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府
气府穴主治病证:京门穴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肿,腰痛,胁痛,泄泻,肠鸣,呕吐,现代又多用京门穴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尿石病,肠炎,腰背肌劳损,腹痛等。针刺主穴取肾俞(双侧)、京门、关元、中极,配穴取阴陵泉、三阴交。
-
曲角
曲角为人体部位名。曲隅又称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所过。足少阳经的颔厌、悬颅、悬厘穴所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王冰注:“谓颔厌二穴也,在曲角下,颞颥之上廉…
-
背监
背监为经穴别名。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
-
热俞五十九穴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颈三针
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一般斜刺0.5~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
-
鼽骨
鼽骨为骨骼部位名。指鼻旁颧骨部。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
耳郭
耳郭(auricle)又称“耳廓”。也称耳壳。即外耳部。由软骨及皮肤构成。《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下方的小部分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为耳垂(earlobe)。耳郭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起到采音作用;耳郭还可以帮助判断声源的方位。
-
耳壳
耳郭(auricle)又称“耳廓”。也称耳壳。即外耳部。由软骨及皮肤构成。《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下方的小部分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为耳垂(earlobe)。耳郭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起到采音作用;耳郭还可以帮助判断声源的方位。
-
侠
侠为经络学用字。通“挟”、“夹”。《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侠之各三…”
-
十五间
十五间,人体部位名。指脊骨的十五个椎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
锐发
锐发指耳前曲周部以下的头发。《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少阳脉气所发…和髎即耳和髎。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耳:耳窍;如头重痛、齿痛、口喁、牙关拘急、耳鸣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配太阳、颧谬、丝竹空治口眼斜。一般针尖向下沿皮刺0.3~
-
大颧
大颧即大椎。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
-
大筋
大筋为人体结构名,指较粗大的肌腱或韧带。《素问·气府论》:“项中大筋两傍各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
环铫
环铫即环跳。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注。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一般直刺2~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下完骨
下完骨为颞骨的乳突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下完骨后各一。”
-
柱骨之会
柱骨之会经穴名。指颈项与肩膀相交处,即两天鼎穴。《素问·气府论》:“柱骨之会各一。”高世栻注:“柱骨,项骨也,谓项肩交会之处,两天鼎穴。”
-
鼽
2.鼻流清涕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面鼽骨空各一。”又有鼻鼽、鼽鼻、鼽水之称。《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鼽者,鼻出清涕也。”病因病机:鼽多因卫气不固,风寒外袭所引起。治疗:治宜疏风宣肺。可取风池、合谷、列缺、迎香等穴。鼻塞不通的证候·鼽:鼽系指鼻塞不通的证候。
-
巨虚
概述:巨虚为穴名,即下巨虚。《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或于足三里下6寸取穴(《针灸甲乙经》);如肠鸣腹痛、泄利脓血、消谷善饥、腰痛控睾、涎出、喉痹、偏风不遂、寒湿脚气、胫肿、足痿、胸胁痛、乳痈、暴惊狂言、小便黄等。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胸胁痛,小便不利,脚气,乳痛,下肢痿痹,足痿不收等。
-
脊椎法
脊椎法人体量度方法。系计算脊柱各椎骨,或根据脊椎骨节寻找穴位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大椎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
腹脉法
腹脉法指腹部取穴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
耳廓
耳郭(auricle)又称“耳廓”。也称耳壳。即外耳部。由软骨及皮肤构成。《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下方的小部分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为耳垂(earlobe)。耳郭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起到采音作用;耳郭还可以帮助判断声源的方位。
-
中柱
中柱为经穴别名。即中枢穴。出《医学入门》。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伏卧取穴。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作用。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本穴配脊中、悬枢、至阳、筋缩、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患。配脊中、命门治小儿腰以下软瘫。一般针尖斜向上斜刺0.5~
-
中诰孔穴图经
《中诰孔穴图经》为书名。撰人不详。已佚。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释。一作《黄帝中诰图经》。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掖
掖通“腋”:腋窝,肩下胁上空隙处。《素问·气府论》:“掖下三寸,胁下至胠。”
-
太阴蹻
太阴蹻为经穴别名。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一般直刺0.5~实验研究:①针刺“照海~
-
颅
颅即头骨。由脑颅骨与面颅骨组成。《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
-
喉中央
喉中央指廉泉、天突二穴。《素问·气府论》:“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王冰注:“谓廉泉、天突二穴也。”
-
带脉穴
概述:带脉穴:1.带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载,有带脉、五枢、维道等3穴。《针经指南》载:“临泣通带脉”,为八脉八穴之一。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
大顀
别名百劳、上杼。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