-
博济方
《博济方》医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济方》。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
-
焦川楝子
对炮制目的亦有记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得配本草》)。焦川楝子的炮制方法为:取净川楝子,切片或砸成小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灰屑。归肝、小肠、膀胱经。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当归煎丸
《博济方》卷四:当归煎丸:处方:当归(去土)60克槟榔赤芍药牡丹皮延胡索各15克制法:先将当归用米醋220毫升,慢火熬成膏,入诸药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妇人血瘀气滞,少腹时发刺痛,肌瘦乏力,月经不调。功能主治:妇人血积血癖,脐腹(?)痛,心膈满闷,四肢烦疼,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渐成劳瘦。
-
蛤蚧散
《博济方》卷二:蛤蚧散:别名: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卷十二)。制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名:蛤蚧散组成:蛤蚧1对(雌雄头尾全者,不得有蛀蚛,水洗净,焙干),枇杷叶(拭去毛)3分,柴胡(去苗)半两,紫菀(净洗,焙干)3两,贝母(去心,炒)1两,人参半两,鹿角胶(炙燥)3分。
-
煎麦散
《博济方》卷一:煎麦散:别名:麦煎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八),麦煎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处方:大鳖甲60克(醋煮三五十沸后,净去裙襕,另用好醋煮令香)银州柴胡60克(去苗)大川乌头30克(炮裂,去皮、脐)元参90克干漆30克(炒)干葛30克秦艽60克(去土)人参30克茯苓30克制法:上药为末。
-
芎术汤
功能主治:《博济方》卷三方之芎术汤主治湿邪上犯,眩晕呕逆,头重不食。摘录:《博济方》卷三《万氏家抄方》卷六方之芎术汤:组成:川芎6分,白术3分,人参3分,当归(酒洗)3分,茯苓3分,升麻6分,黄耆6分,陈皮4分,甘草(炙)3分,中桂1分。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
-
炒牵牛子
概述:炒牵牛子为牵牛子的炮制品。牵牛子的炒法唐代已有,见《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nil(L.麸炒(《博济方》);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生牵牛子偏于逐水消肿,杀虫。如治水肿胀满的舟车丸(《景岳全书》);
-
炒二丑
概述:炒牵牛子为牵牛子的炮制品。牵牛子的炒法唐代已有,见《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nil(L.麸炒(《博济方》);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生牵牛子偏于逐水消肿,杀虫。如治水肿胀满的舟车丸(《景岳全书》);
-
炒槟榔
有炒(《太平圣惠方》)、炮(《博济方》)、烧灰存性(《旅舍备要方》)、面裹煨、吴茱萸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火煅(《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归胃、大肠经。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
-
麸炒僵蚕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
炒僵蚕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
王氏博济方
《王氏博济方》即《博济方》。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余首,此书系从中选录五百余方编撰而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5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
-
王衮
王衮为(11世纪)北宋医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因父遭庸医所误,竟至不起,母亦多病,遂究心医学,广搜验方。王衮于二十余年间得方七千余首,择其验者加以精选,得五百余方,辑成《王氏博济方》,原书已佚,今存辑自《永乐大典》之残文共得三百五十余方,厘为五卷。尝历任中书堂后官、大理寺少卿等职。
-
莫伯虚
莫伯虚宋代官吏。字致道。吴兴(今浙江吴兴)人。官刑部郎中。通医学,曾刻《博济方》,并集家藏经验方,成《莫氏方》附于后,已佚。
-
宝命丹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博济方》处方牛黄15克(少7.5克亦得)蝎1个(全者)附子(生用,去皮)30克天南星15克五灵脂15克制法上药五味,并生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用法用量用生姜自然汁一呷许磨化后,将蜜酒投之,温酒服,或远年软风,须于暖阁内无风处,用甜糟并葱、椒煎汤浸,及令软处汗出,便服1丸。
-
橘皮煮散
《博济方》卷三:橘皮煮散:处方:橘皮(去白)白术各60克诃子干姜(炮)官桂(去皮)枳壳(去瓤,麸炒)木香人参甘草(炙)各30克草豆蔻7枚(去皮)厚朴45克(姜汁涂、炙黄)槟榔5枚半夏15克(汤洗二十度用)制法:上十三味,杵罗为末。功能主治:治脾气不足,寒滞内停,泄痢不止,腹中雷鸣,胀满刺痛。去滓温服。
-
神圣香姜散
别名:香姜散(《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一)。功能主治:治湿热所致的久泻、久痢。摘录:《博济方》卷三《博济》卷三:方名:神圣香姜散别名:借气散、香姜散、姜黄散组成:宣连1两(匀锉如豆大),生姜4两(匀锉如黑豆大)。制备方法:上2味一处,以慢火炒令干,姜脆深赤色即止,去姜取出,只要黄连,研为细末。
-
香桂散
摘录:《博济方》卷四《马培之医案》:方名:香桂散组成:生附子2钱,麝香2分,川乌2钱,细辛2钱,木香2钱,炙没药2钱,肉桂2钱,草乌2钱,丁香2钱,樟冰2钱。功效:温经通络。《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济生》:方名:香桂散别名:单桂饮、桂心散、桂香散、夺命散组成:麝香半钱(别研),官桂3钱(为末)。
-
伊祁丸
《博济方》卷三:伊祁丸:处方:伊祁(即全蝎)15克(点醋微炒)穿心巴戟(糯米炒,候黄赤色,去米不用)黑附子(炮,去皮、脐)羌活沙苑白蒺藜(慢火微炒)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肝肾虚风上攻,头旋,项筋急,眼有黑花,耳内虚鸣。20丸,食后、临卧米饮下。
-
皂荚子
《*辞典》:皂荚子: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Z oJi Zǐ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功能主治: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⑤《医林纂要》:杀疳虫。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
-
四库全书·医家类
《四库全书·医家类》为中医丛书。清代纪昀(晓岚)等纂辑。现有《四库全书》本,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本影印。
-
备急丹
《博济方》卷四处方锦纹新大黄30克制法上药杵罗为末,用头醋250克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跌打损伤,瘀血不下。须臾血下即愈。及马坠内损者。《普济方》卷三六六处方青黛3两,芒消2两,白僵蚕1两,甘草4两。用法用量腮肿喉闭,用皂角子研碎,以竹筒子吹入咽喉内。
-
枳壳饮子
摘录:《博济方》卷四《博济》卷四:方名:枳壳饮子别名:枳壳散组成:枳壳2两(去皮,麸炒),半夏1两(汤洗7遍,以生姜汁浸3宿,麸炒令黄),红芍药1两,柴胡(去芦)1两半,黄芩1两半。主治:妇人手足烦热,夜卧多汗,肌肉黄瘁,经候不匀,四肢烦倦,心腹满闷,状似劳气。候五心烦热及身体壮热、潮热退方住服。
-
地骷髅
别名:地枯萝、枯萝卜、空莱菔。3厘米的支根或支根痕;(《医宗汇编》)②治黄疸变为臌胀气喘,翻胃,胸膈饱闷,中脘疼痛,并小儿疳疾结热,噤口痢疾,结胸伤寒,伤力黄肿,并脱力黄各症:人中白(以露天不见粪者方佳,火煅醋淬七次)一两,神曲、白卜子、地骷髅各五钱,砂仁二钱(以上俱炒),陈香橼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