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阳
格阳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阳气格拒。阳盛已极,而不能与阴气交通,故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相格拒,表现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指寒邪壅遏胸中,胃阳被格拒的吐逆症。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不欲饮食,食则呕逆等。
-
阴盛格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戴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真寒假热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格阳虚火失血
格阳虚火失血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格阳虚火失血:格阳失血,多因色欲劳伤过度,真阳失守于阴分,则无根虚火,浮泛于上,多见上热下寒,或头红面赤,或喘促躁烦,而大吐大衄,失血不止。但其六脉微细,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实者,此格阳虚火也。”治宜引火归源,镇阴煎、八味地黄汤。
-
阳虚发热
概述:阳虚发热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由素体阳虚或气虚日久,以致阳虚阴盛,阴寒盛极,格阳于外;《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症状及治疗:临床除见到一般虚热的特点外,常兼见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精神疲惫、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
-
伤寒阴盛格阳证
伤寒阴盛格阳证(exogenouscolddiseasewithsyndromeofyangrepelledbyexuberantyin)是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手足厥冷,躁热而不饮水,脉沉等为常见症的伤寒证候。
-
镇阴煎
6克制附子1.5~9克功能主治: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白喉全生集》:方名:镇阴煎组成:熟地黄4钱,泽泻5分,怀牛膝5分(盐水炒),制附片3钱,僵蚕2钱,银花1钱5分,肉桂4分(去粗皮),炙甘草1钱,煨姜1片。
-
热因热用
热因热用为治则。例如病人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面颊浮红、烦躁、口渴不欲饮,其中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是真寒,面颊浮红、烦躁、口渴是假热,用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加猪胆汁煎汤冷服。其中脉微、下利、肢冷是内有真寒,面赤、口渴、烦躁是外有假热。针用补法,或进行艾灸(其中神阙宜隔盐灸)。
-
阴盛格阳
概述:阴盛格阳为病机。简称格阳。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热水发干货法
热水发干货法是指将干货原料放在温水或沸水中,经反复加热,使其加速吸水,成为松软的半熟或全熟的成品的方法。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例如《伤寒论》“少阻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木恶寒,其人面色赤…
-
阴证似阳
概述:阴证似阳为证候名。真寒假热证的别称。《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症状及治疗:《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红目赤,口舌裂破,手扬足掷,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万病回春·阴证似阳》:“阴症似阳者,发热烦躁,或欲坐井中,揭去衣被,面赤目赤…
-
阴斑
又名阴证发斑。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成。见于胸背手足,斑点稀疏、色淡红,隐而不显,或仅胸部微见数点,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治宜温阳散寒,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斑,用调中汤等方。
-
牙缝出血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牙缝出血不止,无非胃火所致,宜以前清胃药主之。亦有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六脉微细,全非实热火证。《鲍氏验方新编》卷一:“不外阴火内燔,冲激阳明…方用大熟地二两、麦冬三钱、上桂一钱、炮姜五分、淮牛膝三钱、粉甘草二钱、附片一钱。
-
虚阳上浮
概述:虚阳上浮为病机。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阴精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虚阳上浮指阴精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症见潮热、面色嫩红、口燥不渴,脉虚数等。
-
阴癍
2.经外奇穴名。又名阴证发癍。指癍之属于虚寒者。病因病机:多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等症。治疗:治宜温阳散寒。选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癍,用调中汤等方。
-
加味术桂汤
处方:白术1两,肉桂1钱,甘草1分,人参2钱,丁香1钱。功能主治:格阳不宣,肾经寒邪太盛,上假热而下真寒,致1时关格,大小便闭结不通,渴饮凉水,少顷即吐,又饮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下胃,饮1杯吐出杯半,脉亦沉伏。用法用量:水煎,加人尿半碗,探冷服之。摘录:《辨证录》卷五
-
阴阳格拒
概述:阴阳格拒(expulsionofyin-yang)为病机。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阴极似阳
阴极似阳是指阴寒亢盛于里,格阳于外,逼迫虚阳浮越的病理变化。其本质是真寒假热。
-
寒极生热
寒极生热病因病理学术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阴寒之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生热象,有如冬寒转化为春温、夏暑,在病理变化中如寒证发展到寒极阶段,格阳于外,虚火浮动,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