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气法
概述: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即指压行气。又称循经接气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
-
引气法
概述:引气法为针刺方法名。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指压行气·行气法:指压行气法为行气法之一。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
-
理气法
概述:理气法为治法。肝郁气滞者,方如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暖肝煎等;常用药如厚朴、陈皮、木香、元胡、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香附、薤白、乌药等。胃气上逆者,宜降逆和胃止呕,方如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等;肺气上逆或肾不纳气者,宜降气平喘,方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
-
针向行气法
针向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
-
通气法
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通气法:通气法即行气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针灸大成》卷四:“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至病所。”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针向行气
针向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导气
概述:导气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缓慢进针,得气后缓慢出针的方法。具有调气的作用。近人又有将促使针刺感应沿着经脉循行路线扩散的行针手法为导气法。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循摄法
循摄法为行气法之一。《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指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通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的行气法。
-
外科行气法
概述:外科行气法(qi-activatingmethod)是指运用行气的方药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外科治法。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香附、贝母、茯神、青皮、远志、桔梗、苏叶、栀子、木通、生甘草[用法]水煎服。辅以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柔肝。
-
仙传火龙行气散
《跌损妙方》:别名:仙传火龙行气法组成:生姜4两,食盐4两,麻油4两,大黄2两,牙消2两,头酒糟3两,荆芥3两,泽兰3两,瑞香草叶3两。主治:折伤。频频熨上。方中组成 头酒糟,原作 头油渣,据《外科百效》改;《外科百效》有生地二两。
-
通气
通气即行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针灸大成》卷四:“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至病所。”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膀胱气闭
膀胱气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因膀胱气化功能障碍,引起小便不畅的病机。症见小便困难或尿闭、小腹胀满。治宜温肾法与行气法相配合。
-
接经行气法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行气四法
概述:行气四法为行气方法名。指抽添法、进气法、运气法、纳气法四种行气法。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出《金针赋》。其法先直刺,行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斜对病痛处,行气后,让患者吸气五、七口,以助运气。
-
循经接气法
循经接气法针刺行气法之一。即接经行气法。参见该条。
-
接经行气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行气
概述:行气:1.理气法之一;2.气功术语。如疏郁理气、和胃理气等均属行气法。与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义同。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治法。症见脘腹胀闷、吞酸或吐酸水、嗳气等,用枳实、陈皮、姜半夏、炒莱菔子、煅瓦楞子等药。是指一种逐渐延长闭气时间的以习炼呼吸为主的气功功法,又称闭气法。
-
按压行气
按压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即指压行气。指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前后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欲使针感向上,可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下方,“闭其下气”则经气上行;欲使针感向下,可用手按压针刺穴位的上方,“闭其上气”,则经气下行。
-
提插行气
提插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用提插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向。《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又:“推之则前,引之则止”。“推”指插针,“引”指提针,提插可以加强针感和促使它扩散传导的作用。
-
逼针法
逼针法为行气法之一。指针刺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欲使经气向下行时,针尖略朝向下方,欲使经气向上行时,针尖略朝向上方。
-
捻转行气
捻转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即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
呼吸行气
呼吸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针刺时配合患者呼吸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下方,宜在病人呼气时插针,使气下行。《金针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