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氏
卢氏为战国时名医。据《列子·力命》载:卢氏曾为季梁治病,技术水平较高。认为季梁的病一不由天,二不由人,三不由鬼,而是病人体质的关系,体现了唯物主义病因观。当时常把卢氏、扁鹊并称,简称卢扁,作为名医的代名词。
-
卢氏异方感应丸
如服,旋丸如萝卜子大。功能主治:健脾进食,消磨积滞。主寒热泻痢,酒食醉饱及虚弱人久积。用法用量:卢氏感应丸(《得效》卷四)、如神木香丸(《得效》卷四)。摘录:《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
升葛散
《卫生鸿宝》卷二引《卢氏信验方》:组成:升麻1钱,葛根1钱,独活1钱,雄黄1钱,樟脑1钱,硼砂1钱,冰片5分。主治:脚气痒痛,并治下疳。用法用量:量搽。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瓷瓶贮。
-
丹溪纂要
《丹溪纂要》即《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自中风、伤寒、瘟疫起至损伤、妇人、小儿证共78门,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各科病证。论述简要,方治详备,并附医案。
-
伤寒金鎞疏钞
《伤寒金鎞疏钞》为《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的别名。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学古诊则
《学古诊则》脉学著作。作者采辑《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有关脉学理论加以归纳整理,又参以己见荟萃成编。全书共40则,阐述脉义、脉法、生理脉象及病理脉象、经络、经穴等内容。1765年由王琦予以考订刊印。卢氏有一定的崇古思想,故书内反映后世脉学的发展和变化甚少。现存清刻本,又收《医林指月》中。
-
芷园臆草存案
《芷园臆草存案》医案著作。明·卢复撰。卢氏强调审因求本、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提出“不可泥其形症。”本书所载医案,用问答形式,阐述病因、病理,分析治疗方药,有利于读者理解因症立方之义。现存清刻本。又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中。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为综合性医书。简称《丹溪纂要》,或名《医书纂要》二卷。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自中风、伤寒、瘟疫起至损伤、妇人、小儿证共78门,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各科病证。论述简要,方治详备,并附医案。
-
卢祖常
卢祖常(12世纪末)为宋代医家。曾与当代名医陈无择共同商讨医理。他对朱肱关于伤寒学的论述持有不同意见,著《拟进活人参同余议》加以述评;还撰有《拟进太平惠民和剂类例》等书,均佚。系有关伤寒、杂病之证,辨析治方之著作。在《续易简方论》一书中,对王硕《易简方》,逐条纠剔,反映了卢氏的学术思想。
-
桂枝参耆煎
处方:桂枝2钱,太子参2钱,生耆2钱,白芍2钱,白术2钱,新会皮8分,炙甘草5分,浮小麦5钱,麻黄根3钱(醋炒)。功能主治:止汗固脱。主伤寒过汗、误汗,自汗不止、气脱者。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引卢氏方
-
矫氏
矫氏战国医生。据《列子·力命》载:季梁得疾,其子请三医,即矫氏、俞氏、卢氏。矫曰:乃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饿饱、色欲、精虑烦散所致,非天非鬼所致。具有唯物主义病因观。
-
卢复
卢复为明代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习儒,二十岁始攻医学,后与当时名医缪希雍、王绍隆等过往甚密。精医学,兼通佛学(大乘),撰述有《芷园臆草》、《医种子》,辑录有《神农本经》等书。其子卢之颐,也是当地名医。其《本草乘雅半偈》中录有卢氏不少医论之内容。他们在医学上都表现了一定佛家思想的影响。
-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为书名。又名《伤寒金鎞疏钞》。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xx疟论疏
《xx疟论疏》疟疾专著。明·卢之颐撰。撰年不详。卢氏以《内经》理论为主,结合后世论疟及个人体验详述xx疟因证,分析诸疟的一般证状和变证的证治。此书后附《xx疟疏方》一卷,,选方38首,叙述方药的炮制颇详。现有多种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医林指月》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