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为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幼科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卷1证治通论及初生门;9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类。每种病证均先论后方。由于取材广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中保存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儿科学资料。现存明刻本和多种清刻本。
-
幼科准绳
《幼科准绳》即《幼科证治准绳》的别名。《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幼科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卷1证治通论及初生门;9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类。每种病证均先论后方。引录各书皆标明出处。由于取材广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中保存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儿科学资料。
-
王超
王超为唐代医家,复州景陵(今湖北天门)人。生活于贞观(627~649)年间。善用针。著有《仙人水镜图诀》1卷,为记述小儿察指纹法之早期文献之一,已佚。佚文及所绘指纹图见于《幼幼新书》、《幼科证治准绳》等。
-
小儿风泻
小儿风泻为病证名,指慢惊风后出现的泄泻。《幼科证治准绳》:“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褪色,或夹不消化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治宜补益脾气,用参苓白术散。
-
小儿喘急
小儿喘急为病证名,指小儿呼吸急促。气急,但息短,心神迷闷耳。”凡喘急声音粗大,气急而促者,为实证,多因风寒外束,腠理壅遏,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发热无汗者,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凡喘急呼吸浅而弱,精神萎靡,面色 白者,为虚证,多由胎气不足,脾肺气虚所致,治宜益气健脾,用六君子汤加干姜、五味。
-
痫瘥而喑
痫瘥而喑病名。系指小儿发痫瘥后六七岁不能语的病证。见《幼科证治准绳》卷九。《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发瘥后,不能语者,是风痫。风痫因儿衣厚汗出,以儿乘风取凉太过,为风所伤得之…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心气不和,其声不发,故不能言。”
-
六科证治准绳
《六科证治准绳》为书名。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包括《杂病证治准绳》八卷,《杂病证治类方》八卷,《伤寒证治准绳》八卷,《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一病证先综述明以前历代医家治验,后阐明己见,辨别病症、脉象的异同,因证论治、立法处方。
-
久泻肠滑
久泻肠滑病证名。症见泄泻不禁,完谷不化,面(白光)神疲,四肢不温,口淡食少等。多因久泻不止或误用攻下,脾胃受伤,中气下陷所致。针灸取足三里、内关、天枢等穴。《幼科证治准绳》:“小儿泄利甚青黄,久患时多转滑肠,下部脱肛频冷咽,朝朝焦瘦渐羸尪。”治宜益气固肠,升提敛气,用补中益气汤、诃子散。
-
小儿偏风
小儿偏风为病证名,又名偏风口噤。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脾,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诸证,皆属肝血不足,肝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因脾胃气虚而风内动者,治宜培土熄风,用异功散加钩藤、桑枝;脾肺虚而外邪所乘者,用钩藤饮;津液不足者,治宜益胃生津,用白术散加减。
-
舌黄鹅口
舌黄鹅口即木舌。《医学纲目》:“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焦氏喉科枕秘》:“木舌皆由心火盛,舌如木硬紫多疼,壮热憎寒言謇涩。”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杂病证治准绳
《杂病证治准绳》为《证治准绳》系列丛书之一。包括《杂病证治准绳》八卷,《杂病证治类方》八卷,《伤寒证治准绳》八卷,《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一病证先综述明以前历代医家治验,后阐明己见,辨别病症、脉象的异同,因证论治、立法处方。
-
脾疳积
脾疳积病证名。出《幼科证治准绳》。多因平素营血俱虚,外感风寒,内伤乳食,滞久而致肝脾气滞血瘀而成。治宜利气活血,疏肝理脾。用柴胡、青皮、枳壳、鳖甲、当归、赤芍药、五灵脂、蒲黄、茜草、地龙、鸡内金等。
-
马脾风
马脾风为病名,出明·楼英《医学纲目》。为小儿“暴喘而胀满”(《幼科证治准绳》)的危重证候。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扇动,大小便秘,神气闷乱。多因“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由寒邪客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者,治宜宣肺清热,先用五虎汤;
-
疳气入阴
疳气入阴病证名。出《幼科证治准绳》。症见小儿阴囊水肿呈黄亮色,局部肿痛,小便不利,或瘙痒等。多由疳疾脾胃虚弱,水湿下注阴部所致。治宜化气利湿,用五苓散。外用蛇床子煎水淋洗。
-
单双肉蛾
单双肉蛾病证名。出《幼科证治准绳》。乳蛾发于一侧者为单肉蛾;发于两侧者为双肉蛾。见乳蛾条。
-
大便下血
脏气既伤,风邪自入,或蓄热,或积冷,或湿毒积于脾胃,或疳食伤于脏腑,因兹冷热交击,疳湿互作,致动血气,停留于内,凝滞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粪前见血者,清胃散加槐米,粪后见血者,清胃散加犀角、连翘。”病后中气下陷者,宜补气摄血,用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