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筋壮骨
强筋壮骨为治法。指用具有强筋健骨作用的方药,或通过练功及其他方法,使筋骨强健,以治疗素体虚弱或伤后、病后体虚而筋骨不健病证的方法。
-
土茯苓露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土茯苓露组成:土茯苓(蒸)。功效:去湿热,利筋骨。主治:杨梅毒疮,筋骨拘挛。用法用量:取蒸成之露,每温饮3-4两:或用以送五宝丹、八宝丹。
-
倒仆蹴损
倒仆蹴损病证名。指因跌仆而致的伤筋损骨之证。《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五有:“或因乘车马,或登陟危险,误多倒仆,轻则蹉跌,筋脉蹴损,不能伸屈,甚者乃至踒折筋骨,治宜速以养血脉续筋骨之剂服之。”参见跌打损伤条。
-
挛痹
挛痹病证名。证见筋脉拘挛,肢体麻木疼痛。多由湿热淫盛筋骨所致。《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姚止庵注:“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
整复疗法
整复疗法为治法。指用手法或以手法为主,并借助于器械,使移位的筋骨恢复其原来的位置,以治疗筋骨损伤的方法。整复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续筋接骨
续筋接骨为治法。指用具有强筋健骨作用的方药,或用正骨推拿手法及其他方法,使损伤断裂的筋骨得以整复,治疗筋骨损伤病证的方法。
-
晚嫁难产
晚嫁难产病名。《胎产辑萃》:“三十后适人者,谓之晚嫁。盖少嫁则筋骨软,故产门易开;晚嫁则筋骨坚强,所以难产。”主要指高年初产妇,难产病发率高。临月可服苧麻根饮。
-
筋骨解堕
筋骨解堕筋骨软弱无力。“解堕”同“懈惰”。《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
痀挛
痀(jū,音拘)挛证名。即“拘挛”。指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参“拘挛”。《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详拘挛条。
-
筋结
筋结证名。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块。肝主筋,肝失调达,血气凝结而成。《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肝之经脉不调,气血失节,往往有筋结之患,不论骸体间,累累若胡桃块状是也。”治当以调肝散结为大法。
-
驼乳
出处:《饮膳正要》拼音名:Tu Rǔ来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乳汁。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骆驼脂条。性味:①《饮膳正要》:性温,味甘。②《纲目》:甘,冷,无毒。功能主治:《饮膳正要》:补中益气,壮筋骨。用法用量:内服:炖热饮。摘录:《*辞典》
-
虎骨
虎骨①骨名。即腕骨。详该条。②中药名。虎的骨骼。味辛性温,入肝、肾经。祛风寒,健筋骨,镇惊。
-
桑枝虎杖汤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方名:桑枝虎杖汤组成:桑枝15-30g,虎杖根9-15g,金雀根15-30g,臭梧桐根15-30g,枣10只。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主治:风湿病,四肢麻木,筋骨痠痛。
-
熏蒸
熏蒸是中药外治方法的一种,指用药液趁热熏蒸肢体,治疗病邪在外的疾患,能使药气窜入肌腠筋骨,产生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方法。
-
地部
地部为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地才”。指深层。参见三部:三部是指穴位自表皮至筋骨分为三个层次,上(浅)层称天部,中层称人部,下(深)层称地部。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损伤
损伤(injury)为病名。是指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破坏,及其局部和全身反应疾病的统称。
-
撕裂伤
撕裂伤(laceration)为病名。是指由于急剧的牵拉或扭转外力,将皮肤筋骨撕裂脱落的损伤性疾病。
-
地才
地才即地部。约占穴位整个深度的下1/3部位。《金针赋》:“刺之筋骨之间,名曰地才。”
-
少花腰骨藤
别名:红杜仲来源:夹竹桃科少花腰骨藤IchnocarpusoliganthusTsiang,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功能主治:舒筋活血。主治筋骨疼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瞤酸
瞤酸病证名。肌肉掣动而酸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
-
肯綮(qìng庆)
肯綮(qìng庆)解剖结构名。指筋骨结合的地方。《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后世多用肯綮形容关键部位。《本草纲目》卷十三:“药中肯綮,如鼓应桴。”
-
僵仆
僵仆身体不自主地直挺倒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王冰注:“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素问·厥论》:“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
-
乳余疾
乳余疾或作“产余疾”,指妇女产后所致疾病,如筋骨酸痛等。《针灸甲乙经》:“中极主之。”
-
山甲白薇泽兰饮
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五:方名:山甲白薇泽兰饮组成:山甲1钱(炒,研),白薇2钱,泽兰3钱。主治:箭风,俗名鬼箭打,或头项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用法用量:好酒煎服。
-
舒筋止痛洗药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舒筋止痛洗药方组成:酒归尾3钱,赤芍2钱(炒),丹皮2钱,防风2钱,汉防己3钱,秦艽2钱,木瓜2钱。功效:活血止痛,侧重舒筋。主治:筋骨痛。用法用量:用水熬透,洗之。
-
活瘀止痛洗药
处方:酒归尾3钱,赤芍2钱,丹皮1钱5分,防风1钱5分,酒红花1钱,木香6分(研)。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筋骨痛。用法用量:水熬透,熨洗患处。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柳蛀粪熨
处方:柳蛀粪2升。功能主治:柔风,筋骨疼痛。用法用量:甑上炊1饭顷;如无柳蛀粪,用大豆5斗蒸熟。摊于床上,着旧夹衣盖村,令患人卧,蒸熨所患处。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
六道木
别名:交翅木来源:忍冬科六道木AbeliabifloraTurcz.,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浙江。功能主治:祛风湿,消肿毒。主治风湿筋骨疼痛,痈毒红肿。用法用量:0.5~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鹰爪枫
《全国中草药汇编》:鹰爪枫:来源:木通科鹰爪枫HolboelliacoriaceaDiels,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功能主治:祛风活血。主治风湿筋骨痛。用法用量:根0.5~1两,水煎冲黄酒1两服。
-
钟萼木
拼音名:Zhōnɡ M 别名:山桃树、伯乐树来源:钟萼木科钟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功能主治:祛风活血。主治筋骨痛。用法用量:树皮捣烂外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五积酒
《医学入门》卷八:组成:五积散去麻黄,加防己、杜仲、牛膝。主治:虚寒筋骨酸疼,腰脚无力。用法用量:用酒浸服。滓可为丸服。加减:风热,合败毒散同浸。
-
双灵膏
《御药院方》卷十:组成:良姜1两(炒,锉),白芥子半两(微妙)。主治:一切筋骨肌肉疼痛。用法用量:每用药2钱半,头白面半两,水调成膏。摊在纸花子上,贴患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四妙煎
《仙拈集》卷二:组成:槐花子5钱,桃核仁5钱,细茶叶5钱,芝麻5钱。主治:肩臂筋骨疼痛。用法用量:瓦罐盛药,用水6-7碗,熬折一半,热服。
-
解㑊
解㑊(fatigue)是指以肢体困倦,筋骨懈怠,肌肉涣散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陷中
陷中筋骨间的凹陷处。《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俞。”
-
婴幼疮疡治法
婴幼疮疡治法见《外科启玄》卷二。婴幼儿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脆弱,若患痈疽,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徐徐调之,切不可用峻猛之剂刻意攻伐。
-
收拒
收拒收敛阳气以闭拒外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
-
肾肝之部
肾肝之部指肌肉深层。语出《难经·七十难》。“初下针,沉之至肾之肝部。”《难经·七十难》:“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以肝肾与筋骨相应,故名。
-
满壮
满壮丰满健壮。《素问·上古天真论》:“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
肩垂背曲
肩垂背曲证名。背曲肩随的别称。《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详见背曲肩随条。
-
机关之水
机关之水解剖结构名,指筋骨关节周围聚积的液体。《灵枢·九针十二原》:“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
鬼箭打
鬼箭打病名。遍身筋骨疼痛不已之证。《古方汇精·奇急门》:“鬼箭打,用山栀七个炒,桃头七个,面炒,共扦饼贴患上,次日取下。”亦名箭风痛,详该条。
-
伏脉
伏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极深,好似在筋骨之间,需重按寻找才应指,甚则伏而不见的脉象。脉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