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风论
《喉风论》喉科著作。清·方补德撰,刊于1808年。本书记述了以喉风(包括喉痹)为主的咽喉病治法。卷二咽痛;卷四针诀(即针刺取穴等治法)。全书结构不够严整,其学术观点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主张治疗喉风应以逐风药为主,不宜用苦寒药妄攻。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
内悬𤷍风
内悬𤷍风为病名。即里悬𤷍风。《重楼玉钥》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𤷍。起生牙根内为里悬𤷍。红肿如蜒蝣样,渐次而长。”《重楼玉钥》卷上:“悬𤷍风……起生牙根内,为里悬𤷍。红肿如蜓蝣样,渐次而长。……生于内属恶证,却难治。”参见悬𤷍风:悬𤷍风为病证名。系牙龈肿胀为主症的病证。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发于牙床内者为内悬𤷍风,其患重;发于牙床外者,为外悬𤷍风,其患轻。”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十八喉风
十八喉风为病证名。历代文献虽载喉风者有十二证(《喉科秘旨》)、十六证(《喉科杓指》)、十八证(《喉证全科紫珍集》、三十六证(《重楼玉钥》)等,然因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有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之分;因其发病后症状不同而有紧喉风、呛食喉风、脚根喉风、哑瘴喉风、叉喉风等之变。
-
外悬𤷍风
外悬𤷍风为病证名。《重楼玉钥》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𤷍。凡外悬𤷍属善症,易治。”亦称外悬𤷍。悬𤷍风系牙龈肿胀为主症的病证。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发于牙床内者为内悬𤷍风,其患重;发于牙床外者,为外悬𤷍风,其患轻。”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悬(疒其)风
悬(疒其)风病名。系指牙龈肿胀的疾病。《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根据发于牙床内外之不同,此病又分为内悬(疒其)风和外悬(疒其)风。本病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治宜清胃消肿解毒,方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加减。
-
食喉
食喉解剖名词,即咽。《喉风论》:“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名食喉。”详参咽条。
-
内针
《喉风论》:“内针长六寸,其锋遍以竹杆套之,外露锋二分,其利如刃。凡口内红肿至牙床者以此破之。针灸术语·内针:内针出自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内(nà纳)内针,即进针。内针指将针刺入体内,因称。内,古同纳,入也。《难经·七十一难》:“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
呛食风
呛食风病名。系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煿,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腭等处肿生血泡的病证。《喉风论》:“此症因饮食煿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走血泡,咽喉舌腭,不拘其部,即时胀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治宜选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呛食喉风条。
-
气喉
气喉为解剖学名称。喉为气道,故名。《喉风论》:“…喉通天气,呼吸之道也,俗名气喉。”参见喉:喉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属肺系,上通于鼻。指呼吸出入之门户。故《重楼玉钥》卷上:“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此外亦有泛指今之口咽部或喉咽部者。
-
喉风
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喉风的分类:历代文献虽载喉风者有十二证(《喉科秘旨》)、十六证(《喉科杓指》)、十八证(《喉证全科紫珍集》)、三十六证(《重楼玉钥》)等,然因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有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之分;急喉风又称“走马喉风”。
-
飞丝毒
飞丝毒为病名,即呛食风。呛食风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煿、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腭等处肿生血泡者。《喉风论》:“此症因饮食煿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起血泡,咽喉舌腭,不拘其部,即时胀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治宜清热降火,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
方补德
方补德清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著有《喉风论》一卷行世;又有《痘症本义》二卷,有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