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鼻
通鼻(unblockingstuffyno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用具有祛邪扶正,通利鼻窍作用的方药,治疗鼻病的方法。
-
迎香
主治鼻塞不通,口眼 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迎香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迎香穴的位置迎香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迎香穴的位置(肌肉)取法: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
银翘辛夷汤
处方:银花9克连翘12克辛夷3克山栀3克黄芩3克桑叶9克荆芥6克薄荷3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丝瓜藤10克功能主治:散风清热解毒。风热上乘,肺失宣利,热毒壅盛,熏蒸鼻窍,鼻流浊涕或黄脓涕,腥臭气秽,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觉不灵,头疼昏胀,眉棱骨痛,或发热微恶寒,舌质红苔黄,脉浮数。辛夷入肺经而善通鼻窍;
-
印堂穴
快速取穴: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印堂穴。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督脉所过。
-
苍耳子
拉丁名:FructusXanth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siberiancocklebur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苍耳子的别名:苍耳子又名牛虱子、菜耳实、毛耳子、苍子、老苍子、胡苍子、苍株子、胡寝子等。炮制研究:本品含苍耳子苷、树脂、脂肪油、生物碱、维生素C及色素等。性味与归经:辛、苦,温;
-
炒苍耳子
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炒苍耳子的炮制方法:取净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苍耳子《中国药典》记载虽为有毒,但其生品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均不大,未能测出LD50,其最大耐受量为成人临床用量的277倍以上。
-
面八邪
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一般直刺或斜刺0.3~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部疾患,如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咽喉肿痛、瘿气、喘息、食不下,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
-
藿胆片
藿胆片药典标准:品名:藿胆片HuodanPian处方:广藿香叶提取物62.5g、猪胆粉93.75g制法:以上二味,加淀粉、糊精各20g,制成颗粒,于50~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浊,清热通窍,用于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的鼻塞、流清涕或浊涕、前额头痛。
-
苍耳散
方解:苍耳散方用苍耳子宜通鼻窍,散风止痛,辛夷、薄荷散风通窍,白芷祛风宜肺。《古今医鉴》卷十五方之苍耳散:组成:苍耳子1钱,金银花1钱,皂角刺1钱,防风1钱,荆芥1钱,连翘1钱,蛇床子5分,天麻5分,前胡5分,土茯苓3钱,牙皂3钱,甘草3钱。
-
三通穴
概述:三通穴包括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主治五噎、吞酸多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吐食。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面肿、口、鼻塞、鼻衄、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等。
-
畜门
畜门简称畜。《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畜门,鼻孔也。”《灵枢识》卷三注:“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相当今之人体鼻孔部位。
-
鼻泪管义管植入法
鼻泪管义管植入法适应证鼻泪管尚通畅鼻泪管阻塞,控制了炎症的慢性泪囊炎。手术步骤1.按泪囊摘除术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置入泪囊撑开器,暴露内眦腱。最好用环切法切去鼻泪管内瘢痕组织,方法如前述。去管时先剪断防脱缝线,然后自鼻腔拔出插管,每日行泪道冲洗。取出下滑至下鼻道后的义管较困难。
-
鼻道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固有鼻腔的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鼻腔鼻黏膜: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region),富含接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
-
鼻通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itongWan标准编号:WS3-B-0163-89处方:苍耳子(炒)187.5g辛荑62.5g白芷125g鹅不食草62.5g薄荷187.5g黄芩187.5甘草62.5g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大蜜丸;功能与主治:清风热,通鼻窍。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鼻塞流涕头痛流泪,慢性鼻炎。
-
临泣
概述:临泣为经穴名。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足:足部;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
泪小管泪囊鼻腔吻合术
泪小管泪囊鼻腔吻合术适应证泪小管闭塞,鼻腔正常,但已证明泪囊完好,而鼻泪管已闭塞者。再按泪囊鼻腔吻合术分离骨膜、造骨孔、作泪囊和鼻粘膜瓣,在泪囊颞侧壁上可看到切下泪总管后留下的小圆孔(图3)。图78.用3-0尼龙线,以U形缝合法缝合内眦腱(图7),缝合骨膜及泪筋膜其余部分。5天后拆去皮肤缝线。
-
木笔花
概述:木笔花为中药名,出自《蜀本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辛夷之别名。主产河南、四川、安徽、浙江等地。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胃经。功能主治:散风寒,通鼻窍。治鼻渊,风寒感冒之头痛、鼻塞、流涕。化学成分:玉兰花蕾含挥发油,中含柠檬醛、丁香油酚,18桉叶素、茴香醚等。对动物在体、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
-
牛虱子
概述:牛虱子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苍耳子之别名。性味归经:甘、苦、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散风寒,通鼻窍,止痛,止痒,杀虫。治风寒头痛,鼻渊,鼻塞,牙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挛,麻风,疥癞,皮肤瘙痒。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
羊负来
概述:羊负来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苍耳之别名。1.治感冒头痛,鼻渊,目赤,目翳,湿痹拘挛,麻风,痢疾。运用:苍耳花:煎服治白痢;捣敷治白癞顽痒。化学成分:叶含苍耳内酯(Xanthinin)、隐苍耳内酯(Xanthiumin)、苍耳醇(Xanthanol)、异苍耳醇、胆碱、植物甾醇及萜醇。
-
玉兰花鱼肚
概述:玉兰花鱼肚采用玉兰花、水发鱼肚为主要原料,具有益肺滋阴、养颜的功效,可用于头痛、血淤型痈经、鼻塞、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症。原料:玉兰花2朵,水发鱼肚500克,猪油、鸡油、盐、料酒、白胡椒粉、味精、湿淀粉、生姜片、葱段、奶汤各适量。食用方法:日常食用。具有祛风敞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
-
鼻隔
见《医学入门》。指分隔左右鼻腔的结构,即鼻中隔。鼻隔处易发的疾病:鼻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因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故称易出血区(Littlearea或Kies-selbacharea)。每侧鼻腔又借鼻阈(nasal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cavityproper)。
-
鼻炎宁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iyanningChongji标准编号:WS3-B-2062-95本品为蜜蜂巢脾制成的冲剂。检查:应符合冲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清湿热,通鼻窍,疏肝气,健脾胃。用于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亦可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规格:每袋装15g贮藏:密封。
-
苍耳子鼻炎胶囊
(3)取本品8g,置锥形瓶中,加10%氢氧化钠液100ml,置水浴上加热1小时,滤过,滤液用醋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50ml,合并醋酸乙酯提取液,用水洗至中性,回收醋酸乙酯并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功能与主治:疏风,清肺热,通鼻窍,止头痛。用于风热型鼻疾,包括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广州市药品检验所起草
-
苍夷滴鼻油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CangyiDibiYou标准编号:WS3-B-2702-97处方:苍耳子200g白芷100g辛夷油6ml冰片4g薄荷油4.5ml制法:以上五味,苍耳子碾破;鉴别:(1)取本品50ml,置挥发油提取器中,加水100ml,混匀,加热蒸馏20分钟,分取挥发油置试管中,加新制的1%香草醛硫酸溶液4~用于鼻渊,鼻塞流涕。注意:忌吸入气管中。
-
滴鼻灵
《中医耳鼻喉科学》:滴鼻灵:处方:鹅不食草650克辛夷花150克盐酸麻黄素3.75克葡萄糖粉15克制法:前二味水煎二次,将药液混和,浓缩成1.5升,加入麻黄素、葡萄糖粉,过滤消毒,瓶装备用。功能主治:行气消肿,通鼻利窍。主鼻渊、鼻窒、鼻鼽等所致鼻窍不利。4滴,一日二至四次。亦可穿刺注入上颌窦。
-
北细辛
《中医大辞典》·北细辛:北细辛为中药名,出自《理伤续断秘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细辛之药材名。性味归经:辛,温,有毒。主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化学成分: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
-
天旧
天旧为经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有清头风、通鼻窍的作用。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面肿、口、鼻塞、鼻衄、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等。一般沿皮刺0.3~
-
长(+歺页)
长(+歺页)疑为长频之误,口禾髎穴别名。见《针灸大成》。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长䪼
^^疑为长频之误,口禾髎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土冬花
概述:土冬花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枇杷花之别名。别名:土冬花来源: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的花。性味:淡,平。功能主治:疏风止咳,通鼻窍。治感冒,咳嗽,痰血。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及寡糖。
-
藿胆滴丸
藿胆滴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藿胆滴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化浊,宣通鼻窍。用于风寒化热,胆火上攻所致的鼻塞欠通,鼻渊头痛。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本品不适用于慢性鼻炎属虚寒症者。
-
细辛丸
《圣惠》卷五十一:方名:细辛丸组成:细辛半两,桂心3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甘遂半两(煨微黄),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汉防己半两,赤茯苓3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白术3分,泽泻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主治:鼻塞脑冷,流清涕。
-
鼻腔
鼻前庭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可以滞留吸入的尘埃。固有鼻腔的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鼻腔鼻黏膜: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region),富含接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
-
鼻前庭
鼻前庭的位置和组织结构:鼻前庭(nasalvestibule)位于鼻腔内,是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鼻前庭的作用:鼻前庭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可以滞留吸入的尘埃。每侧鼻腔又借鼻阈(nasal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cavityproper)。
-
固有鼻腔
概述:鼻腔(nasalcavity)借鼻阈(nasal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vestibule)和固有鼻腔两部分。鼻腔鼻甲与鼻道: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突出的鼻甲(nasalconcha),上鼻甲与中鼻甲由筛骨迷路内侧壁向下卷曲的薄骨片覆以黏膜构成,二者之间为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称下鼻道。
-
泪囊切开鼻泪管环切术
泪囊切开鼻泪管环切术适应证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图3图4手术步骤1.按泪囊摘除术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置入泪囊撑开器,暴露内眦腱。2.将骨穿针自泪囊前壁切口插入泪囊,指向鼻泪管阻塞部,边捻转环钻,边推进,直至钻通鼻泪管阻塞部(图4)。3.拔出骨穿针后冲洗泪道。取出下滑至下鼻道后的义管较困难。
-
禾胶
禾胶即禾髎。见《圣济总录》。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禾聊
禾聊即禾髎。出《太平圣惠方》。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和𢨺
^^为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禾髎即口禾谬。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苡芭菊
拼音名:YǐBāJ 别名:鹅不食草[广东]来源:菊科苡芭菊EpaltesaustralisLe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性味:辛,温。功能主治: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辛
概述:小辛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肺、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1.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化学成分: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
-
少辛
概述:少辛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细辛之别名。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化学成分: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
-
鼻阈
概述:鼻阈(nasallimen)位于鼻腔(nasalcavity),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鼻阈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向前借鼻孔(nostril)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鼻咽部。
-
鼻中隔
概述:鼻中隔(nasalseptum)位于鼻腔的内侧壁,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被覆黏膜而成。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因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故称易出血区(Littlearea或Kies-selbacharea)。鼻阈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
-
宣窍
宣窍治疗学名词。①宣通口、鼻、咽喉等窍道的治法。如湿浊闭塞鼻窍,浊涕下流,可用苍耳散宣通鼻窍。②同开窍。用化痰药或芳香药宣通痰浊阻塞心窍及邪陷心包的治法。症见神志不清,言语蹇涩,痰涎壅盛等,宜礞石滚痰丸、导痰汤、至宝丹、苏合香丸等。
-
鼻隧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固有鼻腔的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鼻腔鼻黏膜: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region),富含接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
-
鼻炎片
概述:鼻炎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苍耳子、辛夷、防风、连翘、野菊花、五味子、桔梗、白芷、知母、荆芥、甘草、黄柏、麻黄、细辛。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症见鼻塞、流涕、发热、头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鼻炎片具有祛风清热,宣肺通鼻窍的功效,主要用以治疗鼻炎。
-
鼻渊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iyuanPian标准编号:WS3-B-1265-92处方:苍耳子672g辛夷126g金银花42g茜草42g野菊花42g制法:以上五味,金银花、野菊花、辛夷提取挥发油,药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藿胆鼻炎胶囊
鉴别:取本品2粒的内容物,置锥形瓶中,加40%氢氧化钠溶液20ml,摇匀,放入电高压灭菌锅内,在120℃加热5小时,放冷,滤过,残渣用水洗涤2次,每次30ml,将洗液与滤液合并,用盐酸调节pH值至1,用氯仿提取3次,每次30ml,合并氯仿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
承先
承先为穴名。见《圣济总录》。承光为经穴名(ChéngguāngBL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处。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有清头风、明眼目、通鼻窍等作用。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青盲、目视不明、目翳、口喁、呕吐、心烦等。一般沿皮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