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waxingandwan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人体生理上平旦至日中阳气渐盛,为“阴消阳长”,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盛,为“阳消阴长”。如反映在病理变化的“热盛伤津”、“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为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为伤寒邪传厥阴,阴阳消长的一种临床表现。由阴阳胜复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伤寒论条辨》:“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厥。
-
用凉远凉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用温远温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用寒远寒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动态观念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中医学还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相互资生、幅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在病理过程中相乘、相侮。饮食物化为精微物质,精微物质转变为功能和废物,这一切都是气化的作用,这种气化过程即是运动过程。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yin-yangtheory)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根据这些认识,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辨与防治。
-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
-
厥阴寒证
概述:厥阴寒证(Jueyindiseasewithcoldsyndrome)是指外感病末期,机体阳衰,阴寒内盛,以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促等为常见症的厥阴病证。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阳气内郁,以致手足厥逆,心下痞塞,胸胁苦满,或腹中痛,脉弦有力者,治宜疏肝泄热退厥。
-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pointselectionbymidday-midnightflowingofqi-bloodpointmidnight-noonebb-flowacupoint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等。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
-
用热远热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子午
子午是指“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日中为“午”时,阳最盛;夜半为“子”时,阴最盛。以一年来说,阴历十一月定为“子”月,这个月的冬至,便是一阳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了,同样到阴历五月便定为“午”月,五月中的夏至,便是一阴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了。
-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
-
协调阴阳
概述:协调阴阳:1.经络的主要功能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言经络的作用是“行血气而营阴阳”。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不断消长中·协调阴阳:协调阴阳是指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不断消长中。《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阳盛阴伤
概述:阳盛阴伤为病机。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阳热过盛的病证,往往耗伤阴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辨证论治:如气分热盛,治宜甘寒生津;胃肠热结,治宜急下存阴;营血热盛,治宜清营养阴,或兼凉血解毒。
-
子午八法
子午八法指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合称。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厥阴热证
是指外感病末期,阴液亏耗,阳热极盛,阳郁不能外达,以四肢厥冷,面红目赤,胸腹灼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厥阴病证。又:“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阳虚寒厥,见脉微恶寒,手足厥冷者,治宜回阳救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