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叶藤橘属
中文名单叶藤橘属拼音名danyetengjushu拉丁名Paramignya中国植物志43(2):153属下物种单叶藤橘、直刺藤橘
-
山小橘属
中文名山小橘属拼音名shanxiaojushu拉丁名Glycosmis中国植物志43(2):117属下物种长叶山小橘、光叶山小橘、海南山小橘、华山小橘、亮叶山小橘、毛山小橘、毛山小橘(原变种)、墨脱山小橘、山橘树、山小橘、少花山小橘、小花山小橘、锈毛山小橘
-
橘白
《*辞典》:橘白:出处:《本草便读》拼音名:J B i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性状:干燥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状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苦辛,温,无毒。
-
橘根
《*辞典》:橘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J Gēn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根。10月采收。性味:《重庆草药》:味苦辛,性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顺气止痛,除寒湿。②《重庆草药》:理气。治气痛,气胀,膀胱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东风橘
拼音名:DōnɡFēnɡJ 别名:针仔簕、牛屎橘、狗橘刺来源:为芸香科酒饼簕属植物酒饼簕Atalantiabuxifolia(Poir.)Oliv.,以根和叶入药。根洗净晒干;性味:辛、苦,微温。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止痛。用于感冒,头痛,咳嗽,支气管炎,疟疾,胃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橘红珠
《*辞典》:橘红珠:出处:《中药志》拼音名:J H nɡZhū别名:橘珠、橘胎(《广西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幼小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化橘红条。性状:干燥幼果近球形,径4~性味:《广西中药志》:味酸苦,性温,无毒。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止渴,助消化,除胸中气滞。治食积,症瘕。
-
香郁散
《验方新编》卷三:方名:香郁散组成:青皮橘子100个,香附1斤,郁金4两。主治:心胃气痛。用法用量:每服连橘带药共1钱,用水煎,1服可煎2-3次。宜于冬天配制,以免霉坏。
-
核酸酶
核酸酶食品添加剂英文名称Nuclease来源橘青霉(Penicilliumcitrinum)生产工艺橘青霉(Penicilliumcitrinum)经培养,深层发酵、提取、多次过滤和纯化精制而成。技术要求理化指标项目指标5`-磷酸二酯酶活性,U/g≥7000重金属(以Pb计),mg/kg≤5干燥失重,%≤10.0备注:酶活性规格除以上规定外,还可按实际需要执行。
-
臭橘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臭橘散:处方:臭橘、皂荚子各不拘多少。制法:每一臭橘,扎眼子7个,每眼子内,安皂子1枚,放在藏瓶内,烧存性取出,于土内培,出火毒1宿,为细末,入麝香少许。功能主治:痔疾。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食前米饮调下。
-
橘红汤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四:橘红汤:处方:橘皮2两(汤浸,去瓤,锉)。功能主治:诸吃噫,干呕。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四《鸡峰》卷二十五:方名:橘红汤组成:盐2两,黄橘4两,生姜半斤,甘草2两,神曲、大麦芽1两,草豆蔻1两。
-
橘皮杏仁丸
别名:橘杏丸、润肠橘香丸处方:橘皮4两,杏仁1两2钱(半熟者)。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大便秘。用法用量:橘杏丸(《魏氏家藏方》卷二)、润肠橘香丸(《御药院方》卷七)。摘录:《鸡峰》卷十三
-
橘针汤
处方:臭橘针不拘多少。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牙齿疼,久不愈。用法用量:每用1合,水1碗,煎5-7沸,热漱牙疼处。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
柳叶卫矛
拼音名:LiǔYèWèiMáo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柳叶卫矛的叶。原形态:柳叶卫矛直立或蔓生灌木,高达3m。聚伞花序侧生新枝上,有3-7花,总花梗细弱,长1-1.5cm;蒴果4半裂,不成分离果瓣。种子有橘黄色假种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密林及山坡路边。性味:辛;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
青盐陈皮
出处:《百草镜》拼音名:QīnɡY nCh nP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类的果皮用甘草、乌梅、川贝、青盐等加工制成。初次用甘草、乌梅肉各四两,煎浓汁,拌晒夜露,俟酥捻碎如豆大。再用川贝母去心四两,青盐三两,研为细末,拌匀晒霹,干收贮。功能主治:《百草镜》:消痰降气,生津开郁,运脾调胃,解毒安神。
-
糖橘红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类的果皮(外层皮)用糖霜加工制成。性味:《食物宜忌》:味甘辛,性温。功能主治:《食物宜忌》:理气快膈,治嗽消痰。各家论述:《纲目拾遗》:甜橘红,清香入肺,醒脾消痰之功,不下化产,而性不峻削,南人体弱者宜之。
-
柚花
《*辞典》:柚花:出处:《纲目》拼音名:Y uHuā别名:橘花(《广西中药志》)。春季开花时采收,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柚及化橘红条。性状:干燥花朵呈棕黄色。雄蕊脱落不见,子房球形,棕黑色,花柱存在或折断,花瓣多脱落,呈淡灰黄色,破碎或卷曲。功能主治: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顺气,止痛。治胃脘胸膈间痛。
-
如玉散
《古今医鉴》卷九引宗橘泉方:别名:红玉散组成:白芷1钱,藿香1钱,牙皂(去皮子)1钱,甘松1钱,三奈1钱,水泽1钱,白丁香(另研)1钱,天花粉1钱半,白茯苓1钱半,杏仁(去皮,另研)1钱,细辛1钱,密陀僧1钱,樟脑5分(另研),白及少许。主治:面上一切酒刺、风刺,黑靥斑子。制备方法:上为末。
-
枳橘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枳橘汤别名:橘枳汤组成:橘皮8钱,枳亮1钱半,生姜4钱。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温服。须审气滞何部,以引经药导之。加减:郁甚,加姜黄少许。
-
烧石子茴香散
《博济》卷二:方名:烧石子茴香散别名:茴香子散组成:舶上茴香半两,川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官桂(去皮)半两,川椒(去目)半两,胡椒半两,陈橘(去日)半两,紫巴戟(去心)半两,干姜(炮)半两,荆三棱1两(煨)。功效:和元气,进饮食。主治:下焦虚冷,脐腹撮痛,心胸痞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舒肝解郁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舒肝解郁丸组成:蔻仁3两,紫朴8钱,广木香4钱,香附6钱,焦三仙3两,五爪橘1两,广砂8钱,清夏1两,沉香5钱,白芍1两,甘草5钱,白术1两。功效:强脾胃,散郁结,开郁舒气,消食止痛。主治:宿食不消,吞酸嘈杂,呃逆呕哕,胸闷不舒,胃脘胀痛,两胁攻痛。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一物多药
中药材中一物多药较为普遍。一物多药是自古以来在医疗实践经验中得到的认识。如橘树的入药部位有:橘皮(陈皮)、青皮橘核、橘络、橘叶等。又如:莲入药有荷花、荷叶、荷梗、莲房、莲须、莲子、莲子心、藕(汁)、藕节等。
-
蜜柑
Satsuma(Citrus,spp.)蜜柑不论味道或外观都和□柑很像,它的果皮松而平滑,果肉为淡橘色,没有种子,通常是生吃,不过也可以加工处理供日后使用。
-
香茅属
中文名香茅属拼音名xiangmaoshu拉丁名Cymbopogon中国植物志10(2):188描述CymbopogonSpreng.香茅属,禾本科,约40种,多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种,引入栽培的有香茅C.citratusStapf和C.nardusRendle2种,大部含有香油,可提取制香水和香料的原料,引入栽培种香气尤浓。无柄小穗的第一颖有强内弯的边缘;
-
灸火木
灸火木为古代灸治注重点火的火源。认为松、柏、竹、橘、榆、枳、桑、枣的火“皆伤血脉肌肉骨髓;太上阳燧之火,以灸为上;又槐木之火灸,为疮易差;无者,膏油之火亦佳。”参见八木火:八木火指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种木材燃烧的火。出《黄帝虾蟆经》。
-
䃈石之火
^^石,古代取火的器具,色黑似玉。古时常用以点燃艾炷。参见八木火:八木火指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种木材燃烧的火。出《黄帝虾蟆经》。古时认为八木火不宜用作燃艾。
-
山油甘
概述:山油甘为中药名,出自《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别名:野沙柑、酒饼木、山柑橘、山油甘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物山小橘Glycosmiscitrifolia(Willd.)Lindl.的根及叶。性味:微辛、苦,平。功能主治:祛风发表,化痰止咳,消积,散瘀。1.治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疝痛。根预试还含黄酮苷、氨基酸。
-
山柑橘
概述:山柑橘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野沙柑、酒饼木、山柑橘、山油甘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物山小橘Glycosmiscitrifolia(Willd.)Lindl.的根及叶。性味:微辛、苦,平。功能主治:祛风发表,化痰止咳,消积,散瘀。1.治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疝痛。根预试还含黄酮苷、氨基酸。
-
现代实用中药
《现代实用中药》医学著作。叶橘泉主编。第一篇概说,为中药学总论;第二篇各论,按笔划顺序选录常用中药500余种,打破传统药学著作的药物分类法和以每味药物的性味功治为主的叙述方法,增加了现代科学的内容。分别记述各药的异名、学名、科属、形态、产地、性味、品质、成分、药理、效用、用量、附方、制剂等。末附索引。
-
水逆
是指太阳中风,内有伏饮,以发热,心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病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张氏医通·诸呕逆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气虚,四君子去甘草,加枳、橘、生姜;
-
过
《灵枢·经脉》:“足太阳过于外踝之上。”《素问·长刺节》:“病风且寒且湿,炅汗出,一日数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
-
补虚散
处方:牡丹1两,蒲黄1两,川大黄(醋炒)1两,红芍药1两,当归1两,姜黄1两,青橘1两,荷叶2个(炙)。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妇人妊娠伤寒,胎损,下死胎后,败血冲心闷绝,上气不停。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川玉集》
-
澄源固本丸
处方:半夏、橘红、荔核(打碎,炒焦,研)2两,胡芦巴(另研)、旋覆花(另研)2两5钱,代赭石(煅,醋淬酥,飞)2两,吴茱萸(盐汤泡7次)5钱。制法:荔肉熬膏为丸。功能主治:痰饮。用法用量:方中夏、橘、胡芦巴用量原缺。摘录:《何氏济生论》卷五
-
椿花散
处方:臭橘、鸡冠花、椿花各等分。功能主治:痔疾。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用药末2两,水3升,煎5-7沸,乘热淋渫。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
分膈丸
处方:人参1两,槟榔2个,肉豆蔻仁2个,木香1两,茯苓1两,水银4两(水煮1伏时,枣肉内研星尽),没药1两,青橘1两,当归8两,不蛀皂角1挺,麒麟竭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分一半,别入灯上燎者巴豆21个,杏仁21个,同用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血气及一切积聚败血为病,以及产后注懑,心腹疾涎,腹秘不通。
-
谷精汤
处方:谷精草半两,白矾半两,荆芥穗半两,臭橘半两。制法:上锉。功能主治:牝痔生疮。用法用量:用水3升,煎5-7沸,去滓,乘热先熏,候温和洗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橘甘散
《医学入门》卷七:橘甘散:处方:橘皮(去白)4两,甘草(炙)1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调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东医宝鉴》卷五引《医学正传》:方名:橘甘散组成:橘皮、生姜(焙干)、神曲(炒)各等分。主治:气嗽,痰嗽。制备方法:上为末,温水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橘甘丸。
-
橘归丸
处方:橘皮2两,当归1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怒气伤肝,血失常经,手足俱有血丝路者。用法用量:本方改为汤剂,名橘归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
-
董玹
董玹明末医家。贯履不详。精通运气学说,临床以擅治伤寒证候闻名。他撰有《五运六气详解》,以十二支年份运气,列述天时、民病;又探前人治伤寒之精粹,订正陈长卿《伤寒秘要》、《伤寒五法》等书,被收入《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十三种》中(1632年)。
-
彩色DNA感应器
彩色DNA感应器的基本原理与扫描式DNA感应器类似,但其差别为所用的金纳米粒子有两种不同的直径。这种方法目前虽只能比较两种样品,但是未来仍有改善的空间。由于其专一性极高,不但可应用在一般的基因检验上,亦可用来侦测基因的单一核酸多型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差异与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
-
乳疖不二饮
《济急丹方》卷下:方名:乳疖不二饮组成:鹿角(镑)3钱,广胶(麸炒)2钱,柴胡7分,穿山甲(炒)7片,瓜蒌1钱,桂枝4分,皂角刺3钱,青皮1钱,橘树枝7寸。主治:内外吹乳。益暖出汗,即愈。加减:左乳,加白芷、没药各1钱;右乳,加川贝、乳香各1钱。
-
一览延龄
《一览延龄》出《友渔斋医话六种》。《友渔斋医话六种》共8卷,清·黄凯钧撰。刊于1812年。计有《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6种。本书以笔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辨证治疗、辨药等多方面的心得,内容广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古方临床之运用
《古方临床之运用》为方书。叶橘泉编著。该书系为补充作者《临证实用方剂》一书而作,共集《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两书重要方剂137首。分桂枝汤、麻黄汤、姜附汤、泻心汤、五苓散等13类,下列方剂。末项除采许叔微、柯韵伯等历代医家活用经方医案外,兼取日本汉方言论,并附作者本人验案。现存1954年排印本。
-
胎黄·湿热郁蒸证
胎黄·湿热郁蒸证(fetaljaundicewithsyndromeofstagnationandsteamingofdamp-heat)是指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婴儿感受湿热邪毒,以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红,苔黄腻为常见症的胎黄证候。
-
先哲医话
《先哲医话》是一本关于日本汉医的书籍。作者为浅田宗伯(1815年—),因号粟园,又称栗园浅田。浅田宗伯一生著述甚丰,今存于世的各种书籍有迹可查的共计八十种二百多卷,其中包括《勿误方函口诀》《橘窓书影》《古方药议》《脉法私言》《伤寒论识》《杂病论识》《皇国名医传》、《先哲医话》。
-
余显廷
余显廷清代医学家。字廉斋,呈橘泉子。江西婺源县人。精于医术,撰有《脉理存真》。系将其祖余燕峰之《脉理》加以疏注而成。现有刊本行世。
-
友渔斋医话六种
《友渔斋医话六种》为医话著作。清·黄凯钧撰。刊于1812年。计有《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抄》、《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6种。本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辨证治疗、辨药等多方面的心得,内容广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清抄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古本康平伤寒论
《古本康平伤寒论》为伤寒著作。汉张机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系1346年(日本贞和2年)日人和气朝臣覆录丹波忠手抄的我国古卷子本。包括伤寒例,六经病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1946年日人大冢敬节将校正本寄赠苏州叶橘泉,叶氏予以重校后出版排印本,195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重予刊行。
-
嗽吐
嗽吐病证名。见《幼幼集成》。指小儿咳嗽未定而进乳食所致的呕吐。症见在乳食过程中或乳食后不久出现咳嗽呕吐,吐出痰涎和少量未消化的乳食。治宜化痰止嗽,用枳橘二陈汤。
-
子眼
子眼①子眼指动物角类药材锯口处呈现的蜂窝状小孔;②子眼或指麝香仁呈现的颗粒状;③子眼又指植物性药橘类的外果皮密布透明的油室,习称子眼。
-
豉汁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ǐZhī来源:为淡豆豉加入椒、姜、盐等的加工制成品。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摊冷晒干,拌再蒸,凡二遍。功能主治:《本草拾遗》:大除烦热。(《千金方》)③治中牛马毒:豉汁和人乳频服之。(《卫生易简方》)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