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谱
《药谱》药学著作。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物的某些记载。这些人“尽出新意,考立别名”对数百种药物(现有195种)的名称尽加改换,变成鲜为人知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见《说郛》及《唐代丛书》。
-
崇骨
崇骨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太祖、椎顶。出《针灸集成》。位于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百日咳、癫痫、支气管炎等。一般直刺0.5~在后正中线上,第6颈椎棘突下缘。
-
一包针
概述:一包针为药名,是千年健、金盏银盘、狼把草的别名千年健的别名·一包针:一包针为千年健之别名。见《中药志》。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见《上海常用中草药》。
-
中喘
概述:中喘:1.经外奇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点,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
-
安胎顺血汤
别名安胎顺血散处方诃子(制)。功能主治妊娠阴肿,胎气不能游动所致。用法用量安胎顺血散(《胎产新书》)。摘录《叶氏女科》卷二
-
白鹤藤根
《*辞典》:白鹤藤根: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B iH T nɡGēn别名:白膏药根。性味:涩甘,平。功能主治:宽筋壮骨,浸酒用。摘录:《*辞典》
-
榧花
《*辞典》:榧花: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FěiHuā别名:棑华(《别录》)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花。性味:《别录》:味苦。功能主治:《别录》:主水气,去赤虫。摘录:《*辞典》
-
红叶甘橿
拼音名:H nɡY GānJiānɡ别名:绿绿柴、香叶子来源:樟科红叶甘橿LinderacercidifoliaHemsl.,以叶入药。生境分布: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功能主治:解疮毒。用法用量: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金钱橘饼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JīnQi nJ Bǐnɡ别名:金橘饼(《中国医学大辞典》)。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金橘或金弹的果实用蜜糖渍制而成。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消食,下气,开膈。又可醒酒。摘录:《*辞典》
-
五通膏
《回春》卷七:别名:经验五通膏组成:生地、生姜、葱白、萝卜子、田螺肉各等分。主治:小儿脐风撮口。用法用量:搭脐四围1指厚,抱住1时。有屁下泄而愈。制备方法:上共捣烂。附注:经验五通膏(《寿世保元》卷八)。
-
牛膝四物煎
《金鉴》卷五十五:别名:牛膝四物汤组成:牛膝、木通、郁金、甘草梢、瞿麦、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药。主治:尿血。用法用量:水煎服。
-
全身饮
《辨证录》卷二:别名:全身汤组成:人参1两,黄耆1两,巴戟天1两,半夏3钱,附子1片。主治:猝倒之后致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全身汤(《医学集成》卷二)。
-
杖疮白蜡膏药
《外科启玄》卷十二:别名:白蜡膏组成:真白蜡1两,猪骨髓5个,潮脑3钱。主治:杖疮。用法用量:用甘草煮油纸摊贴患处。制备方法:共入铫内熬成膏。
-
青皮甘草散
《金鉴》卷四十九:方名:青皮甘草散别名:青甘散组成:青皮1钱,甘草1钱。主治:乳岩。用法用量:浓煎生姜汤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青甘散(《仙拈集》卷三)。
-
茵陈姜附汤
《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六引《活人书》:方名:茵陈姜附汤别名:茵陈附子汤组成:茵陈1钱,附子(炮)1钱,干姜(炮)1钱。主治:阴黄,冷汗不止。附注:茵陈附子汤(《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
食肉雄黄散
《肘后方》卷五:方名:食肉雄黄散别名:食恶肉散组成:雄黄6分,(艹闾)茹2分,矾石2分。主治:恶疮。用法用量:撒疮中,1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食恶肉散(《鬼遗》卷四)。
-
香胭脂散
《百一》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三○○:方名:香胭脂散别名:麝香散组成:五倍子(烧灰黑存性)、染胭脂各等分,麝香少许。主治:嵌甲侵肉不愈。用法用量:掺患处。五倍子生用亦得。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附注:麝香散(《普济方》卷三○○)。
-
桃红饮子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方名:桃红饮子别名:桃红饮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麝少许。主治:痹证兼有瘀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桃红饮(《类证治裁》卷十三)。
-
野鸡羹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野鸡羹别名:野鸡汤组成:野鸡1只(挦净)。主治:消渴,口干,小便频数。用法用量:入五味如常法,作一羹。食之。附注:野鸡汤(《医统》卷八十八)。
-
紫草透肌散
《保婴撮要》卷十七:方名:紫草透肌散别名:紫草快斑汤组成:紫草、蝉蜕、木通、芍药、甘草(炙)各等分。主治:痘疮色赤、不快,或痒塌。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服。
-
蒲黄敷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方名:蒲黄敷方别名:蒲黄膏组成:蒲黄。主治:脱肛不收。用法用量:敷肛上,手按抑令入,日2-3次。制备方法:上以猪脂和。
-
枣皮
枣皮是山茉萸成熟果肉的别名,因果皮皱缩似枣而得名。
-
小谷
小谷为经穴别名。小:少,古通。即少谷。三间穴之别名。见《针灸学》(南京)。
-
治喘穴
治喘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学》(上海)。即喘息穴。出《北京中医》,别名定喘、治喘。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旁开0.5~1.0寸间,压痛明显处。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荨麻疹等。一般直刺0.5~
-
人子须知
《人子须知》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的别名。《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为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于1872年。卷1为望、闻、问、切四诊;卷2方剂汇辑;卷3、4本草药性。全书编为歌赋韵语,通俗易记,为学医入门读物。
-
牙钓
牙钓为颊车骨的别名。颊车骨为骨名。又名牙钓、下腭骨。即下颌骨。
-
伤寒心镜别集
《伤寒心镜别集》为《伤寒心镜》的别名。《伤寒心镜》为书名。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首论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
-
妇科秘方
《妇科秘方》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妇科秘传
《妇科秘传》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妇科胎产经验良方
《妇科胎产经验良方》为《胎产辑萃》的别名。《胎产辑萃》书名。4卷。清·汪家谟辑。刊于1746年。卷1~2为胎前;卷3~4为产后。全书选录古代文献中对胎产诸病的论述及治法、医案等,间附以作者的见解。
-
循脊
循脊经外穴别名。出《针灸集成》。即长谷。参见该条。
-
顼颅
顼颅头骨的别名。详该条。
-
下四缝
下四缝经外穴别名。即指根穴。见该条。
-
中(月吕)俞
中(月吕)俞经穴别名。即中膂俞。见该条。
-
安胎铁罩散
别名安胎织罩散处方白药子1两,白芷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胎动不安。用法用量安胎织罩散(《准绳·女科》卷四)。摘录《妇人良方》卷十二
-
曲(月秋)
曲(月秋)肘的别名。《证治准绳·疡科》:“凡脚腨及曲(月秋)中痒,搔则黄水出,名风疽。”
-
溃耳
溃耳病名。系指小儿溃耳出脓水成疮的病证。见《寿世保元》卷八。聤耳的别名。治疗可以蚯蚓粪吹患耳中。参见聤耳条。
-
坎炁(qì气)
坎炁(qì气)炁,同气。脐带的别名。参脐带条。
-
巨觉
巨觉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臣觉之又名。参见该条。
-
巨搅
巨搅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臣觉穴。见该条。
-
接骨
接骨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接脊。参见该条。
-
季指
季指手小指别名。即手第五指。
-
环岗
环岗经外穴别名。见《针灸集成》。即团岗。详该条。
-
附牙
附牙经穴别名。即跗阳。参见该条。
-
胆囊穴
胆囊穴经外穴别名。即胆囊点。参见该条。
-
丹房
丹房为道教观房的别名。指炼丹药的所在。
-
喘息穴
喘息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别名定喘、治喘。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旁开0.5~1.0寸间,压痛明显处。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荨麻疹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喘息穴
-
肠遶
肠遶经穴别名。遶,音义同绕。出《针灸集成》。即肠绕。参见该条。
-
肠道
肠道经外穴别名。出《腧穴学概论》。即肠遗。参见该条。
-
长彊
长彊经穴别名。见《千金要方》。即长强。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