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即经气。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指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称脉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经气实质研究
经气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经气本质的研究课题。例如有人从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经气”实质,认为:经络之气是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量子,框架系统是汇集量子的通道;
-
二十七气
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共二十七气。这些经络之气,循行人体上下手足之间,从井穴开始,入合于内,流注五腧,最后汇于脏腑,循环不已。《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守气
守气(maintaining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守气之气,主要指经气、经络之气,也称“真气”。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
髎穴
概述:髎穴同窌穴。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导引行气
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病传》:“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输穴
2.五腧穴之一。腧穴(acupuncture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
脉气
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针刺的补泻、候气、得气、调气、失气等都关系到经气。
-
升麻加附子汤
《医方类聚》卷八十一引《卫生宝鉴》:别名:升麻附子汤组成:升麻1钱,葛根1钱,白芷7分,黄耆7分,甘草(炙)5分,草豆蔻仁5分,人参5分,黑附(炮)7分,益智3分。主治:面寒。此胃气虚经络之气亦虚,不能上达头面,故大恶风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数服,而温其中气,次以升麻加附子汤,行其经络。
-
导引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延缓衰老
概述: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关系密切。针刺法:治则调理气血,补益脏腑处方足三里关元百会神阙三阴交方义足三里健补脾胃,提高机体免疫力;三阴交健脾益胃;操作肾虚—肾俞,脾虚—脾俞,心肺气虚—心俞、肺俞。耳针法:选穴皮质下内分泌肾心脑耳迷根方法毫针刺,两耳交替应用,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气血
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病机或病证的厥气、肝气、水气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气滞
气滞为病机,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不畅而停滞的病理变化。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所致;亦可因体弱气虚不运而引起。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所过之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出现与该经有关之症状。气为血帅,气滞过甚则可引起血瘀。
-
络气
络气是指运行于络脉中的气。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见《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
久逆
久逆为病机,指脏腑经络之气长期郁滞,不能通畅下行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
经气
经气又称“经络之气”、“脉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
-
肺主气
肺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二是主一身之气,体内各种气机活动,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的生成和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肺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调节作用。《医学实在易》:“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
四街
四街即四气街。《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经气至腹部的(足三阴)均联系背俞(肝、脾、肾)和腹部冲脉;经气下抵胫部都联系气冲部。
-
四气街
四气街又称四街。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分四气街。《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
-
幼童
幼童指从三岁到七岁为幼童。此期脏腑、经络之气渐趋充盛,抗病能力增强,模仿能力强,对外界各种事物容易形成较朴素的概念。因此,必须在作好小儿保育工作的同时开展适应于他们特点的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