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虚发热
概述:阳虚发热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由素体阳虚或气虚日久,以致阳虚阴盛,阴寒盛极,格阳于外;《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症状及治疗:临床除见到一般虚热的特点外,常兼见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精神疲惫、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
-
虚热
概述:虚热泛指阴、阳、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分别称为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证治准绳》卷一:“若无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腐化,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血虚热,滋阴以降之,用滋阴降火汤、坎离丸;
-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为症状名。恶寒即怕冷。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
里虚
里虚是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机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多因素体阳虚,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或久病不愈损伤脏腑之阳而致。主要表现为面色 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虚热泛指阴、阳、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分别称为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
-
反发热
反发热为症状名。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尺热
尺热为症状名。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尺肤热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手背热
《内外伤辨惑论·辨手心手背》;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虚劳发热
初病症见夜热内热虚热,本病乃为骨蒸内热潮热,治宜养阴清热,疏邪润燥(见《理虚元鉴》卷上)。《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为虚中实证,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用大黄(庶^虫)虫丸等方。参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热、劳热,潮热、骨蒸等条。
-
平旦热
平旦热为证名。多因肺气热盛所致。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