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喉科著作。撰人未详。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断要领和治疗大法。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为主。本书后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现存十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与《尤氏喉科秘书》合刊)。
-
叶东卿
叶东卿即叶志诜。叶志诜为清代医家。字东卿,湖北汉阳人。注重养生学,通针灸、经络之学。辑刻多种医书,统称《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1850),包括《神农本草经赞》、《观身集》、《颐身集》、《绛囊撮要》、《信验方录》、《五种经验方》、《咽喉脉证通论》等书。
-
悬蜞
悬蜞病名。系指上腭肿垂、咽喉闭塞的疾病。见《咽喉脉证通论》。即悬蜞风。详见该条。
-
尤氏喉科秘书
《尤氏喉科秘书》为喉科著作。清·尤乘撰。刊于1667年。内容有:喉症总论、咽喉门(7病)、口牙舌颈面腮门(19病)、喉症治法及制药、用药法、喉症验方等。文字简明,切于实用。解放后出版排印本(与《咽喉脉证通论》合刊》)。
-
弱证喉癣
弱证喉癣病名。实为喉癣之虚证。其发病原因,《咽喉脉证通论》认为是因酒色过度,或劳碌忧郁所成;而《喉科杓指》卷二则认为是虚火上炎,攻喉发癣。症状为喉间红筋红瘰蔓延而生,吞咽不利,喉干声哑,夜间发热,六脉细数。方选四物汤、知柏地黄汤等,可选加元参、麦冬、女贞子、何首乌、阿胶等。外用吹喉药。
-
弄舌风
概述:弄舌风为病证名。辨证论治:1.心脾积热致者,症见时时舒舌于口外,旋伸旋缩,左右吐弄,舌红胀满,或口舌生疮,渴而喜冷。可选用泻黄散、清胃散、清心莲子饮等加减。2.咽喉肿痛,痰涎壅塞、声嘶音沙,舌出不收,时时搅动,常欲手扪者,属弄舌喉风。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
缠喉
缠喉病名。系指耳下红肿。见《脉因证治》卷下。本病之病因《咽喉脉证通论》认为是“风因痰湿久积于内;或食炙煿厚味太多;或房劳抑郁所致。”治宜泻热解毒,祛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清温败毒散等加减。或刺少商出血。参见缠喉风条。
-
风热喉癣
风热喉癣为病名。《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劳心过度,血衰火盛所致。其状喉间红筋红瘭,或帝丁两旁微有疙瘩,一起即觉,非弱证喉癣可比,时作寒热,若食热毒之物而起,不作寒热,于此为别。”用凉血地黄汤(生地、黄芩、丹皮、牛蒡子、玄参、防风、荆芥、黄柏、花粉、赤芍)加减。
-
保命丹锭子
别名保命丹处方麝香(拣去毛皮,干研)3钱,辰砂(明透者,水飞净)3钱,冰片(梅花大块)1钱,珍珠(研细末)1钱,琥珀1钱,山豆根1两(熬汁另用),文蛤(洗净,煅)1两,山慈姑(洗去毛皮,净焙)2两,雄黄(鲜明大块,研净)3钱,千金子(白者,去油)1两,红毛大戟(浙江紫大戟为上,北方绵大戟不堪用。
-
气痈
气痈为病名。出《咽喉脉证通论》。指因郁怒所生之咽喉痈肿。《秘传喉科十八证》:“此症因恼怒伤肝,肝血不和,以致肺气壅塞,火炽上升,发于喉间。其状帝丁之上,红肿作痛,或有连及两边者,寒热大作。”治宜宣肺泻热,疏肝解郁。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连翘、黄芩、栀子、枳壳、青皮、柴胡、香附、瓜蒌仁、乌药等煎服。
-
玉屑散
《三因》卷十六:组成:石膏(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一七九:组成:寒水石(研)1分,马牙消(研)1分,贝母(去心)1分半,知母1分半,荷叶1两(水煮7沸,焙干)。《咽喉脉证通论》:别名:五马破曹组成:薄荷3两(另研),官硼3钱5分,雄黄3钱,儿茶1钱,冰片3分。用药禁忌: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
叶志诜
叶志诜为清代医家。字东卿,湖北汉阳人。注重养生学,通针灸、经络之学。辑刻多种医书,统称《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1850),包括《神农本草经赞》、《观身集》、《颐身集》、《绛囊撮要》、《信验方录》、《五种经验方》、《咽喉脉证通论》等书。
-
红内消散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八,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一六:红内消散:处方:红内消。用法用量:每服2钱,生地黄煎汤调服。摘录:《医学入门》卷六《直指》卷二十二:组成:红何首乌半两,远志3钱(水浸,取肉,蘸姜汁焙),赤茯苓3钱,川芎3钱,北梗3钱,苦参3钱,赤小豆3钱,赤芍药3钱,蔓荆子3钱,威灵仙3钱,生甘草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