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综合性医书。明·虞抟撰于1515年。凡所述诸证,均先立论,必以《内经》要旨为提纲。其证治则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摭《脉经》,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杲和钱乙。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周痹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用蠲痹汤等方。亦可用针法及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本篇主要叙述周痹的症状、治法及其与众痹的区别,故名。
-
大头伤寒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中血脉
中血脉为中风类型之一,又名风中血脉。主症为口眼 斜,或见半身不遂,皮肤不仁等。《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血脉则口眼 斜,亦有贼风袭虚,伤之者也。”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中络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种。见《医门法律·中风门》。
-
中酸
中酸为症状名,俗称醋心。又称咽酸。《医林绳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用逍遥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治宜温养脾胃。多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有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症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
-
中经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病情较中络略重。《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中经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
牝户
概述:牝户:1.口的别称;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头风眩运
头风眩运为病证名。《医碥·眩晕》:“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见《医学正传·眩运》。《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治宜祛风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等方。
-
天吊风
天吊风为病名,出自《医学正传》。即慢惊风。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阿胶、白芍、石决明、双钩藤,生地、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
痰郁
痰郁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关于六郁:六郁(sixstagnationdiseases)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医学正传·郁证》:“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
-
时行顿咳
时行顿咳出《医学正传》。即百日咳。详该条。
-
湿郁
湿郁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湿郁的治疗:治宜除湿解郁,用湿郁汤、渗湿汤或升阳除湿汤等。关于六郁:六郁(sixstagnationdiseases)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
-
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为生理学名词。少火,指正常的阳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
-
伤食腹痛
《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保和丸、枳术丸。
-
xx逆
xx逆病名。即呃逆。《医学正传·xx逆》:“韵书xx与(饣厄)通,气上逆作声之名也。”详见呃逆条。
-
鸣胎
鸣胎病名。出《医学正传》。即子啼。详该条。
-
马刀
马刀为病名,即马刀疮。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赤色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用柴胡通经汤,已溃者用救苦化坚汤。并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
-
马刀疮
发于颈腋部形似马刀之淋巴结结核继发感染。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治宜内服柴胡通经汤,已溃者则用救苦化坚汤内服。亦有灸疗之法,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位。
-
麻痹
麻痹证名。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
鸬鹚瘟
《赤水玄珠·疫门》:“头面肿,俗名鸬鹚瘟、虾蟆瘟。”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疠气疫毒,伏于募原: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六郁
概述:六郁(sixstagnationdiseases)为病证名。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症状:主症有头痛、口干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
口淡
口淡为症状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虚则口淡。”《景岳全书·口舌》:“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医学正传·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口淡有虚、实之别,虚者可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实者多由胃热所致,当清热为主,宜甘露饮加减。
-
筋痛
指筋脉、筋肉疼痛。《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由血虚、气血痹阻,或津液耗损,不能荣筋所致。《医学正传》卷一:“若动止筋痛,是无血滋筋,故痛。”治以养血荣筋为大法。
-
后不利
概述:后不利为病证名。也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之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幽门不通)、直肠结、脾约之区分。
-
汗证
是指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见《医学正传》。《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
风痰眩晕
概述:风痰眩晕为病证名。见《医学正传·眩运》。风痰眩晕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属痰饮眩晕范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
-
风热眩运
风热眩运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热上冲眩晕,必胸中不利,旋运欲倒。”治宜疏风清热,用羌活汤、荆黄汤等方。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
-
风惊悸
风惊悸为病证名。指心悸因心气不足而风邪乘袭所致者。《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宜用镇心丸、定心防风散等方(见《圣济总录》卷十四)。《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
顿咳
顿咳·肺阴虚证:顿咳·肺阴虚证(whoopingcoughwithsyndromeoflungyindeficiency)又称顿咳恢复期阴虚证,是指久咳伤肺,耗伤肺阴,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黏稠痰,难以咯出,声音嘶哑,伴低热,盗汗,午后颧红,烦躁,夜寐不宁,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顿咳证候。身热加曲池、身柱;咳带痰血者加孔最、鱼际;
-
大头天行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众痹
概述:众痹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症状:症见周身疼痛,上下游行,或沉重麻木,项背拘急,脉濡涩等。
-
大便燥结
大便燥结为病证名,指粪便干燥秘结。《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之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不敢用峻猛之药者,宜蜜煎导之。”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幽门不通)、直肠结、脾约之区分。
-
醋心
醋心出《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吞酸之轻症,又称中酸。《医学正传·吞酸》:“或微而止为中酸,俗胃之醋心。”详见吞酸、吐酸条。
-
出白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 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
-
嘈杂
气郁胸膈作嘈:气郁胸膈作嘈者,症见胸膈痞闷,脉沉而濇,治宜理气宽胸,可用气郁汤、逍遥丸。血虚:嘈杂·血虚证(stomachupsetwithblooddeficiencysyndrome)又称血虚嘈杂,是指血虚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记忆力弱,手足发麻,妇女经少经闭,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嘈杂证候。
-
便浊
概述:便浊为病证名,又名小便浑浊。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
-
安斑汤
处方紫草5分,木通5分,蝉蜕3分,防风3分,甘草2分。制法上细切。功能主治疮出不快。用法用量水1钟,煎5分,温服。摘录《医学正传》卷八引汤氏方
-
必胜膏
方出《本草纲目》卷二十六引《圣济总录》,名见《玉案》卷六别名葱蜜膏、葱蜜掩处方老葱。功能主治疔疮恶肿。用法用量葱蜜膏(《绛囊撮要》)、葱蜜掩(《医林纂要》卷十)。《医部全录》卷四九一引《幼科全书》别名拔毒膏处方马齿苋(杵汁成膏)、赤石脂(为末)。毒气流于太阴脾经,则痈发四肢手腕并膝膑肿痛。
-
白扁豆散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白扁豆散:处方:白扁豆、生姜各五钱,枇杷叶、半夏、人参、白术各一分,白茅根三分。上药锉细。主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满闷不食。用法用量:水煎去渣,调槟榔末一钱,分四次服。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清米饮调下。
-
白螺壳丸
处方:螺蛳壳2两(墙上年久者,烧),滑石2两(炒),苍术2两,山栀2两,香附2两,南星2两,枳壳半两,青皮半两,木香半两,半夏半两,砂仁半两。制法: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痰积胃脘作痛。用法用量:《医学正传》有莪术一两;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医学正传》卷四
-
白梅散
处方:盐白梅(烧存性)、红枣(连核烧存性)、铅丹(火飞)、人中白(火飞)、龙脑少许。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口疮。用法用量:敷之。摘录:方出《医学正传》卷八,名见《幼科证治大全》
-
辟邪丹
《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辟邪丹:处方:苍术(以黄连代之更妙)、乳香、降真香、甘松、北细辛、芸香各等分。烧于房中。功能主治:岚瘴、鬼疟、食疟频并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临卧以木香汤化下。制备方法:以桃奴以上诸药为细末,雄黄、辰砂,牛黄3味末子和匀,以酒调米粉,打糊为丸,如龙眼大,金箔为衣。
-
蟾酥膏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蟾酥膏:处方:蟾酥5片(汤浸湿),腻粉1钱。功能主治:肉刺。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医学正传》卷六:蟾酥膏:别名:蟾捻子、蟾酥拈子处方:蟾酥如大豆许,白丁香15个,寒水石些少(煅),巴豆5粒,寒食面些少。主治:风蛀诸牙疼痛。如风牙,扎入牙缝中,吐涎尽愈。主治:疳蚀痈肿,一切齿痛。
-
川木通汤
处方:木通2两。制法:上锉细。功能主治:因感风湿,白虎历节风症,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身体羸瘦骨立。用法用量:长流水煎汁,顿服。摘录:《医学正传》卷四
-
催生夺命丹
《普济方》卷三五六:催生夺命丹:别名:催生夺命如神丹处方:牡丹皮1钱,枳壳1钱,赤芍药1钱,蝉蜕2钱,青皮半钱,阿胶(炒)半钱,甘草(炙)半钱,五加皮半钱,芸台子半钱,贯众半钱,蚕退纸(火炙焦)半钱,花蕊石半钱,乳香1字。功能主治:催生。制法:上为细末,用腊月初八日兔脑合丸,如鸡头子大,朱砂为衣。
-
大补丸
血虚以补血药送下。去肾经火,燥下焦湿,去阴火。摘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五《育婴秘诀》卷二方之大补丸:处方:黄耆(炙)2钱,人参2钱,白术2钱,白茯苓2钱,甘草(炙)2钱,当归(酒洗)2钱,川芎2钱,白芍(酒炒)2钱,半夏(泡)2钱,陈皮2钱,川乌(炮)3分。更灸曲池、三里、绝骨、肩髃各二七壮;
-
大力夺命丸
别名:杵糠丸处方:杵头糠半斤,牛转草半斤,糯米1斤。制法: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功能主治:膈噎不下食及翻胃等。用法用量:杵糠丸(《医学入门》卷七)。摘录:《医学正传》卷三
-
大铁箍散
功能主治:《疡科选粹》卷一方之大铁箍散主治疮肿痈疽。《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方之大铁箍散:处方:芙蓉叶4两,猪卷皮4两,木鳖子4两,白芷2两,黄柏2两,寒水石2两,大黄1两,紫荆皮1两,赤豆2两,白蔹2两,白及1两,防风5钱,贝母2两,真地青1两,羌活1两。如肉脆,去白及、白蔹,加生地黄、地榆,用芭蕉油调敷。
-
单煮青皮汤
处方:青皮4钱(细切)。功能主治:妇人百不如意,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鳖棋子。用法用量:以水1盏半,煎1盏,1日服2次。摘录:《医学正传》卷六引丹溪方
-
虞抟
虞抟明代医学家(1438-1517年)。世医出身,抟幼习儒,文学功底好。后母病而习家学,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古典之学及历代重要医家著作,对朱丹溪倍加推崇。其所著《医学正传》八卷、《苍生司命》八卷刊行于世,为读者所推崇。尚有《方脉发蒙》、《医案正宗》,均未见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