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激点
刺激点近代对针灸腧穴的一种称法。或称为针灸治疗刺激点。其穴位都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故名。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概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测定冲动在运动纤维上传导的一种方法。适应证如下:1.周围神经损伤。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2)由刺激开始到出现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包括近端刺激潜伏期和远端刺激潜伏期。(2)尺神经:刺激点:锁骨上窝Erb点、腋窝、肘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腕部掌横纹尺侧缘。
-
针极肌电图
现代化的肌电图仪还包括刺激器及叠加仪,可进行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电刺激、脑诱发电位检查。肌电图测定:对每一块肌肉进行肌电图检查,均应包括4个步骤。由于刺激点在神经干,阈值低,不疼痛,产生MUP振幅大,伪迹和动作电位起点清楚,但多杂有运动纤维的成分,而顺行法为纯感觉电位,但波幅较低。
-
F反射测定
提示F波的兴奋是先离开肌肉记录电极而朝向脊髓,然后再由前角细胞回返到远端记录电极。因此中枢段的传导速度见下公式:F(F波潜伏期),M(M波潜伏期),临床常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腕和肘刺激,腓神经的踝和膝部刺激。D即表面距离,上肢由刺激点到C7棘突,其间经过腕部和锁骨中点,下肢由刺激点经膝和股骨大转子到T12棘突。
-
面针麻醉
面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面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面针刺激点上针刺以施行手术。取穴原则一是以手术部位选取相应的刺激点,如子宫切除取子宫点;一是根据脏象学说选穴,如以“肺主皮毛”取肺刺激点止切皮痛。
-
腕踝针疗法
概述:腕踝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对于横膈线以上部位的病症,选腕部进针点;针刺方向朝病端,通常朝近心端,病若在腕踝以下,朝远心端。4.如有晕针,处理同体针疗法。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周围神经损伤、后根病变、脊髓后角、后索、内侧丘系、丘脑投射系统及皮层感觉区的损害均可使相应部位躯体的深或浅感觉减弱或消失,由此可以引起长潜伏期或短潜伏期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改变。3.挠神经腕部背桡侧,刺激引起桡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反应。5.腓总神经刺激踝部背侧,引起趾背伸。
-
手针麻醉
手针麻醉为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手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手针刺激点上针刺,以进行各种手术。临床上根据手术部位选取相应刺激点,并辅以体针穴位,如头颈部手术取咽喉点、颈项点透咳喘点、合谷等。临床操作时,用短毫针在选定的部位上,快速进针,但不可刺伤骨膜,给予中强刺激后,留针5~
-
新编针灸学
概述:《新编针灸学》为书名:1.鲁之俊撰;1950年出版。书中简要介绍针灸效能、技术操作、主要穴位,疾病治法等。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本书内容简要、论述明白,但不够全面。包括经络和穴位、刺灸方法、常见病症针灸治疗、针刺麻醉等。
-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操作名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适应症:判定各种原因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与单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相鉴别。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2Hz、超强刺激。(2)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的确定是以潜伏期(ms)除以刺激点至记录点距离(mm)得出(m/s)。5.参考值:正中神经:指-腕潜伏期3.0±0.35ms、腕-肘传导速度66.8±3.9m/s。
-
GBZ/T 247—2013 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
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A.1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因选择性损害神经系统或以神经系统作为主要靶器官之一被称之为神经毒物。其放置部位无论远端点或近端点皆应放在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引出最大诱发电位的部位,检查腓肠神经时记录电极置于小腿后侧距刺激电极14cm处。
-
神经-肌电图
神经-肌电图的定义:广义肌电图包括常规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检测(NCS)、重复神经电刺激(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R)、单纤维肌电图(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c)针电极检查会有疼痛等。b)正中神经:近端刺激点置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远端刺激点在腕横纹中点,记录电极置于手拇短展肌;
-
神经-肌电图
神经-肌电图的定义:广义肌电图包括常规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检测(NCS)、重复神经电刺激(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R)、单纤维肌电图(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c)针电极检查会有疼痛等。b)正中神经:近端刺激点置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远端刺激点在腕横纹中点,记录电极置于手拇短展肌;
-
神经—肌电图
神经-肌电图的定义:广义肌电图包括常规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检测(NCS)、重复神经电刺激(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R)、单纤维肌电图(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c)针电极检查会有疼痛等。b)正中神经:近端刺激点置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远端刺激点在腕横纹中点,记录电极置于手拇短展肌;
-
髎穴
概述:髎穴同窌穴。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感传回流性
感传回流性指经络感传过程中所存在感传以反方向回流的特性。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当感传发生后,走到任一方向的终点,均发生回流现象。在刺激穴位时,如果中止刺激,感传也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方向回流。这种回流走到原刺激点时即自行消失。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输穴
2.五腧穴之一。腧穴(acupuncture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
神经针刺疗法
弹拨法用直径0.5~针刺法使用一般毫针,与普通刺法相同,但要求出现较好的针感,如无麻电感则说明未刺到神经干,可调整针刺深度和方向再刺,当刺到神经干时可用震颤手法加强刺激,但不宜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以免造成神经损伤。神经针刺疗法的适应症:本疗法的适应证很广,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和某些内脏疾病。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耳针麻醉
概述:耳针麻醉(ear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镇痛作用,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选穴:通常除了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和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外,还根据手术部位和有关脏腑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客观感觉障碍
概述:客观感觉障碍系感觉诱导障碍,是指机体感受系统对外界刺激不能产生正常的感觉反应。病变造成神经系统破坏时产生感觉减退或消失,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时产生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或感觉倒错等。感觉减退系刺激阈值(抑制性)增高而反应性降低;多见痛觉过敏。③合掌试验:患者闭眼,嘱两手合掌,两手能交互合掌为正常。
-
强度时间曲线检查
操作名称:强度时间曲线检查适应症: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用于下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如下:缓慢加电流待肌肉出现收缩后,逐渐减少电流,直至反应消失,再增加电流,刚出现收缩反应时之电流为阈值。在对数纸上画出曲线后,由图上1000ms之阈值定为基强度,二倍基强度电刺激引起肌肉反应的最小时间标出为时值。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人体针灸经穴挂图
《人体针灸经穴挂图》为针灸图谱名。指标明人体经穴分布部位的挂图。2.以十四经穴为主的,有1948年赵尔康绘制的《人体十四经穴图象》;5.以标明穴位与经脉和解剖关系为主的,有沈白涛绘制,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取穴参考图》和广州军区后勤卫生部绘制,1970年出版的《经穴挂图》;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耳麻
概述:耳针麻醉(ear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镇痛作用,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选穴:通常除了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和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外,还根据手术部位和有关脏腑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
感传可阻性
感传可阻性指在机械压迫等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经络感传阻断。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例如刺激曲池发生感传后,压迫手三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三里,不再走向合谷,压迫手五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五里,不再走向肩髃。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脓肿等,感传也可被阻滞。循经感传一旦受阻,针刺效应也立即消失。
-
脑皮质切除术
手术名称:脑皮质切除术别名:大脑皮质致痫灶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癫痫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1.5930概述:脑皮质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局灶性癫痫最基本的方法。对较大的额、顶、枕叶病灶应行部分脑叶切除:①额叶切除:在非优势半球,大块额叶切除的范围应限于中央前沟以前的部分,切除可分两个步骤(图4.9.1-8);
-
大脑皮质致痫灶切除术
手术名称:脑皮质切除术别名:大脑皮质致痫灶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癫痫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1.5930概述:脑皮质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局灶性癫痫最基本的方法。对较大的额、顶、枕叶病灶应行部分脑叶切除:①额叶切除:在非优势半球,大块额叶切除的范围应限于中央前沟以前的部分,切除可分两个步骤(图4.9.1-8);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