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门
期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等。俞募针刺组,取肝俞、脾俞、肾俞、期门、章门、京门;
-
肝募
肝募为经穴别名。为肝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会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等。
-
胆募
概述:胆募:1.募穴之一;2.经穴别名。别名神光。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
-
日月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足少阳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过季胁”,日月穴又为胆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主治肝胆、胃病。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
-
神光
概述:神光:1.经穴别名;所指即日月穴。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
-
胁痛·肝气郁结证
定义:胁痛·肝气郁结证(hypochondriacpain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以胁肋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增减,急躁易怒,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配胆经合穴阳陵泉疏理肝胆,调理气血,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
胁痛·瘀血阻络证
定义:胁痛·瘀血阻络证(hypochondriacpain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collaterals)是指瘀血阻于经络,以患处固定刺痛,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痞块,或见紫癍,或出血色暗,舌紫或有斑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血瘀者加膈俞、三阴交。推拿疗法:选穴:章门、期门、太冲、行间、膈俞、肝俞、胆俞。
-
胁痛·肝阴虚证
定义:胁痛·肝阴虚证(hypochondriacpainwithsyndromeofliveryindeficiency)是指肝阴不足,肝络失养,以胁肋隐痛,绵绵不已,按之则舒,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针灸治疗:方一:虚证取肝俞、期门、肾俞、行间、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
-
胁痛·肝经湿热证
定义:胁痛·肝经湿热证(hypochondriacpain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iverChannel)是指湿热蕴聚肝经,以胁肋胀痛,口苦,脘腹痞闷,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腻,或有黄疸,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针灸治疗:方一:实证取期门、肝俞、支沟、阳陵泉、丘墟等穴为主。
-
阴维脉
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循行路线:起于足少阳斜至足厥阴发足少阴上股内侧循腹至乳上结喉奇经阴维脉经别循行路径图阴维脉阴维脉交会穴:阴维脉交会腧穴有筑宾(足少阴肾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脾经)、期门(足厥阴肝经)、天突、廉泉(任脉)。《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维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
-
胃痛·肝气犯胃证
定义:胃痛·肝气犯胃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liverqiinvadingstomach)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太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
-
呃逆·气滞痰阻证
定义:呃逆·气滞痰阻证(hiccough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phlegmblockade)是指气滞痰阻,胃气上逆,以呃逆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随证配穴:眩晕者,加风池、百会。
-
健脾疏肝功
健脾疏肝功是当代气功师李玉银编创的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套路功法。功路分育丹(双手抱丹田)、行动(健脾疏肝行气血)、柔肝(双拳揉肝观“期门”)三步。要求行此功者树立信心,心情舒,不可操之过急,配合食疗,环境安静、优美、空气新鲜。
-
郁病·肝气郁结证
定义:郁病·肝气郁结证(depression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苔薄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郁病证候。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取期门、太冲、阳陵泉、支沟、内关、足三里穴。
-
郁病·气郁化火证
定义:郁病·气郁化火证(depressionwithsyndromeofqidepression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气机郁滞,日久化火,以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郁病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及阴虚火旺等类型。
-
俞募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combination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病取肺俞配中府;俞募配穴表俞穴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膀胱俞肾俞厥阴俞三焦俞胆俞肝俞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中极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
-
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anterior-posteriorpointscombinationanterior-posterior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舌强不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俞募配穴表俞穴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膀胱俞肾俞厥阴俞三焦俞胆俞肝俞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中极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
-
足厥阴经络现象
典型足厥阴经络现象:杜某男30岁1971年初诊左肝经扁平苔癣病期六年,表面光滑之红色扁平丘疹,沿肝经排成带状,从左内踝前方至股部。感传一般循本经上行,直抵期门穴,越横膈入肺,由神藏浅出,再沿足少阴经抵俞府穴,循足阳明经气舍、水突、人迎和大迎穴,交承浆至人中穴。
-
鸡参饮
处方:鸡子(去壳)1枚,人参1两,蜜1合,生姜汁半合,朴消1分(与鸡子同研匀)。功能主治:肾黄。先烙肾俞,次烙期门、气海、足阳明、两手心、天窗、百会等穴。即直灸两乳下3-7壮。不愈,宜服鸡参饮。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
泄泻·肝气郁结证
定义:泄泻·肝气郁结证(diarrhea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又称肝郁泄泻、七情泻(《景岳全书·泄泻》)。陈皮理气醒脾;方义: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加肝之原穴太冲、胆之下合穴阳陵泉以疏泄肝郁之气,缓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理气和胃,健脾止泻。前两味水煎取汁,粳米淘净加水煮粥。
-
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胠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肝泄
概述:肝泄为病证名。是指肝气郁结,以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方义: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加肝之原穴太冲、胆之下合穴阳陵泉以疏泄肝郁之气,缓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理气和胃,健脾止泻。
-
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阴肝经穴指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单侧计14穴。
-
痧胀腹痛
《症因脉治·腹痛论》:“痧胀腹痛之证,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病名绞肠痧。”欲吐不吐者,以盐汤探吐,并以荆芥、防风、青陈皮、枳实、大黄等药煎服;胁肋刺痛者,刺期门穴,或在患者双侧臂臑部刮痧;腹痛,足转筋抽搦,及少腹痞痛者,宜刺三里、委中穴;
-
柔肝
柔肝亦称养肝。是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方法。症见面色无华、眩晕、夜寐多梦、耳鸣如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雀盲、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肌肉 动、爪甲不荣、经量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针灸常选用肝俞、期门、曲泉、三阴交、复溜等穴。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地黄、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
-
调和肝脾
调和肝脾为治法。指用具有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郁脾虚证、肝旺脾虚证等的治法。治疗肝气犯脾、肝脾不和,症见胁胀或痛、肠鸣、大便稀薄、性情急躁、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细等,可用逍遥散。健脾疏肝是一种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针灸常选太冲、期门、太白、足三里、脾俞、章门等穴。
-
血胤疮
血胤疮即腋疬。出《外科启玄》卷六。腋疬为病名。腋疬又名血胤疮、结疬。腋疬指生于腋下、胁肋部位的痈疽、溃疡。可延及胸胁部,或有头,或无头,赤色,如皂角子大,痛如针刺。发于期门穴者也称腋疬。
-
调和肝胃
调和肝胃为和法之一。症见胁肋胀痛、胃脘胀闷疼痛、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吐出酸水。针灸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等穴。平补平泻。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药。
-
拦江赋
《拦江赋》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高武谓:“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原文:“担截之中法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拦江,盖有拦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内容主要讲八脉八穴及合谷、复溜、期门等穴的应用。《针灸大成》载此,“拦”改作“兰”。
-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为治则。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可选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期门等穴,针用平补平泻。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宣补脾键胃、温中散寒,可选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针补宜灸。
-
健脾疏肝
健脾疏肝是一种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主要表现为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症候。针灸常选太冲、期门、太白、足三里、脾俞、章门等穴。针宜补泻兼施。
-
培土抑木
培土抑木为治法之一。是一种用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穴位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泻太冲、期门疏肝,补脾俞、章门、阴陵泉、足三里等健脾。代表方剂如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
募
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与膜通·募:募与膜通。《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
肝痈
肝痈的症状:肝痈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如迁延失治则脓肿破溃,可咳吐或下利脓血,呈褐色且带臭秽。肝痈的治疗:肝痈的治疗宜清肝宣肺,解毒涤痰,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化肝清毒汤、宣郁化毒汤、疏肝涤痰汤。外治参见肠痈,必要时应行手术治疗。
-
腹募穴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腹募穴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
胆三针
胆三针为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指取右侧期门、日月、阳陵泉三穴。主治胆腑病。
-
疏肝
疏肝为和法之一。也称疏肝解郁、疏肝理气。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舌苔薄、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方如柴胡疏肝散、七气汤。
-
子午法
子午法指捻转补泻法。大指往后退,相当于从午位转向子位,故名。《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伤寒活人书》:“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意指多用转针易致缠裹滞气。参见“子午补泻”:子午补泻即左右捻转补泻。《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
-
疏肝解郁
疏肝解郁为治法,和法之一。又称疏肝理气、疏肝。指用具有舒肝理气、行滞解郁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治法。肝气郁结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舌苔薄,脉弦。用柴胡疏肝散、七气汤。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
-
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即疏肝。疏肝为和法之一。也称疏肝解郁、疏肝理气。是疏散郁结之肝气的方法。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舌苔薄、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
-
伐肝
伐肝为抑制肝气偏盛的治法。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痛经、月经不调,或胁下痞块,可突发气厥等。适用于:1.肝旺脾虚而见两胁胀痛,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2.肝气盛而见胸闷胁痛,急躁易怒,身窜痛。常用药物如青皮、柴胡、金铃子、广木香、佛手等。针灸常选用太冲(或行间)、期门等穴,针用泻法。
-
巯郁理气
巯郁理气为理气法之一。义同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是一种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症见胸膈满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针灸常选用膻中、气海、内关、期门、太冲等穴,针用平补平泻。
-
赤箭散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圣惠》卷七十八:赤箭散:处方:赤箭1两,防风1两(去芦头),羌活1两,酸枣仁1两(微炒),桂心半两,赤芍药3分,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秦艽半两(去苗),海桐皮3分(锉),萆薢3分(锉),牛膝1两(去苗),薏苡仁1两。功能主治:产后中风,四肢筋豚挛急,腰背强直。
-
胸胁满
胸胁胀满不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语,此为热入血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