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玉痘疹
《片玉痘疹》为痘疹专著。明·万全撰。约撰于16世纪中期。2为痘疹碎金赋及痘疹西江月二赋;4为痘疹始终验方及歌诀;12为痘疹总论,并分论发热、见形、起发、成实、收靥、落痂及余毒证治;卷13为痘疹骨髓赋及麻疹西江月。本书编排略与作者的《痘疹心法》相似,但内容不同。本书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
-
加味葛根汤
《医宗己任编》卷三:加味葛根汤:处方:升麻、葛根、前胡、桔梗、山楂、青皮、木通、荆芥、抚芎、甘草、灯心。如见点如糠粞齐布,热甚口臭,此脾经痘也,死不治矣。腹痛闭结,加酒大黄。摘录:《片玉痘疹》卷六《种痘新书》卷十二:组成:升麻、干葛、赤芍、甘草、桔梗、柴胡、防风、荆芥、连翘、地丁、木通、麦冬。
-
加味连翘升麻葛根汤
处方:连翘(去心、酒洗)、升麻(酒洗)、葛根、赤芍、桔梗(泔浸)、甘草梢、酒芩、酒栀子、木通(酒洗)、麦冬(去心)、牛蒡子(酒淘、砂研)、白滑石。功能主治:解毒,兼利小便。水1钟,淡竹叶、灯心为引,煎服,不拘时候。兼服牛黄丸亦可。摘录:《片玉痘疹》卷五
-
加味四圣解毒汤
处方:紫草、木通、枳壳、黄耆、桂枝、大黄(酒炒)。功能主治:痘疮发热,及养浆时作痒,能食而大便秘。邪气内实,正气外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解表泄火汤
别名:解毒泻火汤处方:酒芩、大力子(炒)、归尾、酒栀仁、连翘、山豆根、甘草、桔梗、升麻、葛根、地骨皮。功能主治:痘疮起发,因火胜致根窠赤,顶亦赤而带艳者。用法用量:解毒泻火汤(《幼幼集成》卷五)。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解毒化斑汤
《寿世保元》卷四:解毒化斑汤:处方:牡丹皮生地黄木通归尾远志(甘草汤泡,去心)犀角(以乳汁磨下)3~功能主治:血热发斑。摘录:《痧痘集解》卷六《片玉痘疹》卷八:解毒化斑汤:处方:人参、黄耆、甘草、归梢、川芎、大力子(炒)、防风、连翘、荆芥穗。用法用量:水煎,入烧过人屎和服。功效:清热化癍。
-
解毒托里散
处方:大力子(炒)、人中黄、桔梗、荆芥穗、酒红花、当归梢、防风、蝉蜕、升麻、葛根、赤芍、连翘。功能主治:痘稠密毒甚者。用法用量:水煎,入烧过人屎同服。如服此药红活光壮者,此正气内实,毒不能留,即止后药;如服后病势淹延者,此邪气甚,正气衰,不能成就,宜屡服之;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解肌化斑汤
处方:升麻、葛根、木通、牛蒡子、桔梗、地骨皮、天花粉、荆芥穗、酒黄柏、甘草、黄芩。功能主治:小儿痘疮发热,痘既出,热仍不减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大便结者,加紫草。摘录:《片玉痘疹》卷七
-
解肌化毒汤
处方:升麻、荆芥穗、苍术(炒)、甘草、赤芍、连翘、黄柏(酒炒)、葛根。功能主治:痘疹有湿热,至灰白而腥臭者。用法用量:《片玉痘疹》有天花粉。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
-
荆防解毒汤
《症因脉治》卷四:荆防解毒汤:处方:荆芥、防风、薄荷、连翘、枳壳、桔梗、木通、甘草、淡竹叶。功能主治:湿热痢初起,恶寒头痛,身热,表未解,脉浮数者。痘夹斑、夹麻或夹丹者。《金鉴》卷五十九:方名:荆防解毒汤组成:薄荷叶、连翘(去心)、荆芥穗、防风、黄芩、黄连、牛蒡子(炒,研)、大青叶、犀角、人中黄。
-
控涎散
处方:辰砂2分,雄黄3分,儿茶5分,川柏5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痘疮,咽中生疮作痛,饮食哽塞而呕哕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之。内服加味鼠粘子汤。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快斑化毒汤
处方:知母、石膏(烧过)、甘草、玄参、连翘、牛蒡子、升麻、干葛、赤芍、花粉、荆芥穗。用法用量:腹痛,加枳实、木香、青皮、山楂肉、白芍;泄,加黄芩(酒炒)、白芍、白术、白茯苓、滑石;痘出,内有焦头带黑陷者,加防风、荆芥、紫草茸、归梢、赤芍、生地、麦冬、麻黄(酒炒)2分,蝉退(酒炒)、花粉。
-
莱菔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处方:莱菔子300克(淘,焙干,炒黄)制法:上一味,捣罗为末,以砂糖和丸,如弹子大。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引《胜金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万氏家抄方》卷六:方名:莱菔丸别名:莱菔子丸组成:胡椒(厚朴煎汤,浸过晒干)2钱,白术(壁土炒)1两,莱菔子(炒)5钱。
-
理中化毒汤
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干姜。功能主治:痘疮成浆之时,泄,所出之物清冷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九
-
理中快斑汤
《片玉痘疹》卷八:理中快斑汤: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干姜、木香、官桂。用法用量:加生姜为引,水煎服。功能主治:小儿痘疹,误食生冷致脾虚不能起发者。摘录:《种痘新书》卷六《幼幼集成》卷五:方名:理中快斑汤组成:漂白术、白云苓、青化桂、黑姜炭、南木香、炙甘草、人参。泄泻,加淮山。
-
凉血快斑汤
处方:连翘、生地、归梢、升麻、牛蒡子(炒)、甘草、酒红花。功能主治:痘疹血热,红紫焮肿。用法用量:水煎服。大便坚,加紫草;甚者,加大黄;小便秘者,加木通。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密蒙花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密蒙花散:处方:密蒙花(净)、石决明(用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用法用量:每服1钱,腊条清调下。《银海精微》卷下:方名:密蒙花散组成:蒙花、威灵仙、草决明、羌活、黑附子、大黄、石膏、川椒(炒)、木贼、甘草、蝉蜕、独活、楮实子、川芎、荆芥、车前子、防风、菊花、黄连、苍术。
-
芩连栀子饮
处方:黄芩、黄连、栀子、桔梗、甘草、生地、柴胡、川芎、赤芍、升麻。功能主治:痘疮收靥之后痢作,大热不止,鼻中血出不止。用法用量:水煎,茅根汁1钟,入内同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
人参麦冬散
用法用量:水煎,和竹沥、乳汁服。《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别名:人参麦门冬散、人参麦冬汤组成:麦门冬2钱,葛粉2钱,人参、甘草、升麻各等分,白术1钱。痘疹,便实燥渴,津液枯耗,中气不足,血热不荣,斑点不化。附注:原书云:治疗小儿疳渴,先以集圣丸去莪术、砂仁,加人参、白术治之,兼服本方。
-
参归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参归化毒汤:处方:人参、当归、赤芍、黄耆、桂枝、白术、炙甘草。功能主治:痘疮搔痒不住,元气虚弱而吐泻者。摘录:《片玉痘疹》卷九《救偏琐言》卷十:方名:参归化毒汤别名:木四、六十号咸象方组成:人参、当归、黄耆、甘草、金银花、牛膝、红花、贝母、山楂、皂角刺、白芷、加胡桃肉。
-
参归汤
摘录:《叶氏女科》卷三《万氏家抄方》卷六:参归汤:别名:参归化毒汤处方:黄耆、人参、当归、牛蒡子、甘草。主治:产后下利厥逆,躁不得卧,或厥不得止。《兰室秘藏》卷下:方名:参归汤组成:黄耆7分,甘草5分,生地黄5分,柴胡4分,草豆蔻仁4分,升麻4分,当归身3分,熟地黄2分,人参2分,益智仁少许,红花少许。
-
参耆和气饮
处方:人参、黄耆、连翘、牛蒡子(炒)、酒芩、葛根、蝉退、归身、归梢、木通、甘草。功能主治:凉血补气。主痘疹如蚤之斑,蚊之迹,证属血至而气不随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七
-
射干鼠粘子汤
处方:鼠粘子120克(炒,杵)甘草(炙)升麻射干各30克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宣肺利晒,泻火解毒。治疮疹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摘录:《小儿痘疹方论》《片玉痘疹》卷十三:方名:射干鼠粘子汤组成:射干、牛蒡子、桔梗、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
-
调元生脉散
《幼幼集成》卷二:调元生脉散:处方:人参3克炙黄耆6克大杭冬3克北五味0.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功能主治:补元气,生津液。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一《片玉心书》卷五:方名:调元生脉散组成:黄芩、人参、麦门冬、甘草、五味子。主治:小儿伤暑发热,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
-
木香快斑汤
《万氏家抄方》卷六:别名:木香快斑散组成:人参、黄耆、木香、桂心、诃子肉、青皮、甘草(炙)、归尾、白术、陈皮、茯苓、生姜。主治:痘疹泄泻,其疮由灰白而变黑陷倒靥。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木香快斑散(《片玉痘疹》卷八)。主治:痘疮,毒火太甚,煎熬阴血,其血干枯,而变黑色。
-
正气快斑汤
《片玉痘疹》卷八:组成:羌活、苍术、甘草、防风、干葛、当归、桔梗、白芷、川芎。主治:痘疹失于调护,为寒凉所郁不能起发者。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加减:冬月,加官桂。
-
平胃快斑散
《片玉痘疹》卷八:别名:平胃快斑汤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羌活、防风、官桂、猪苓、白茯苓。主治:痘起发之时,遇久阴雨,不能起发。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平胃快斑汤(《种痘新书》卷十二)。
-
生津凉血葛根汤
《片玉痘疹》卷十:组成:天花粉、干葛、地骨皮、归梢、木通、连翘、大力子、甘草、酒芩、柴胡、淡竹叶、人参各等分。主治:痘疮收靥之时,反大热作渴烦躁,此毒火在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助脾快斑汤
《片玉痘疹》:组成:陈皮、山楂肉、荆芥穗、牛蒡子(炒)、甘草、木香、青皮、枳壳、木通。主治:痘疮一齐起发,遍身白色如锡饼形,头目浮肿,但能食,无他症者。用法用量:水煎服。用药禁忌:不可多服。
-
托里回生散
《片玉痘疹》卷十:组成:黄耆、当归、连翘、甘草、官桂、人屎(烧过)、大力子。主治:痘疮破而无水,便干枯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异功拔毒千金托里散
主治:痘疮光壮,浆水不满,毒气太甚,收时发毒四五处或六七处者。附注:方中人参至荆芥穗25味药用量原缺。
-
芩连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三:组成:黄连、黄芩、红花、石膏、大力子、卷豆、贯众、玄参、甘草、桔梗、栀子仁。主治:疹既出,延绵不收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麦冬导赤散
《片玉痘疹》卷六:方名:麦冬导赤散别名:麦门冬导赤汤组成:木通、麦冬、甘草、栀子仁(酒炒)。主治:小儿痘疹发热,心烦啼哭。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附注:麦门冬导赤汤(《痘疹全书》卷上)。
-
麦冬散
主治:痘疮火邪内甚,发热作渴,时时饮水,面赤唇焦,二便如常者。《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名:麦冬散组成:黄耆1两半,黄芩1两半,麦冬1两半,升麻1两,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玄参1两,当归1两,甘草1两,知母1两,天花粉1两,生地3两(一方有人参、枣肉,无玄参、当归)。主治:妊娠子烦。川断、大枣以固肾安胎。
-
泻青散
《片玉痘疹》卷三:方名:泻青散组成:防风、当归、川芎、胆草、栀子、羌活、甘草、滑石。主治:痘疮,心肝二经之火甚,服辰砂导赤散后而惊不退者。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竹叶。
-
知母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名:知母解毒汤组成:知母、生地、地骨皮、软石膏、酒芩、牛蒡子、升麻、甘草、天花粉。主治:痘既收靥,热仍不退,脉数形壮,烦躁,形气实者。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
养卫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养卫化毒汤组成:人参、黄耆(炙)、当归、甘草。主治:痘疮已成浆,或寒战,或咬牙,单见一症者可治。用法用量:水煎服。
-
养心化毒汤
《幼幼集成》卷六:方名:养心化毒汤组成:大当归、怀生地、大麦冬、绿升麻、天花粉、川黄柏、漂苍术、荆芥穗。主治:咽中无疮而暴哑。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片玉痘疹》卷下:方名:养心化毒汤组成:当归、生地、麦冬、升麻、人参。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
养胃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养胃化毒汤组成:白术、白茯苓、砂仁、陈皮、黄连(姜汁炒)少许。主治:痘疮成浆之时,吐而有物。用法用量:水煎服。
-
宣风快斑散
《痘疹全书》卷下:方名:宣风快斑散组成:木香、枳壳、槟榔、大黄。主治:痘疮,毒火太甚,煎熬阴血,其血干枯而变黑色。通后疮回,以四君子汤调之。《片玉痘疹》卷八:方名:宣风快斑散组成:木通、枳壳、甘草、槟榔、大黄。痘疹黑陷而身无大热,大小便调者。用法用量:水煎半生半熟,同黑牵牛头末和匀服之,以通为度。
-
枳实导滞散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名:枳实导滞散别名:枳实导滞汤组成:枳实、山楂肉、连翘、半夏(姜制)、酒黄连、木通、酒大黄、甘草、紫草。主治:痘疹内实不出。用法用量:水煎,与槟榔末同服。附注:枳实导滞汤(《片玉痘疹》卷六)。
-
祛风匀气散
《片玉痘疹》卷七:方名:祛风匀气散别名:祛风匀气饮组成:川芎、当归身、赤芍、麦冬、人参、防风、青皮、官桂、木香、荆芥穗、甘草。功效:行气补血。痘出如蚕壳,如蛇皮,由气至血不随。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时服。附注:祛风匀气饮(《幼幼集成》卷五)。
-
胃苓和中汤
《片玉痘疹》卷八:方名:胃苓和中汤别名:胃苓和中饮组成: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诃子肉、陈皮、甘草(炙)、黄连(酒炒)、木香、藿香、升麻。主治:痘疹自起发之后,内热或伤饮食,忽然泄泻,所泄之物焦黄酸臭者。附注:胃苓和中饮(《痘疹全书》卷上)。
-
香连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香连化毒汤组成:木通、黄连(炒)、猪苓、甘草(炙)、白术。主治:痘疮成浆之时,因热泄泻,色黄而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消风去火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七:方名:消风去火化毒汤别名:消风化毒汤、消风火解毒汤组成:防风、升麻、白芍、桂枝、荆芥穗、葛根、牛蒡子(炒)。主治:痘初出之时,遍身作痒,爬掐不止者,此因火邪留于肌肉皮肤之间,不能即出所致。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
消毒化斑汤
《痘疹全书》卷上:方名:消毒化斑汤组成:桔梗、牛蒡子(炒)、人中黄、连翘、防风、柴胡、胆草、升麻、蝉退、密蒙花。用法用量:水煎服。《审视瑶函》卷四:方名:消毒化斑汤组成:白芷8分,黑栀仁(炒)8分,防风1钱,黄芩(炒)1钱,陈皮1钱,白芍药1钱,羌活7分,甘草3分,犀角(锉细末)1钱。
-
消毒快斑汤
《片玉痘疹》卷七:方名:消毒快斑汤组成:桔梗、甘草节、荆芥穗、赤芍药、黄耆、牛蒡子、防风、当归尾、玄参、连翘、前胡、木通、天花粉。主治:痘疹,发热1-2日而出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消毒青黛饮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名:消毒青黛饮组成:黄连、甘草、知母、石膏、柴胡、升麻、山栀仁、玄参、人参、青黛、生地黄。主治:痘疮收靥后,大热,两目如火,身发斑者。用法用量:竹叶为引,水煎服。主治:热邪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于皮肤而为斑,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
-
消斑承气汤
《片玉痘疹》卷七:方名:消斑承气汤组成:枳壳、厚朴、大黄(酒炒)、黄柏、黄芩、栀子、连翘、木通、甘草(1方有紫草)。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各家论述:斑之为病,火毒伏于胃家,郁于肌肉则为此征,故用枳、朴、木通以宽其胃气,芩、柏、栀、翘以清其郁火,甘草以和其中,大黄为君,以通利之,则斑自消矣。
-
蚊蛤散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名:蚊蛤散组成:五倍子(炒焦)1钱,铜绿5分,蚕退纸1钱(烧灰)。主治:小儿痘疮收靥之后,齿生走马牙疳。用法用量:先将米泔水洗过后,搽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