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婴易知录
《保婴易知录》儿科著作。清·吴宁澜撰。刊于1812年。上卷鞠养类,论述新生儿护理营养事项,如拭口、洗儿、断脐、灸脐等方;下卷及补编为胎疾、杂症及疮疡类,分别对婴幼儿各种病症的诊治作了简要介绍。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十余种。
-
血泪
血泪为病证名。见《活幼心书》。指双目流血。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谓其发病“乃胎热胎火所致”。目为肝窍,血乃心液,火灼心肝,迫血上溢,故成此证。治疗此病证宜凉肝泻心之剂。
-
毓芝堂医书四种
《毓芝堂医书四种》医学丛书。清·汪和鼎辑。刊于1812年。包括《宜麟策》、《达生篇》、《保婴易知录》、《丛桂堂集验良方》。现有初刻本。
-
寒冰散
《保婴易知录》卷下:寒冰散:处方:生石膏、冰片少许。功能主治:小儿木舌。如出血,石膏炒焦用。摘录:《保婴易知录》卷下《圣济总录》卷一○三:方名:寒冰散组成:马牙消3两(研,入新竹筒中密封,入地埋49日,取出更研)。用法用量:贴太阳穴。制备方法:每用1字,同黑豆末少许,以水调如糊,后同药调匀,摊纸花子上。
-
蚯蚓膏
《保婴易知录》卷下:方名:蚯蚓膏组成:陈京墨2钱,朱砂3钱,麝香1钱。主治:小儿胎惊搐。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金银器烧红淬入乳内,将乳调药服之。《接骨图说》:方名:蚯蚓膏组成:蚯蚓48钱(水洗去泥净),清酒32钱,麻油192钱。主治:缓筋,挛筋,缩骨,关强者。用法用量:上药相和,纳蚯蚓,文火煮,以水气尽为度。
-
丛桂堂集验良方
《丛桂堂集验良方》为书名。刊于1809年。此书汇辑各科秘验方,简便易求。分通治、急救、解毒、内科、女科、幼科、外科七门,录治疗168证,用方289首。卷末附《续集验良方》两集,载方67首。后附《保婴易知录》上下卷及《宜麟策》一卷。
-
汪和鼎
汪和鼎清代医家。江苏阳湖县人。生平欠详。尝辑医学丛书《毓芝堂医书四种》,其中包括《宜麟策》、《达生篇》、《保婴易知录》、《丛桂山房集验良方》,现有刊本行世。
-
血眼
指难产伤及婴儿眶眦,眼球渗血、充血(《普济方》)。治疗宜活血明目,用《证治准绳》生熟地黄汤,外用黄连、朴硝研极细,兑入乳汁,频点患眼。《保婴易知录》:“儿百日内乳嗽不愈,以致血脉贯瞳,而眶紫黑,或白珠红赤如血,亦名血眼。”治疗宜内服导赤散加减,外用鸡子清调拌黄连末点眼。
-
保赤汇编
《保赤汇编》医学丛书。清·朱之榛辑。刊于1879年。包括《锡麟宝训》、《达生篇》、《产宝》、《福幼编》、《保婴易知录》、《小儿药证直诀》、《童蒙训》七种。现有初刻本。
-
体如水晶
体如水晶新生儿畸形症之一。《保婴易知录》:“初生小儿,胸腹忽然如水晶色,脏腑皆见。”
-
口糜
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肺热亦口糜,口疮多白,宜黄柏、荜拨末掺之良久,以水漱口。内热亦口糜并咽喉肿痛,宜冰柏丸。”久病气虚,宜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承浆疮
承浆疮病证名。又名疳蚀疮。指承浆部位成片赤烂。《保婴易知录》:“生于唇下,或小儿赤烂,用甑盖上炊流汁涂之,重者以青蛤散涂之。”
-
掺脐散
处方:白矾1钱(煅过),龙骨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脐中不干。用法用量:入麝香少许,每次使拭脐干掺之。用帕裹,避风。摘录:方出《颅囟经》卷下,名见《保婴易知录》卷下
-
背窬
背窬(xū俞)病证名。指新生儿脊椎管没有完全闭合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保婴易知录》:“小儿初生背上有孔窬一二个,其内有膜完护脏腑者,得生;如无膜露见脏腑者,即死无救。”与脊柱裂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