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爪甲
爪甲指(趾)甲的通称。十二经脉皆起、止于爪甲侧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证治准绳》卷三:“爪甲边缘结脓,剧者爪皆脱落。”
-
三毛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肝实质研究
肝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中医肝本质的研究课题。(1)肝藏血。已证实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前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55%.正常人一旦应急时,肝脏可提供1000ml~2000m1血液来保证足够的心脏排出量。肝脏血流量是受神经、激素所控制的
-
丛毛
丛毛即聚毛。《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三毛为人体部位名。生于足大趾背面爪甲后皮肤上者(三毛指大趾爪甲后方有毛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还贯爪甲,出三毛。”
-
少阳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即听会穴。
-
人指甲
《*辞典》·人指甲:人指甲为中药名,又名手爪甲,人退,筋退。搐鼻治鼻衄;煅研极细末吹耳内治中耳炎;吹喉治乳蛾。①《本草拾遗》:"取细末置目中,去翳障。(《太平圣惠方》贝齿散)④治破伤风,手足战掉不已者:人手足指甲(烧绝烟)六钱,朱砂(别研)、南星(姜制),独活(去皮)各二钱。分作三分,酒调服之。
-
热蘸汤
方出《圣惠》卷六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三○○:方名:热蘸汤组成:牛胆、猪胆。五脏之气注于十二经脉,热冲于手指不还,其指先肿,焮焮热痛,其色不黯,然后爪甲边结脓,剧者爪甲脱。用法用量:上用热汤急蘸之出,使满7度,便以冷水浸之讫,又复如此3度,即涂牛胆,后便以猪胆笼代指上,用物缠之。
-
掐穴
掐穴是指用拇指或食指爪甲紧紧按切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老商
概述:老商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名排刺三针。即老商、中商、少商之合称。位置:位于拇指尺侧缘,平爪甲根,当指腹尺侧缘线与爪甲尺侧角连线之交点。少商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三商(图8出自《中医大辞典》)功能主治:主治高热、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刺灸法:点刺出血。
-
时复目痒·血虚生风证
定义:时复目痒·血虚生风证(seasonaleyeitchingwithpatternofblooddeficiencygeneratingwind)是指血虚生风,以眼痒势轻,时作时止,白睛微显污红,面色少华或萎黄,舌淡,脉细为常见症的时复目痒证候。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弦细。治法:时复目痒·血虚生风证治宜补养肝血,熄风止痒。
-
天钓
多由外感风热,或乳哺失宜,以致邪热痰涎,蕴积上焦,心膈壅滞,不得宣通而成。发作时,头向后仰,眼目上翻,壮热惊悸,手足抽掣,甚则爪甲青紫。明·陈治《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治宜先用礞石滚痰丸,去其积热与痰;再服钩藤饮(《证治准绳》:钩藤、天麻、木香、犀角、全蝎、甘草)清心以止搐搦。
-
时复目痒
辨证治疗:风热犯目:时复目痒·外感风热证(seasonaleyeitchingwithpatternofexternalcontractionofwind-heat)是指外感风热,以眼痒难忍,灼热微痛,有白色黏丝样眼眵,眼睑内面遍生状如铺石样颗粒,白睛污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时复目痒证候。湿热壅遏,故泪多眵稠,胞睑沉重,白睛微黄,色泽污秽。
-
时复症
辨证治疗:风热犯目:时复目痒·外感风热证(seasonaleyeitchingwithpatternofexternalcontractionofwind-heat)是指外感风热,以眼痒难忍,灼热微痛,有白色黏丝样眼眵,眼睑内面遍生状如铺石样颗粒,白睛污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时复目痒证候。湿热壅遏,故泪多眵稠,胞睑沉重,白睛微黄,色泽污秽。
-
手四穴
手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拇指末端爪甲游离缘桡侧,距爪甲0.1寸处,左右计2穴;又中指末端爪甲游离缘桡侧,距爪甲0.1寸处,左右2穴。共计4穴。主治食物中毒。一般三棱针点刺出血。
-
手足大指爪甲
手足大指爪甲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即鬼眼穴。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足)大指(趾)桡(胫)侧爪甲根角处。操作时,两指(趾)相并,用线缚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四处尽灸。专治精神病、癫痫等。
-
鬼哭
鬼哭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聚英》。位与鬼眼相同。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足)大指(趾)桡(胫)侧爪甲根角处。操作时,两指(趾)相并,用线缚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四处尽灸。专治精神病、癫痫等。
-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是由于白细胞功能低下,导致婴儿或年轻人念珠菌感染的疾病。疾病描述:本病特征为皮肤、粘膜、爪甲慢性再发性念珠菌感染,可合并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不全等内分泌异常,以及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等。治疗方案:治疗可用抗真菌药物及转移因子。
-
聚毛
聚毛即三毛。见《黄帝内经太素》。三毛为人体部位名。指大趾爪甲后方有毛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还贯爪甲出三毛。”
-
归宗汤
概述:归宗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六方。处方:大黄、生地黄、赤芍药、山楂、青皮、木通、荆芥穗、炒牛蒡子。主痘证毒火太盛,形气壮实,无风寒表邪,壮热不已,爪甲青紫,四肢厥冷,恶热,头汗出,通身蒸蒸汗出,谵语,烦躁狂乱,大渴引饮,唇口焦裂,舌生芒刺,大小便闭,吐血,小便尿血。
-
铜皮
拼音名:TónɡPí别名:大叶杜仲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尼泊尔水东哥的树皮。单叶互生;叶片薄革质,狭长圆形,长18-35cm,宽7-13cm,先端渐尖至突尖,基部圆或钝,边缘具细小锐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薄层淡褐色或锈色糠批状绒毛,中、侧脉上疏生爪甲状鳞片,侧脉平行,35-46对。凉功能主治:散瘀消肿;
-
指甲
指甲解剖结构名。手指足趾的爪甲。《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与其它动物的蹄和钩爪相同,都是表皮角质层的变形物,有保护指(趾)端等作用。指甲的后缘嵌入皮内的部分叫甲根,甲根基部的生发层是指甲的生长点,可使指(趾)甲继续生长。围绕甲根及甲侧缘的皮肤叫甲廓。
-
水枇杷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枇杷:拼音名:ShuǐP P 别名:水东哥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水枇杷SaurauiatristylaDC.,以根和叶入药。聚伞花序通常具3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或老枝的叶痕腋部,被绒毛和钻状刺毛,分枝处有苞片2-3枚;花瓣5,粉红色或白色,基部合生,长约8mm,顶部向外反折;凉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疏风清热;
-
肝血虚
肝血虚为证候名,又称肝血不足。指肝脏血液亏虚,致筋脉、头目、爪甲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肝主藏血,血属阴,故血虚或肝阴虚均可出本证。脾肾亏虚,生化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虚。临床表现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症状为主,兼有虚烦多梦,易惊善恐,月经不调等症。
-
心肝血虚
心肝血虚为证候名。心肝血液亏虚,神志、头目、筋脉、爪甲均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症见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眼花,两胁隐痛,妇女月经量少,面、舌、爪甲色淡白,脉细等。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治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
-
黑疸
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所列五疸之一。黑疸的病因病机:黑疸多因酒疸、女劳疸等日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用黑疸方合滋补肝肾药。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手足大指爪甲穴
《神应经》:“癫痫、鬼眼4穴,在手大指足大指内侧爪甲角,其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三壮极妙。”《类经图翼》以“两手足大指爪甲”列作奇穴,名手足大指爪甲穴。《医学入门》、《医宗金鉴》则将位于手大指内侧爪甲角的二穴称“鬼哭”。《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谓本穴即少商二穴和隐白二穴。刺灸法:艾炷灸3~
-
沿爪疔
概述:沿爪疔(dingalongnailedge)为病名。指疔之一。关于手足疔疮:手足疔疮(dingofhandandfootdeep-rootedsoreofhandandfoot)是指生于手足部位的疔疮。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
卒疝
暴痛之证候。《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大敦穴)。”《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多因寒邪郁结肝脉,气血凝滞所致。治宜疏肝祛寒,可选《三因方》之走马汤方饮服,或针灸大敦穴。
-
爪摄
爪摄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入后,用大拇指指甲于所针穴位上下掐按的方法。多用于滞针或针感迟钝时。《针灸大成》:“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气血自得通行也。”
-
爪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爪枯
爪枯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杂病源流犀烛·燥病源流》:“筋燥爪枯,必滋养其荣血也,宜养荣汤。”
-
中商
中商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西中医药》。为三商之一。位于拇指背侧正中线,爪甲根后0.1寸处。一般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针灸集成》名排刺三针。老商位于拇指尺侧,距指甲根0.1寸;少商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主治高热、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点刺出血。图8(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指针
指针即以手指代针,按压、切掐或揉按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为诊断学专著。作者以《内经》色脉并重为据,抉取古今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编纂而成此书。其中望诊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诊、体表诸部以及小儿指纹等的辨识;闻诊以听取患者的气息为主,察悉其元气之盛衰及病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人知受病之本源;
-
天钓似痫
天钓似痫为病证名,急惊风类症之一。见《幼科发挥》。天钓表现有壮热,惊悸,眼上视,手足抽掣,或啼或哭,喜怒不常,甚或爪甲发青等症状。由风热炽盛,窜扰经络所致。治宜和解风热。用羚角钩藤散或小儿回春丹。针刺丰隆、曲池、颊车、间使。
-
天吊惊风
天吊惊风为病证名,出《本草纲目》,即天钓。惊风的一种。多由外感风热,或乳哺失宜,以致邪热痰涎,蕴积上焦,心膈壅滞,不得宣通而成。明·陈治《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治宜先用礞石滚痰丸,去其积热与痰;再服钩藤饮(《证治准绳》:钩藤、天麻、木香、犀角、全蝎、甘草)清心以止搐搦。
-
水黄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水黄者,身面青黄,脚膝浮肿,心腹胀满,上气烦闷,语声不出。”《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暑霍乱
概述:暑霍乱为病名。《伤寒明理论·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甚,则止于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轻者可选用香薷饮冷服,或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等方。
-
手足逆胪
手足逆胪(crackedskinaroundnail)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诸病源候论》:“手足爪甲际皮剥起,谓之逆胪。”由于风邪入于腠理,气血不和所致。逆胪,指手足甲际处皮肤的剥起。手足逆胪指以甲际后缘表皮多呈三角形剥离,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
手太阴气绝
手太阴气绝为病证名。指手太阴肺经的经气衰竭。主要症状是爪甲枯,毛发焦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
-
十王
经外奇穴名·十王:十王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将其列作奇穴。十王穴位于十指背侧,沿爪甲根正中点向皮肤部移行约0.1寸处。主治卒死,痧症,中暑,霍乱等。刺法:向上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毫针斜刺0.1~出《小儿推拿广意》。3.位于十指背侧指甲根正中的稍后方。
-
伤暑霍乱
伤暑霍乱为病证名。方如连朴饮、燃照汤、黄连香薷饮、清暑益元散、急救回生丹、解毒活血汤等均可选用。《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根据病因与症状不同,有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
-
色泽
颜色与光泽·色泽:色泽(colorandluster、sheenycomplexion)是指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颜色与光泽,尤其是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药材鉴定项目·色泽:色泽(colorandluster)是指药物的颜色和光泽。色泽是鉴别药材真伪及其质量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色泽者,当病溢饮。”
-
柔肝
柔肝亦称养肝。是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方法。症见面色无华、眩晕、夜寐多梦、耳鸣如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雀盲、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肌肉 动、爪甲不荣、经量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针灸常选用肝俞、期门、曲泉、三阴交、复溜等穴。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地黄、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
-
人黄
人黄为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治宜灸烙法,内服赤箭散。《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去爪
概述:去爪:1.古刺法“五节”之一;《类证治裁》卷七:“传为 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香、栀子、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 疝。”
-
掐五指爪甲
掐五指爪甲小儿推拿方法名。重掐小儿五指的爪甲处。《保赤推拿法》:“掐五指爪甲法,治惊吓,若不醒,再拿精宁、威灵二穴。”
-
气虚耳鸣
多由气虚或中气下陷导致本病。《医钞类编·耳病门》:“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有阴虚,有肝火。”《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医学入门·耳》治气虚耳鸣,四君子汤。若气虚有火,四君子加山栀、柴胡。
-
皮罢
皮罢为推拿穴位名。出周于蕃《推拿仙术》。位于大指端爪甲内。《推拿仙术·身中十二拿法》:“八拿皮罢穴,属肝经能清神。”《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大指端即肝记穴,又名皮罢。掐之治哮喘,并治昏迷不醒者。”
-
内伤黄疸
内伤黄疸为病证名。包括谷疸、酒疸、女劳疸、阴黄在内。治宜健脾、化湿、温肾、利胆为主。《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