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博士
医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的教授和考核,官阶在正八品上。北魏太医署中始置太医博士。隋唐时在太医署中设有医博士。唐代在地方还设有医学博士,或称医药博士,官阶为从八品或以下,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及医药普及等,与医博士有区别。
-
王怀隐
置医博士掌之。时太宗留心医药,尝以所藏之方千首出示,并命翰林医官院搜集各种方剂达万余首,由王怀隐会同副使王祐、郑奇并医官陈昭遇等人共同整理编次,以病归方,每类之下,以《诸病源候论》冠之,次列方剂,得一百卷,于淳化年间刊成,太宗亲为之序,是为《太平圣惠方》,其中资料甚多,有些系古医籍佚文,甚可珍贵。
-
医助教
医助教古代医学教师名。北魏太医署中始置太医助教(第九品中),职在太医博士之下。隋唐太医署博士之下也设医助教(从九品上)。唐代太医署中还设有针助教。医助教的职品高于按摩、咒禁博士。针科助教职品则低于医助教。医助教的职责是协助医博士掌管教学工作。
-
杨损之
杨损之唐代医生。履贯欠详。尝任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精于医药,鉴于历代本草皆较繁复,遂著《删繁本草》上卷,惜未见传世。
-
三科
三科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隋代时医学开始分为三科。即医、按摩、咒禁。医科和咒禁科均设有博士二人,按摩科设有按摩师。隋代的针灸教学也统归由医博士来担任,到唐代,针科从医科中独立出来,因而医学分为四科。
-
李洞玄
李洞玄唐代医生。履贯欠详,尝为医博士,尤精于针术。据载其针刺长孙皇后而产高宗,以拯其难产,舍母救子。
-
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古代医官职名。此为唐代地方卫生官员,又称医药博士,早在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医学博士的职品高低与州府的大小有关:大都督府设一人,从八品上;上、中、下州各一人,皆从九品下。唐时地方的医学博士时置时废。太医署中之博士名曰医博士,一般为正八品上,主管太医署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