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医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PekingUniversityHealthScienceCenter(PUHSC))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其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
杨纯
杨纯(1917-),女,汉族,四川省峨嵋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以后,在皖东北、苏南、浙西、山东等地任地委书记。文革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总党组书记。在她主持北京医学院工作的八年中,学校的医教研后勤等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
马旭
马旭(1914-),男,汉族,河北省密云县(今划入北京市)人,医学教育家,研究员。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作为医学教育家,他认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必须与理科的新成就结合,早在60年代初,他就在北京医学院积极倡导创办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放射医学等专科教学,为北京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培养了专科人才。
-
胡传揆
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胡传揆1932年在美国纽约罗氏医学研究院留学期间,进行了梅螺旋体中国菌种的分离与外国梅毒菌种对比研究,博得了国际学者的好评。60年代初,他开始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头癣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北京郊区和江西省建立了治疗试点,由于10年动乱被迫终止。
-
曲绵域
曲绵域校长(1925.3-),男,汉族,山东省牟平县人,运动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发表"关节软骨磨损的实验研究"、"关节软骨修复与再生的实验研究"、"机械因素在损伤关节软骨修复中的作用研究"、"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生理与其康复原则的研究,运动损伤与细胞分化--培养软骨细胞的分化与反分化研究"等论文近80篇。
-
李资平
李资平(1879-2004),男,汉族,广东省台山县人,医学教育家。1928年考入广州市广华医院学习医疗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广东省卫生厅厅长。195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四川医学院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调任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1980年11月任北京医学院顾问,1983年经中组部批准按副部级待遇离休。
-
曲正
曲正(1903-1971),男,汉族,山东省黄县人,微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他到北京医学院主持工作,时值学校在城郊建设新宿舍、学习苏联经验、向科学进军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的时期,他作为学校主要负责人,带领师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学校扩大规模,推动学校科研的进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作出了贡献。
-
王琦
王琦教授不仅是一位临床家,还是著名的中医理论学者,对中医学理论与实际的变革与整体发展发表了大量论述,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概念,为中医新学科创立和理论体系构建作出了贡献,担任“中医肥胖体质基础研究”和“中医腹诊研究”卫生部课题组组长,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
秦德远
秦德远(1919-1990),男,汉族,湖南省沅陵县人。后背组织报送到延安马列学院深造,学习期满,先在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和卫生部政治处做宣传工作,后调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任政治教员政治处主任等职。后调任中共北京市委大学科学部副书记,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
-
张礼和
自1990年以来系统研究了细胞内的信使分子cAMP和cADPR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作用于信号传导系统,能诱导分化肿瘤细胞的新抗癌剂,发展了结构稳定、模拟cADPR活性,并能穿透细胞膜的小分子,成为研究细胞内钙释放机制的有用工具。
-
王忠诚
王忠诚院士,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神经外科专家咨询团委员,国际脑研究协会成员,美国、日本神经外科学会名誉会员。领导了中国六大城市及21省市自治区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获国家级奖励8次。
-
徐景藩
徐景藩,生于1927年12月,江苏省吴江市人。对食管病主张调升降、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用药注意刚柔相配、升降相须等法,不断提高疗效。他对中医理论、江苏历代名医诊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病古今文献以及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病、慢性结肠炎、食管病等疾病的研究从未中断,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
寒证模型
寒证模型模拟和复制中医寒证的临床症侯或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210g的雌性大白鼠,首先在腹腔内注射三联疫苗1ml,每日1次,共2次,然后给予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等寒凉药物制成的100%水(煎剂灌胃,每次2ml,每日2次。主要生物学特性是心率减慢,尿内儿茶酚胺及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减少。
-
血瘀模型
血瘀模型是模拟和复制中医血瘀证的临床症候和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血沉快,红细胞电泳变慢。北京医学院用大白鼠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2ml,每日2次,加冰水刺激5min,处置1~2日,次日处死。上海第一医学院用家兔耳缘静脉快速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的生理盐水溶液,每千克体重15g,造型成功率95%。
-
热证模型
热证模型是模拟和复制中医热证的临床症候或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如北京医学院用体重170g~2l0g的雌性大白鼠,以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等温热药制成100%水煎剂灌胃,每次2ml,每日2次。主要生物学特性是心率加快,饮水量增多,尿内儿茶酚胺及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
李立明
李立明(1956.5~),男,汉族,籍贯上海。1986年在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2000年。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教育部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预防医学专业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
徐德成
徐德成(1953.3.27~),男,籍贯山东,汉族。
-
陈君石
简介:陈君石自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后一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现为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的科研至今。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杂志执行主编等。
-
后路椎间孔切开术
手术名称:后路椎间孔切开术分类:神经外科/颈椎病手术ICD编码:03.0905关于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肥大性脊椎炎(cervicalhypertrophicspondylitirophicspondylitis),为颈椎间盘变性后,颈椎不稳定,产生代偿性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和骨化,造成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的受压。日本学者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亦列入颈椎病内。
-
Smith-Robinson法颈段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术
禁忌症:1.颈椎骨折脱位严重,超过椎体前后径的1/3以上,表现为脊髓功能完全性损害者。2.呼吸困难或行气管切开者。3.骨折椎体定位:颈椎骨折脊髓受压,压迫主要来自压缩椎体的后上角和骨折椎体上方椎间隙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也可来自脱位的椎体后部和突入椎管内的骨折片,故常需确定骨折椎体与其上一椎体之间的椎间隙。
-
张勇民
张勇民,著名药物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986-1988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期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和卫生部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晋升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从事寡糖药物的研究。90年代开始从事糖化学及糖生物学研究。
-
灵苑方
《灵苑方》医方著作。见《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撰年不详。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幼幼新书》等后世医药著作中。近年来,北京医学院理论小组在18种著作中,辑录沈括的医药著述,共辑得《灵苑方》82条,参照诸本予以校勘,或加按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马文昭
马文昭(1886-1965),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解剖学、组织学家。曾在山西汾阳医院、通县潞河医院任医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编写有《磷脂类对于组织的作用》等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
-
试管婴儿
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产生试管婴儿,首先需要从妇女卵巢中取出成熟的卵子,在体外创造合适的受精条件使卵子受精;斯特普托和爱德华兹先前准备等受精卵发育至64个细胞阶段、即大约4天至5天后植入莱斯莉的子宫,但这次决定两天半后植入子宫。
-
沈寯琪
沈寯琪(1894-1969),男,汉族,天津市人,生理学家。1922年在美国西留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生理科任讲师、教授。抗战期间去西南大后方从事教学和医疗工作。1947年9月至1948年8月出任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兼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全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等职。
-
薛伟民
薛伟民(1916-),男,汉族,江苏省六合县人。毕业后曾任冀察热挺进军供给部、政治部指导员,晋察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华北野战军纵队卫生部政治处主任,后勤部副政委。1976年10月至1977年9月任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后调中国科学院任巨型机算计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局长、顾问。
-
阎毅
阎毅(1917-1973),男,汉族,山东省荣成县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秘书长,八路军一纵队五旅政治处主任,荣成威联中校长,烟台市教育局局长,胶东党校党委书记等职。1955年1月至1957年12月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文革后,任中共北京市卫生局党委常委,革命领导小组成员。
-
林久祥
11月,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和Syelney大学高访1994年-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副书记、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2000年4月至-2001年12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2000年4月至今,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
王夔
王夔,男,1928年5月,汉族,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家,无党派人士,天津市人。他的课题组在细胞层次上研究无机物的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跟踪细胞应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事件,研究它们与病理和毒理过程的关系,从而阐明无机物干预生命过程的机制,研究无机药物。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韩济生
韩济生为现代著名生理学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医学组长,北京神经科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国际神经科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等编委。
-
沈渔邨
沈渔邨,女,1924年2月出生,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病学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11月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辑。九十年代是北京医科大学首批8位名医之一。
-
郭应禄
郭应禄,男,1930年5月4日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山西省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
-
童坦君
老年基础医学家。童坦君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等多项,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细胞复制性衰老的机制”课题,已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10余名,主编了《医学老年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参编各种专业书籍数十部,并创立了“中华健康老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