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三里
所属部位:前臂定位:标准定位: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穴位解剖:手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神经分布同温溜(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针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里,可使弛缓的胃蠕动加强,紧张的胃蠕动减慢,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
上三里
所属部位:前臂定位:标准定位: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穴位解剖:手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神经分布同温溜(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针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里,可使弛缓的胃蠕动加强,紧张的胃蠕动减慢,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
短刺法
临床上使用指切(押手)进针可准确锁定结节,针刺进入皮下深处后采用磨骨刺激手法,可松解肌筋膜黏连,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邵志刚和赵修照报道,以定向浮刺加短刺治疗棘上韧带劳损。靳建宁和周万宝应用短刺法配合牵引、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42例,在C4~C7华陀夹脊穴行短刺,松解颈神经根压迫造成的水肿与炎症。
-
手阳明经络现象
如果针刺一侧手三里或合谷,同时测定两侧大肠经各穴的痛阈,痛阈提高最显著的仍然是本经各穴,对侧大肠经穴及对照穴的痛阈提高很少。并观察到,大肠经在肘髎穴处向外偏曲,在头面部走向对侧迎香,商阳穴与肺经的列缺穴、迎香穴与胃经的承泣穴连接,巨骨穴与小肠经的秉风穴及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
肘髎
概述: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向上量取1横指处即是。主治病症: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或艾条灸5~
-
肘劳
类似现代医学的肱骨外上髁炎。肘劳的治疗:刺灸法:治则舒筋通络处方压痛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方义取压痛点多向透刺,或作多针齐刺,配曲池、肘髎以疏通局部气血,远取手三里、合谷疏通阳明经经气,诸穴共取舒筋通络之功。操作毫针刺,泻法,得气后留针,局部用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
桡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1)运动:上臂桡神经损伤时,各伸肌属广泛瘫痪,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伸指总肌、尺侧腕伸肌及食指、小指固有伸肌均瘫痪。前臂背侧肌肉萎缩明显。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选穴分肩贞、曲池与手三里、合谷两组,每次取一组,使用电针机,肩贞及手三里接负极、曲池和合谷接正极,频率为20~
-
循经感传现象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循经感传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感传可阻性
感传可阻性指在机械压迫等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经络感传阻断。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例如刺激曲池发生感传后,压迫手三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三里,不再走向合谷,压迫手五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五里,不再走向肩髃。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脓肿等,感传也可被阻滞。循经感传一旦受阻,针刺效应也立即消失。
-
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征即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临床主要分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和继发性震颤麻痹。针灸治疗:取四神聪、风池、内关、曲池、合谷、少海、手三里、阳陵泉、太冲、足三里、太溪等穴,除太溪穴采用捻转补法外,其余均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
万方琴
概述:万方琴,生于1936年。万芳琴既遵循针灸临床循经取穴、辨证施治的原则,又突出“主穴”,精选出不同的主穴组合,为久治不愈的患者解除了痛苦。成就:万方琴在前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一个新穴——阳光穴,在临床中应用阳光穴治疗腰痛等顽固性疾病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疗效,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属祖国医学“痿证”“痹证”范畴。⑤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和相应的免疫功能异常。针灸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为主,酌配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环跳、秩边、髀关、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解溪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
电针治疗
操作名称电针治疗适应症各种精神病及神经症。方法及内容1.一般取坐位或仰卧位。主穴翳风、听宫、耳门、听会、头颞、安眠、百会、印堂、定神。配穴:四肢穴、内关、合谷、劳宫、中渚、神门、手三里、涌泉、太冲、照海、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3)四肢穴位,一般只作体针行手法捻转,给予强刺激。
-
电刺激治疗
操作名称:电刺激治疗适应症:电刺激治疗适用于癔症性瘫痪。上肢近端可选曲池或手三里,远端可选内关或合谷。下肢近端可选足三里或阳陵泉,远端可选涌泉或三阴交。注意事项:1.电刺激量一般大于针的刺激量,使用前应充分的向患者说明,并耐心解释电刺激的良好作用。
-
于三里
于三里即手三里。见《杨敬斋针灸全书》。“于”,为“手”之误。
-
肘聊
肘聊即肘谬。见《太平圣惠方》。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疏筋利节作用。现代多用以治疗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本穴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一般直刺0.5~
-
小儿半身不遂
小儿半身不遂为病证名,指小儿肢体一侧运动障碍或完全丧失。针灸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列缺、少商、合谷、手三里;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