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经感传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循经感传现象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第三平衡系统说
第三平衡系统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他把控制人体机能活动的总枢纽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平衡系统—控制随意肌运动的躯体神经系统,保持运动中的快速动态平衡.其传导速度大约70m~第三平衡系统—控制体表内脏之间协调平衡的经络系统,传递体表刺激对内耻的影响,保持其更慢的动态平衡,其传导速度约为2.7cm~
-
经络敏感人
概述:经络敏感人:1.书名;2.循经感传显著者。人民卫生出版社编。197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指循经感传普查时,六条经以上感传通达经脉全程者。具有典型循经感传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
隐性感传
隐性感传即针刺穴位时,受试者没有体察到感传路线的存在。方法是先在井穴行电脉冲刺激,受试者没有感觉到循经感传现象,然后用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穴位水平沿经脉垂直线体表给以连续叩击。如果把这些阳性点以一条假想线连结起来,恰好与古典该经脉循行路线相吻合。它的潜在活动称为隐性感传。
-
经络检测法
概述:近代研究发现,人体或动物的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皮肤电阻或电位不同于非经穴部位,并随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而变化;⑤同位素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特点,针刺可使迁移的潜伏期缩短,清除率增加,标记经穴与示踪轨迹的吻合度提高。它建立在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
手阳明经络现象
如果针刺一侧手三里或合谷,同时测定两侧大肠经各穴的痛阈,痛阈提高最显著的仍然是本经各穴,对侧大肠经穴及对照穴的痛阈提高很少。并观察到,大肠经在肘髎穴处向外偏曲,在头面部走向对侧迎香,商阳穴与肺经的列缺穴、迎香穴与胃经的承泣穴连接,巨骨穴与小肠经的秉风穴及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
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
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其根据是:(1)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3)“气至而有效”,在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6)形态学、组织化学关于交感神经调节局部血流的研究支持上述假说。
-
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为经络实质假说之一,认为①脊髓后角胶状质区和低位脑干存在与体表经络相对应的、多突触的、高度并联互联的神经网络链。③这种兴奋扩布可一方面通过相应节段胶状质区的突触三联体等接替给相应节段的脊丘束神经元传向丘脑和大脑皮质感觉区产生循经感传的感觉;
-
经络现象
概述:经络现象是经络活动的外在显现。又称经络感传现象、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如循经感传、循经性感传异常、循经性疼痛、循经性皮肤病或皮肤显痕等。经络敏感人:人体在某种刺激源的作用下,出现循经络路线走行的感觉传导,或呈现可见的肤色变异等生理、病理现象。艾灸则现热气感;
-
循经感传疗法
循经感传疗法是指循经感传疗法是诱发尽量感传现象并促使循经感传至患病部位,以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应用的各种诱发感传的方法,主要有传统针刺手法,循经加温,多穴接力刺激,入静诱发和药物循经导入等。针刺导气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在得气的基础上,边震颤边捻转,捻转的角度要小,震颤的频率在(80~
-
循经性感觉病
循经性感觉病指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两种经络现象的统称。此病在临床上时有发现,1959年肖友山,1964年陈克勤等人均有过报道。此病可出现于各条经脉,以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任脉督脉多见,而脾经、肾经、三焦经、小肠经、带脉、冲脉和阳蹻脉较少出现。
-
经络实质研究
发现经络现象虽与已知的解剖学、生理学现象有关但又不同,需要作出新的说明,为此已提出多种假说,如神经一体液调节说、人体自控系统说、第三平衡系统说、二重反射假说、概念性单元说、经络一皮层一内脏相关假说、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气说、机体能感知的气血液通道说、波导说、类传导说、低阻经络说、良导络说等。
-
经络波导说
经络波导说的中心内容:这一假说的中心内容包括:(1)要象在微波学中,密切地把波导系统的元件,部件的实质结构与在其中传输着的微波的磁力线、电力线结构联系起来那样,把人体这个“小宇宙”中的“气光子”(从内气的角度着眼,作者特地把体内的电磁波称为气光子)看做是与实质结构同样重要的物质。
-
感传可阻性
感传可阻性指在机械压迫等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经络感传阻断。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例如刺激曲池发生感传后,压迫手三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三里,不再走向合谷,压迫手五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五里,不再走向肩髃。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脓肿等,感传也可被阻滞。循经感传一旦受阻,针刺效应也立即消失。
-
感传趋病性
感传趋病性指在循经感传过程中所出现的传导路线及方向趋向病所的特征。经络感传现象特征之一。感传在由四肢发出后,不论刺激什么穴位,在进入躯干行经病灶时,可偏离本经而趋向病变所在的部位,与古代“气至病所”的提法基本相同。心绞痛患者针刺穴位感传至胸前时,心率可发生变化,胸中开畅,疼痛往往缓解或减轻;
-
经络对称现象
经络对称现象为经络现象之一。指刺激两侧同名穴位时可引起对称的循经感传路线。
-
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透刺同一经脉穴位为透刺方法之一。指在同一经脉的相邻穴位间进行透刺,以加强通经接气、循经感传的透刺法。
-
鍉针法
概述:鍉针疗法(spoonneedletherapy)是用鍉针按压腧穴防治疾病的方法。鍉针为古代九针之一,长约3~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疼痛性的虚证,以及属于气分的病症,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神经官能症等。实证用泻法,将针重压在经络穴位上,待病人出现酸胀得气感向上下扩散时即起针。
-
鍉针疗法
概述:鍉针疗法(spoonneedletherapy)是用鍉针按压腧穴防治疾病的方法。鍉针为古代九针之一,长约3~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疼痛性的虚证,以及属于气分的病症,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神经官能症等。实证用泻法,将针重压在经络穴位上,待病人出现酸胀得气感向上下扩散时即起针。
-
外周中枢综合说
“外周中枢综合说”为循经感传现象形成机制的假说之一,认为在循经感传形成的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总体,经络如果作为一个实体存在,不应局限于机体的某一局部,应有它从外周到中枢,从低级到高级的谱系。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程,中枢则有循经的功能联系,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
-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是经络感传研究课题之一。(2)以传统针刺手法导气可提高针感定向循行的出现率,感传的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它是基于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体液紧密相关的推论而提出的。是指通过诱导入静(如气功),改变人体的机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它着重于受试者“内因”的转化。
-
中枢兴奋扩散说
中枢兴奋扩散说是循经感传现象形成机制的假说之一,认为循经感传形成的根本环节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这是由于针刺穴位时,产生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内的定向扩散所致。
-
程莘农
程莘农为现代著名针灸学专家。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认为针灸临证取穴的多少,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英文版)《针灸精义》《针灸精义》(英文版)《难经语译》等。
-
循经暗带
循经暗带为经络现象之一。部分受试者在循经感传过程中产生明显冷感,此时运用经络红外线成像技术可在荧光屏的热像图上显示一条暗带。
-
感传速度
感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循经感传的距离。一般为每秒10~20厘米,但有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