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如
《脉如》脉学著作。清·郭治撰于1753年。作者深感切脉诊病之不易,遂搜集前人有关脉学理论,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编成本书。除脉诊外,并简介望、闻、问三诊。书中还有“《素问》六十年运气治病之纪”等论述。
-
黄连苦参汤
处方:黄连4两,苦参2两,阿胶1两。功能主治:得病羸劣,服药不愈,因作肠滑,下痢脓血,日数十行,腹中绞痛,身热如火,头痛如破,其脉如涩。用法用量:上为末,以水1斗,煮取2升,去滓,适寒温。每服2合,少少益至半升,每日3次,服汤尽者复合,以愈为度。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二
-
悬小
悬小指脉如悬物(无根)之动,上下(寸、尺)皆无,是因心肾之气不足而致的脉象。《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一说,指脉极小,异于平常的脉象。)
-
麻促脉
麻促脉为十怪脉之一。麻促脉脉搏细微如麻丝,急促而零乱,为荣卫枯绝之死脉,属于危重之候。《世医得效方》:“脉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盖卫枯荣血独涩。轻者三日死,重者一日殂矣。”
-
横格
横格横阻之木。喻脉象硬而横突。《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杨上善注:“胆脉如弦,今如横格之木,即是木之胆气有损。”
-
郭治
郭治清代医家。广东南海人。父精医,承其家学,通医,以刘完素、朱丹溪为宗。主张四诊合参,尤精于脉诊。曾著有《脉如》两卷(1753年),后被钱季寅更名为《辨脉指南》。书中除论及脉诊外,亦详述望、闻、问三诊要义。尚有《伤寒医案》、《伤寒论》、《药性别》、《医约》诸书,未见刊行。后世子孙中多有以医行世者。
-
肝著
《中医药学名词》(2010):肝著是指肝经气血郁滞,留着不行,以右胁或胸胁重着疼痛,或右胁下肿块,喜按喜揉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此肝虚而其脉证见于春如此也,宜补肝汤。”《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
初持
初持刚开始诊脉。《难经·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诊家枢要》:“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亦心肺之应也。”
-
一阴三阳
一阴三阳,脉学名。脉的阴阳兼象之一。指脉如浮滑而长之中,有时又带一沉象。为阴阳相兼的一种脉象。《难经·四难》:“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
腰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腰痛痧》:“痧毒入肾,则腰痛不能俯仰。若误饮热汤、热酒,必然烦躁昏迷,手足搦搐,舌短耳聋,垂毙而已。”其脉如见左尺虚微、右尺洪实或兼歇止者,刺委中出瘀血;或刺中魁穴,以香油钱刮命门穴。方药治疗,可选用桃花散等方。
-
神济
神济宋代医僧。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普宁寺僧人,与师兄弟慈济得医方,精研之,遂通医理,察脉如神,皆以医名。
-
酒黄
酒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五脏积热,面赤,言语带邪,昏沉错乱,目中黄色,此是酒黄。灸后心、百会、下廉三处百壮。若惙气上喘,脉如屋漏,此候不治,如只大便下血,宜服泽泻汤方。”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
白虎加桂枝汤
概述:白虎加桂枝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壮热汗出,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附注:白虎加桂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知母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加减桂枝汤(《世医得效方》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