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安时
庞安时为北宋著名医学家。据《仇池笔记》载:有民间孕妇临产,胎儿七日未下,安时针之胎落。世医,其父以《脉诀》教授,嫌浅近不足取。复钻研黄帝、扁鹊脉书,及《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诸书,汇通百家,尤尚《难经》。书中提出温病不能全用伤寒汗下法治疗的新观点,对后世温病学派有所启迪。
-
庞安常
庞安常即庞安时。庞安时为北宋著名医家。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精伤寒、脉学,亦善针灸。据《仇池笔记》载:有民间孕妇临产,胎儿七日未下,安时针之胎落。
-
张来
张来宋代文学家(1046-1106年)。知医。字文潜、柯山,淮阴(今属江苏)人。攻举子业,尝官至临淮主薄、寿安县尉、著佐郎、著作郎兼史院检讨、太常少卿。与庞安时友善。尝著《治风方》,未见行世。
-
伤寒论集注
清·张隐庵注释,高世栻纂集:《伤寒论集注》为书名。书成于1683年。首列六经正文,次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次痉湿暍汗吐下后,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徐氏选取成无己、庞安时、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周禹载、魏荔彤等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以诠释《伤寒论》原文。
-
王实
王实为宋代医家,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曾任信阳太守,为著名伤寒学家庞安时弟子。集各医家论证伤寒方论,编成《伤寒证治》,3卷。
-
史子仁
史子仁即史以甲。史以甲为清代医家。字子仁。江苏江都人。年轻时从名医袁秦邮学医,长于脉诊。著有《伤寒正宗》一书(1678),主要是对张仲景著述的注释,并附许叔微、王好古、庞安时等名家的论述。
-
史以甲
史以甲为清代医家。字子仁。江苏江都人。年轻时从名医袁秦邮学医,长于脉诊。著有《伤寒正宗》一书(1678),主要是对张仲景著述的注释,并附许叔微、王好古、庞安时等名家的论述。
-
仲景伤寒补亡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即《伤寒补亡论》。20卷(其中卷16明代即亡佚,实存19卷)。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备急千金要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参合个人见解作为补充,故题名“补亡”。本书的编次与一般《伤寒论》传本不同,且内容也有所扩充。
-
痰瘀相关
痰瘀相关指痰证与瘀证在病理机制上的相互关连。古人对此亦早有论述,如朱丹溪的“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张景岳的“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庞安时的“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等论点,均阐述了痰瘀相关的理论。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著作。明末张卿子参订。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牴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见凡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
-
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论》为伤寒著作。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备急千金要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参合个人见解作为补充,故题名“补亡”。本书的编次与一般《伤寒论》传本不同,且内容也有所扩充。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此书时,题名《仲景伤寒补亡论》。
-
王寔
王寔为宋代医家,字仲弓,颖州(今属河南)人。博学多闻,尤长于医。系名家庞安时之高弟。发明隐奥,恐不易理解,又取其简直明白、读而可知者,集为《伤寒治要》,亦无存。尝以百病以伤寒最急,故著有《伤寒证治》三卷,另有《局方续添伤寒证治》,未见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