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胀
金匮下瘀血汤,不应,抵当丸去水蛭,加樗鸡做丸,空腹日进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后服,轻则散血消胀汤。”《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因病因及证候不同,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食鼓等区分。治疗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
-
人参芎归汤
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紫苏叶四叶,水煎,食前服附注:方中当归用量原缺,据《证治准绳·类方》补。摘录:《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仁斋直指方论》卷八方之人参芎归汤:组成:当归2分,川芎2分,白芍药2分,人参1分,半夏(制)1分,橘皮1分,赤茯苓1分,阿胶(炒)1分,细辛1分,北五味子1分,甘草(炙)1分。
-
火天夺日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天廓(指白睛)尽情肿起,色紫碧,状如败猪肺,看得怕人,甚者并风 包倒,不见金井,故曰火天夺日。”《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大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散血消胀汤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名:散血消胀汤组成:归尾1钱5分,五灵脂6分,官桂6分,乌药6分,甘草(炙)6分,木香6分,川芎1钱2分,半夏8分,蓬术(煨)8分,紫苏3分,砂仁1钱(炒),生姜5片。主治:血胀。小便多,大便溏黑光亮。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温服。
-
形如虾座
概述:形如虾座为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病因病机: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非比鱼胞气分之可缓者。症状:《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疗: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二仁通幽汤
处方:桃仁、郁李仁、归尾、小茴、红花、制大黄、桂枝、川楝子。或妇人寒郁子宫,子宫积瘀,胀在少腹者为石瘕。二仁通幽汤:光桃仁九粒,郁李净仁二钱,归尾钱半,小茴三分拌炒川楝子一钱,藏红花五分,酒炒生锦纹钱半,桂枝尖四分,磨冲《良方》(当作《医学正传》)桃奴丸。
-
甘蕉根
出处:《别录》拼音名:GānJiāoGēn来源: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根茎。③厦门《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甘涩,大寒。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治热喘,血淋,热疖痈肿。③《本草求原》: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血淋涩痛。据观察,病人服香蕉根汁后,先出现泄泻、尿量增多现象,随之高热迅速下降,病情好转。
-
人参归芎汤
《医碥》卷六:组成:人参2钱5分,辣桂(去粗皮)2钱5分,五灵脂(炒)2钱5分,乌药半两,蓬术半两,木香半两,砂仁半两,炙甘草半两,川芎7钱5分,当归7钱5分,半夏(汤泡)7钱5分。烦躁,漱水不咽,迷忘如痴,痛闷喘急,大便黑,小便利,虚汗,厥逆。每服1两5钱,加生姜5片,红枣2枚,紫苏4叶,水煎,空心服。
-
秘传紫金丹
主治:跌扑血胀,筋断骨折,昏迷晕倒。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勿泄气)。
-
气轮桔落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白珠红肿,长垂若舌卷下舐。”出《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息胎
息胎病名。胞衣不下的一种病理情况。宋·薛轩《坤元是保》:“恶血流入胞中,胞为血胀而不下,谓之息胎。”详胞衣不下条。
-
气轮枯落
气轮枯落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白珠红肿长垂,若舌卷下舐。”本病多因火毒攻目而血瘀血胀无所出,遂壅遏于白睛。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参见形如虾座条。
-
加味抵当丸
处方:三棱(煨)、莪术(煨)、干漆(炒烟尽)、牛膝(酒洗)、琥珀、虻虫(糯米炒)、肉桂、水蛭(石灰炒)、桃仁泥、大黄(煨)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血胀。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童便送下,5日进1服。间服四物汤。
-
心胀
心胀为病证名。因寒邪犯心所致烦满短气而卧不安的病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小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胀病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胀病的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胀病的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