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图说
《外科图说》为外科著作。四卷。旧题清·高文晋辑。刊于1834年。此书内容绝大部分(包括文、图)均系抄录《疮疡经验全书》,仅作了部分次序的调整。现存几种清刻本和石印本。
-
探肛筒
探肛筒肛肠科医疗器械之一。临证可用以检查诊断肛肠疾病。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一。类似于今日之窥肛器。
-
灸罩
灸罩为灸法用具。见清·高文晋《外科图说》。为圆锥形罩子,上有一孔,罩于施灸的艾炷上,可保持热力透入穴位,兔致散失。
-
过肛针
过肛针为医疗器具名。检查、治疗痔漏的一种工具。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一。有针及针套两件,用于肛门病的切开或穿刺。类似现代的探针。
-
骨瘘疽
骨瘘疽病名。见《外科图说》卷三。书中有:“此证生于手阳明之间,初起如粟,渐长如赤豆,其痛不可忍,渐长大如杨梅之状,血不出,亦不生脓,毒从经络流于骨,有此疾者,宜当谨防。”或相当于骨结核之先期证候。
-
高文晋
高文晋清代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历经四十余年,遍游六七省,寻访名师,搜求古训,集成《外科金针》及《花蜜若图说》等十余种。后将《花蜜若图说》与《窦氏外科全书》合而为一,选摘其要,编成《外科图说》四卷。详明外科痈疽疮疡方药、制药法、手术法等。
-
白疔
参见疔疮:疔疮为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黄耆鸡首煎
处方:人参2分,绵耆3钱,草节1钱,川芎8分,归身1钱半,化橘红1钱半,赤芍1钱半,雄鸡头1枚(酒洗,去毛)。功能主治:痈疽。摘录:《外科图说》卷一
-
通邪煎
《外科图说》卷一:方名:通邪煎别名:通邪表毒汤组成:荆芥穗、防风皮、土茯苓皮、杏仁、天名精、广橘红、赤茯苓皮、枳壳。主治:痈疡。
-
发背瘤
发背瘤为病名。即生于上臂外侧的瘤。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
-
疏风涤火汤
《外科图说》卷三:方名:疏风涤火汤组成:半夏(菜油拌炒)、升麻、甘草、薄荷、石菖蒲、生地、当归、连翘、防风、荆芥、苦参、天花粉、白术、白芍、桔梗、白芷、白蒺藜、羌活、黄芩(酒拌炒)。用法用量:水煎服。
-
灸板
灸板为灸用器具。出清代高文晋《外科图说》。即在一长板上穿有数孔,上可置艾绒,以备施灸。
-
二香内托散
处方:人参、黄耆、当归、川芎、芍药、甘草、乳香、乌药、防风、官桂、厚朴、桔梗。功能主治:蝼蛄三窜肿痛。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温服。摘录:《外科图说》卷三
-
九转大降丹
处方:白马(即火消)1两,黑铅2钱,青盐3钱,胆矾4钱,雄精5钱,明矾1两,大红硇7分,汞(即水银)1两,辰砂(即朱砂,如豆色紫佳)9分。放于八卦炉中,然后举火,合五九四根半香为度,结胎时炷香3根6寸,合四九之数,用文火,谓之结胎。又炷9寸香,降乃毕矣。功能主治:痈疽、发背、疔毒、恶疮、蛇伤、犬咬。
-
肘背瘤
肘背瘤病名。生于肘关节后上部之瘤肿。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当以辨证诊断之结果,确定是否手术切除,以及切除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