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证
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久病或热病之后: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久病或热病使阴津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如《症因脉治·嗽血论》说:“外感咳血,壅于肺者易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
紫斑
概述:紫斑为病证名,又称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外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详见血证条。
-
鼻洪
注解:鼻洪为病证名。鼻衄的辨证治疗:热邪犯肺: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虚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眼花及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详见血证条。
-
紫癜病
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紫癜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斑为主要表现的血证。外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方药治疗:主方:可用茜根散加减治疗。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
-
紫癜
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紫癜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斑为主要表现的血证。外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方药治疗:主方:可用茜根散加减治疗。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
-
鼻沥血
鼻沥血的辨证治疗:热邪犯肺: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关于血证:血证(blooddisease、bloodsyndrome)为病证名。
-
吐血病
血证之一。证候分析: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肝火犯胃: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吐血
血证之一。证候分析: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肝火犯胃: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溲血
概述:溲血为症状名。血证之一。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气虚下陷而见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参、芪、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
-
溺血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溺血的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气虚下陷而见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参、芪、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
-
尿血病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健脾补肾,益气摄血。针灸治疗:可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
尿血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健脾补肾,益气摄血。针灸治疗:可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
齿衄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咯血
4.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润肺,和络止血。20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滴注或10单位肌内注射,一日2次。3)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有扩张血管、降低肺循环压力作用,对用垂体后叶素禁忌者选用。
-
牙血
牙血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
-
齿衄病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牙齿出血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咯血病
4.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润肺,和络止血。20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滴注或10单位肌内注射,一日2次。3)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有扩张血管、降低肺循环压力作用,对用垂体后叶素禁忌者选用。
-
咳血
咳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4.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肝火上炎。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365]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
牙衄
牙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活血化瘀中药对本病患者的巨核细胞形态及血小板表面相关IgG的影响;辨证分型:总结各地经验,一般可分为下述四型:1.血热妄行起病急暴,可有发热,继之皮下出血及鼻衄、齿衄,紫癜往往密布成片,色紫红明亮,伴头晕,体怠,掌热心烦,口干欲饮,大便艰难,小便深黄,月经超前或量多。皮下紫癜加紫草、茜草、益母草;
-
亡血
亡血为病机,统指血液的失亡。可见于伤寒误治。《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病人脉微而 者,此为医所病也。参血证有关:血证泛指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
-
膈俞
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
-
郄门
曲泽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肌肉)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郄门穴的取法: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郄门有宁心安神、清营凉血作用。郄门穴针刺以治疗急性血证和心胸痛为主。
-
呕血
血证之一。证候分析: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肝火犯胃: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鼻衄·热邪犯肺证
定义: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取迎香、合谷、少商清泻肺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
-
琼玉膏
白蜜甘凉性润,润能去燥;4.《医方论》:人参、地黄气血并补,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宁心而补土,则水升火降而咳嗽自除矣。《医学正传》卷二引臞仙方:方名:琼玉膏组成:人参12两,沉香5钱,琥珀5钱,白砂蜜5斤(煎沸,去沫),白茯苓(去皮,净者)25两,生地黄(去芦,净者)10斤(洗净,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
-
治血四法
治血四法治疗学术语。指治疗血证的四个基本大法。清·唐宗海《血证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
二鲜饮
功能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方中茅根善清虚热而不伤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为滋养真阴之妙品。处方:鲜茅根120克(切碎)鲜藕120克(切片)功能主治:《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方之二鲜饮主治虚劳证,痰中带血。用法用量:二药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发热不退,烦渴者。
-
血证论
《血证论》为医论著作。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1为血证总论;6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8为方论,共收200余方。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有单行排印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吐血·暴食伤胃证
定义: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吐血包括西医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及呼吸系统出血。
-
红症
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吐血·暴食伤胃证: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衄血者,鼻燥咽干,血自鼻出或涕中带血。体针: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
-
畅卫豁痰汤
处方:苏梗4分,桔梗4分,香附5分,连翘3分,前胡6分,抚芎6分,赤芍6分,贝母5分,苍术4分。各家论述:苏、桔开提其气,香附、连翘、苍术、贝母、抚芎、前胡解散其郁,赤芍活动其血。临床应用:积血证:大司马谭石吴公甲戌季春卧病两月,发热咳嗽,痰喘气急,胸膈痞满,手足面目俱浮肿,诊其脉左寸浮而无力。
-
臑扁
臑扁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横膈;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吐血·瘀阻胃络证
定义:吐血·瘀阻胃络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stomachcollateral)是指瘀血阻滞胃络,血行脉外,以吐血紫暗,胃脘疼痛拒按,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口干不欲饮,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
吐血·肝胃阴虚证
定义:吐血·肝胃阴虚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ofliverandstomach)是指肝胃阴虚,虚火亢旺,以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
便血·肠风伤络证
定义:便血·肠风伤络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intestinalwind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热邪灼伤血络,以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
-
王氏博济方
《王氏博济方》即《博济方》。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余首,此书系从中选录五百余方编撰而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5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
-
先便后血
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
-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
疾病分类:儿科疾病概述: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包括出生前(宫内和分娩过程)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可由病毒、细菌。3.产后感染性肺炎: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气促、鼻翼扇动、发绀、吐沫、三凹征等。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西林,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可用无环鸟苷,巨细胞病毒肺炎可用更昔洛韦。
-
治血三法
治血三法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个基本方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
-
市隐庐医学杂著
《市隐庐医学杂著》为医论著作。清·王德森撰。刊于1853年。此书先设证治杂论14篇,列举前人误治之案以警人,并对时医以平稳方药搪塞病家等时弊痛加针砭。其后列述湿温、麻疹、惊风、血证、喉症、暑病之方药证治。现存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曹炳章另加评注)等。
-
博济方
《博济方》医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济方》。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
-
唐宗海
唐宗海(1847-1897年)清末医学家。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两卷(1892年)。曾著《血证论》八卷(1884年),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另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1893年)、《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以上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
金枝韡
金枝韡(?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擅长虚劳血证治疗。宗《内经》“损其肾者益其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以滋水为治肾虚劳嗽症之要。尝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从其窟而招之”,“则不发散而嗽止,不顺气而火降”。因撰《肾水虚劳论》(1893年),论证求因,并述虚劳调摄、加减药食法及水火药性饮食歌括等。
-
白末药
处方:桔梗10两,白芷10两,甘草(炙)10两,川芎(泡7次)半斤,山桂半斤,细辛半斤,川乌(炮)6两,续断(米泔浸)6两,当归6两,牛膝(酒浸1宿)6两,香附子(炒)6两,花椒(去合口者,炒)5两,赤芍药(酒浸)9两,泽兰叶(去叉)9两,白杨皮12两(米柑浸1宿)。病在上,食后服;遍身损伤,临卧服。
-
三七血伤宁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anqiXueshangningSan处方:三七重楼生草乌大叶紫珠及提取物山药黑紫藜芦冰片朱砂制法:以上八味,除朱砂外,取部分黑紫藜芦及其余三七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功能与治:止血镇痛,祛瘀生新。跌打损伤较重者,可先用酒送服1粒保险子。瘀血肿痛者,用酒调和药粉,外擦患处。
-
发灰散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发灰散:处方:乱发1团(如碗大,烧成灰)麝香少许制法:上二味,同研极细。又取少许吹鼻中,立愈。功能主治:鼻衄。主治:痘疮衄血,及诸血证。饮食忍小便,或走马房劳,致胞转脐下,急痛不通;久痢不安,下血成片;疮疖之毒,以空心温酒调服。主治:大小便不通,及便血,五淋,小儿惊痫;
-
妇女养营丸
处方:熟地黄8两,二泉胶8两,香附(制)8两,全当归4两,黄耆4两,杜仲4两,于术5两,茯苓3两,白芍药3两,砂仁2两,川芎2两,陈皮2两,益母膏2两,艾绒(炒)2两,甘草(炙)1两。功能主治:妇女阳虚阴弱,经水不调,带下淋漓,经闭腹痛,饮食少思,面黄发脱,肌体消瘦,久不受胎,及经水不止,一切血证。
-
还元水
处方:童便。功能主治:咳血、吐血,及产后血运,阴虚久嗽,火蒸如燎。用法用量:取11-12岁无病童子,不茹荤辛,清彻如水者,去头尾。热饮,冬则用汤温之,或加藕汁、阿胶和服。有痰,加姜汁。各家论述: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童便咸寒,降火滋阴,润肺散瘀,故治血证、火嗽、血运如神。摘录:《医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