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经
《针经》为书名。1.《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2.唐·孙思邈撰。一作《孙思邈针经》。见《宋以前医籍考》。书佚。3.谢氏撰。一作《谢氏针经》。见《隋志》。书佚。4.东汉·涪翁撰。见《后汉书·郭玉传》。书佚。
-
太钟
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肾主水,司二便,大钟近于足跟部,经脉又“贯脊属肾”,故大钟穴可补肾气、滋肾阴,治疗二阴病和腰痛、足跟痛。痴呆,嗜卧;
-
大钟
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肾主水,司二便,大钟近于足跟部,经脉又“贯脊属肾”,故大钟穴可补肾气、滋肾阴,治疗二阴病和腰痛、足跟痛。痴呆,嗜卧;
-
公孙
正坐或仰卧取穴。公孙穴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针刺公孙,观察对胃电图的影响,发现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胃窦及胃体部胃电幅值。针刺公孙穴可提高腹部皮肤的痛阈,用于针麻。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
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太平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标幽赋
《标幽赋》为针灸歌赋名。金元间窦汉卿撰。始载于《针经指南》。题意为用浅显易诵的语句表述《针经》中较为深奥的内容。包括经络、气血、刺法、配穴等。这是一篇影响较大的针灸歌赋,后为《针灸大成》等书所收载,并有多种注释。
-
龙衔素
龙衔素为人名。履籍不详。《隋书·经籍志》载有《龙衔素针经》,书佚。《医心方》中有其引文。参见徐悦:徐悦为南北朝以前针灸家。据《隋书·经籍志》载:编撰有《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三卷,佚。
-
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为书名。元·窦杰撰。一卷。刊于贞元元年(1295年)。内载《针经标幽赋》《针经直说》《流注八穴》《手指补泻法》等。其中《针经标幽赋》流传颇广,影响较大。现有《针灸四书》本。
-
王处明
王处明为宋代针灸家。生平欠详。著有《玄秘会要针经》5卷。书佚。
-
双关刺
双关刺指支沟、间使二穴同刺。《针经摘英集》:“治伤寒结构者……手少阳经支沟二穴……次至手厥阴经间使穴即止,名日双关刺。”
-
龙衔素钺并孔穴虾蟆图
《龙衔素钺并孔穴虾蟆图》为书名。隋·徐悦撰。三卷。见《隋书》。《新唐书》作《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
-
甲乙经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
决痛针
决痛针是指以针刺痛点治疗(解除)疼痛。《针经摘英集》:“凡痛,勿便攻之,先以正痛处针之……针名决痛针。”
-
针𣨛
针𣨛是指因针致死之谓。𣨛,卒也。《针经摘英集》:“有随针而𣨛者何?答曰:一则不知刺禁,二则不明脉候。”
-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书名。见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原书已佚,《针灸甲乙经》保留其内容。2.孙鼎宜重辑。成书于己酉年(1909年)。书据《针灸甲乙经》文,除去其引自《针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的部分。第一卷称《明堂孔穴》,列载孔穴的部位;本书后被编入“孙氏医学丛书”中,由中华书局出版。
-
宝善老人
宝善老人即杜思敬。杜思敬为元代医学家。铜鞮(今山西沁县西南)人。集金元诸医家之说,辑成《济生拔萃》一书,为我国个人编集的医学丛书。书中以《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等作为首卷,以示对针灸的提倡。
-
神针
神针是指针刺治病,神妙效验,因称。见《针经摘英集》。
-
黄帝三部针经音义
《黄帝三部针经音义》为书名。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撰。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对国内外的针灸学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
密治针经
《密治针经》为书名。撰人不详。见于清.《绛云楼书目》。书佚。现疑为《针经密语》的误传。
-
揣穴
揣穴为针灸术语。揣,揣度。意指度量穴位。《针经摘英集》:“揣穴,尤宜用意。”
-
元亨疗马集
《元亨疗马集》为兽医学著作。现存有4卷本、5卷本、6卷本,其内容也互有调整。书中记述了马的外形(相马)、马病的诊断、证候、针灸穴位、疗法、药物处方等,并附有马病图及穴位图。书中还选录了很多古兽医著作(如《伯乐针经》之类)的佚文,此书又多与《元亨疗牛集》2卷,《驼经》1卷合刻,称为《元亨疗牛马驼集》。
-
元亨疗牛集
《元亨疗马集》为兽医学著作。现存有4卷本、5卷本、6卷本,其内容也互有调整。书中记述了马的外形(相马)、马病的诊断、证候、针灸穴位、疗法、药物处方等,并附有马病图及穴位图。书中还选录了很多古兽医著作(如《伯乐针经》之类)的佚文,此书又多与《元亨疗牛集》2卷,《驼经》1卷合刻,称为《元亨疗牛马驼集》。
-
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为证候名。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间,去表不远,附近于胃,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知母滋阴;
-
灵枢经
概述:《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与《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针经节要
《针经节要》为书名。元·杜思敬辑。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66穴)、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最后为十二经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针刺法等。
-
铜人针灸经
《铜人针灸经》针灸著作。此书虽冠“铜人”之名,实与“铜人”无涉。系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针经》的全文,析分为卷一-六,另附针灸禁忌一卷。原书成于唐代,作者已无可考。书中记载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针治经验,并附十二幅腧穴图。现存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
济生拔萃
《济生拔萃》为书名。元·杜思敬辑。成书于延祐二年(1315年)。内容选辑医学著作19种。《济生拔萃》刊于1308年。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现有元刻本和193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
内经
概述:内经:1.《黄帝内经》的简称;2.经脉内行于脏腑的部分。原书十八卷,即《黄帝内经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黄帝内经灵枢》)各9卷。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即外经)相对而言。《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腑脏者,以为内经。”
-
涪翁
涪翁为东汉初年针灸家。名姓履贯不详。据《后汉书·郭玉传》载:行医民间,见人有疾,时下针石,应时而效。后将其术传于弟子程高,程高再传郭玉,均为当时针灸名医。所著《针经》《诊脉法》,均佚。涪翁因常钓鱼于涪水(今属四川),被视为“乞食人间”,故称涪翁。遇有疾者,即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
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
方法及内容(1)穿刺前的准备与针吸细胞学检查相同,当引导针经探头穿刺架穿刺进入腹壁后,嘱患者屏气,将活检针迅速经引导针刺入病灶边缘,提拉针栓后迅速把针进入病灶(肿块)内2-3cm,停顿l-2s,然后旋转穿刺针以离断组织芯,也可边旋转边刺入肿块内,最后拔出。其他注意事项可参阅细针吸细胞学检查。
-
腹膜腔穿刺术
操作名称:腹膜腔穿刺术适应证:腹膜腔穿刺术适用于:1.如疑为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或腹腔炎性渗出液,检查腹腔积液性质,可协助确定其性质与来源。禁忌证:肝性脑病先兆、结核性腹膜炎粘连包块、棘球蚴病(包虫病)及卵巢囊肿者禁忌穿刺。4.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盖消毒洞巾,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
-
声带内移术
手术名称:声带内移术别名:甲状软骨板成形术Ⅰ型;为了研究声带的振动模式,根据声带结构的生物力学特点,将声带分为3层:黏膜上皮层与黏膜下层的浅层构成包裹层,移动度最大;当声带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如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这种声带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增大,增加了声带的不规律性振动,从而影响发声质量。
-
内镜下上颌窦手术
①上颌窦开口在筛泡与钩突之间,切除钩突后可在内镜直视下,用弯刮匙或弯吸引器头沿下鼻甲附着处仔细探查,如果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或出现小气泡,通常提示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位置(图9.4.17.2-2)。鼻泪管的骨壁坚硬,容易识别。术后处理:1.手术后酌情填塞中鼻道,填塞材料有膨涨海绵、可吸收止血菱、明胶海绵和油纱条。
-
上颌窦鼻内镜手术
①上颌窦开口在筛泡与钩突之间,切除钩突后可在内镜直视下,用弯刮匙或弯吸引器头沿下鼻甲附着处仔细探查,如果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或出现小气泡,通常提示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位置(图9.4.17.2-2)。鼻泪管的骨壁坚硬,容易识别。术后处理:1.手术后酌情填塞中鼻道,填塞材料有膨涨海绵、可吸收止血菱、明胶海绵和油纱条。
-
拇趾近节趾骨截骨术
手术名称:Keller手术别名:拇趾近节趾骨截骨术;麻醉和体位: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腰麻,或采用踝部神经阻滞麻醉。在切除 趾近节趾骨近端后, 趾变得不稳定,如术中用克氏针将 趾固定于中立位,可以避免术后因包扎固定位置不良而造成 外翻畸形复发或发生 内翻。
-
Keller术式
手术名称:Keller手术别名:拇趾近节趾骨截骨术;麻醉和体位: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腰麻,或采用踝部神经阻滞麻醉。在切除 趾近节趾骨近端后, 趾变得不稳定,如术中用克氏针将 趾固定于中立位,可以避免术后因包扎固定位置不良而造成 外翻畸形复发或发生 内翻。
-
桡尺骨近端外旋截骨术
手术名称:桡尺骨近端外旋截骨术别名:尺桡骨近端外旋截骨术分类:小儿外科/先天性躯干和上肢畸形的手术/先天性桡尺骨融合的手术ICD编码:77.33概述:桡尺骨近端外旋截骨术用于先天性桡尺骨融合的手术治疗。患肢置于手术床旁的手术桌上,并在上臂近端上气囊止血带。然后,将截骨远端的桡尺骨一并旋后,单侧者保留10°~
-
尺桡骨近端外旋截骨术
手术名称:桡尺骨近端外旋截骨术别名:尺桡骨近端外旋截骨术分类:小儿外科/先天性躯干和上肢畸形的手术/先天性桡尺骨融合的手术ICD编码:77.33概述:桡尺骨近端外旋截骨术用于先天性桡尺骨融合的手术治疗。患肢置于手术床旁的手术桌上,并在上臂近端上气囊止血带。然后,将截骨远端的桡尺骨一并旋后,单侧者保留10°~
-
胰管纵行切开取石和胰管空肠吻合术
用细针经皮穿刺测定慢性胰腺炎胰腺组织液压力,Ebbeh等发现有疼痛症状者比无疼痛者显著升高,升高的程度与胰管病理表现间无明显关系。3.胰管内结石。2.仰卧位。6.应同时处理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等胆道原有病变。应做血、尿淀粉酶测定、上腹部B超检查及胸部X线片,观察有无胸腔积液,特别是左侧。
-
颈椎椎体楔形压缩骨折
概述:颈椎椎体楔形压缩骨折于临床上多见,症状轻,主要由纵向前屈压缩暴力所致,暴力主要波及椎节前柱,因此多属稳定型。如压缩严重,或椎管狭窄,或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时,则可出现严重的脊髓或脊神经根受累症状,应认真检查,以确定病情的程度。也可用带螺纹的克氏针经皮穿刺,通过植骨块钻入棘突。
-
纵行胰空肠吻合术
用细针经皮穿刺测定慢性胰腺炎胰腺组织液压力,Ebbeh等发现有疼痛症状者比无疼痛者显著升高,升高的程度与胰管病理表现间无明显关系。3.胰管内结石。2.仰卧位。6.应同时处理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等胆道原有病变。应做血、尿淀粉酶测定、上腹部B超检查及胸部X线片,观察有无胸腔积液,特别是左侧。
-
九灵
《九灵》为《黄帝内经灵枢》传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为书名,原书9卷共81篇,又称《灵枢经》、《针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黄帝内经灵枢》而言。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
-
九卷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九虚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三通穴
概述:三通穴包括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主治五噎、吞酸多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吐食。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面肿、口、鼻塞、鼻衄、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