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气不固
卫气不固即表气不固。为病机,即卫气不固。指卫外的阳气虚,不能固表,皮肤腠理疏松,易受外邪侵入而得病。发病时多有怕风、自汗等症,治宜补气固表,或结合敛阴。
-
补气固表
补气固表为补法之一,用有补气作用的穴位治疗卫气不周、肌表虚疏的方法。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容易感冒。针灸治疗一般用补合谷、肺俞等穴。《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可用黄芪、党参、白术、人参等药。方用玉屏风散等。
-
表气不固
表气不固病证名。即卫气不固。《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阳虚则不能固表,皮肤腠理疏泄,外邪易侵而成疾。发病时多有怕风、自汗等症。治宜补气固表。
-
外感半身不遂
外感半身不遂为病证名。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下体肿痛
下体肿痛为病证名,指下部肢体肿胀疼痛。见《类证治裁·身痛》:“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者,多由卫气不固,风湿侵袭所致。治宜祛风湿,兼固表,方用防己黄芪汤、五皮饮等;痛而大便不通者,宜厚朴七物汤微利之。”
-
涩可去脱
涩可去脱治疗学术语。指用收敛的药物,以治疗滑脱不固的疾病。如病人多汗或病后自汗,为卫气不固,用牡蛎散以敛汗固表。又如肾虚而遗精,用金锁固精丸以涩精止遗。
-
病后多汗
病后多汗证名。病后体虚多汗之证。见《证治要诀·盗汗自汗》。因表虚卫气不固者,治宜益气固表,用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因气血俱虚者,治宜补益气血,用八珍散、十全大补汤;或补气为主,兼以补阴,主用摄阳汤。
-
阳虚外感证
概述:阳虚外感证(syndromeofexogenousdiseaseduetoyangdeficiency)为病证名。病因病机:由素体阳气虚弱,而感受外邪的一类病证。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各种病邪,证候各异,但因阳虚而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故致病多有自汗、发热轻而恶寒较甚,或汗出恶风,脉浮无力等表虚的基本见证。
-
鼽
2.鼻流清涕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面鼽骨空各一。”又有鼻鼽、鼽鼻、鼽水之称。《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鼽者,鼻出清涕也。”病因病机:鼽多因卫气不固,风寒外袭所引起。治疗:治宜疏风宣肺。可取风池、合谷、列缺、迎香等穴。鼻塞不通的证候·鼽:鼽系指鼻塞不通的证候。
-
大病后虚汗
大病后虚汗为病证名,指大病后因体虚而多汗。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见《证治要诀·盗汗自汗》。病后多汗,有因表虚卫气不固者,治宜益气固表,可用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有因气血俱虚者,治宜补益气血,可用八珍散、十全大补汤;或补气为主,兼以补阴,方用摄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