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茜根散
主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饮食。《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名:茜根散组成:茜根1分,升麻1分,甘松(去土)1分,牛膝(锉)1分,细辛(去苗叶)1分,羌活(去芦头)1分,硫黄(研)1分,槐白皮1分,皂荚1分,盐花(研)1分,地骨皮1分,芎藭1分。用法用量:揩齿。吐血衄血,错经妄行,并妇人月信不止;
-
牙血
牙血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
-
血
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即血分,为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一种温病辨证方法。
-
阴血
概述:阴血即血液。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方药举例:四物汤之类。方药举例:八珍汤之类。方药举例: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
牙齿出血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齿衄病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齿衄·阴虚火旺证
定义:齿衄·阴虚火旺证(gumbleeding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以阴精亏损,虚火上炎,以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滋水清肝饮重在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
-
八物茜根汤
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见《千金》卷十五别名茜根散、茜根饮、茜根汤处方茜根3两,升麻3两,犀角3两,桔梗1两,黄柏1两,黄芩1两,地榆4两,白蘘荷4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蛊毒下血如鸡肝,急需清热解毒,方中茜根,犀角专散毒血,黄柏、黄芩专散热结,升麻、桔梗升散于上,地榆、蘘荷解散于下。
-
牙衄
牙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齿衄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内伤吐血
内伤吐血为病证名。宜清胃泻火,用三黄泻心汤加侧柏叶、白及等。因郁怒伤肝者,吐血鲜红,头痛目赤,口苦心烦,胸胁引痛。治宜清肝凉血,用化肝煎合茜根散加减。因心脾损伤者,吐血气短,憔悴声怯,心悸少寐。因阳虚血不归经者,血色晦淡,怕冷肢凉。治宜温中补阳,用理中汤加木香,或八味丸以引火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