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证治准绳
《外科证治准绳》即《疡医证治准绳》。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肿疡等;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乌白癞、疥、癣、瘿瘤等;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项中疽
项中疽病名。即脑疽。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详参脑疽。
-
下马痈
出《外科证治准绳》卷四,即生于右臀下摺纹部位之痈肿。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下搭手
下搭手为病名。出《外科证治准绳》卷四,又名肾俞发、腰疽、连肾发。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
-
鱼尾疔
鱼尾疔病名。系指眼角外生有疔疮的病证。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二。证治参见疔疮条。
-
腰骨损断
腰骨损断病名。指腰椎因外伤而伤折者。见《外科证治准绳》卷六。腰骨即指腰椎。症见患处局部肿胀、疼痛,折伤处有明显压痛,畸形,腰部功能活动受限,甚至坐、立、行步等活动亦受影响,严重者如损及脊髓,可出现下肢麻痹及截瘫。证治可参见背脊骨折条。
-
疡医证治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外科著作。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外科》,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二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五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包白癞、疥、癣、瘿瘤等;卷六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足面疔
足面疔病名。生于脚背部之疔疖。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二。证见其状如粟米样,微肿痛痒,尤以痒为甚,宜速隔蒜灸之多效。
-
中搭手
中搭手为病名。指有头疽生于背中部膏肓穴(第四、五胸椎棘突间,脊柱旁开3寸)处,手后伸于背中部正可搭着此部位。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水疔
水疔为病名。疔发之形似水泡者。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二。多因皮肤热毒蕴结而发病。症见状如水泡,四周红赤,中间一点黑,坚硬如石,痛不可忍,破后流血水。用土牛膝捣烂入盐少许和匀外敷或用洪宝膏蜜调敷之。此证乃皮肤热毒,只用外治常可愈。
-
脾发疽
脾发疽病名。痈疽发于胸胁脾经部位者。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多由饮食不节,脾经积火成毒而发。即有头疽生于胸胁部食窦穴(第五肋间,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证治参见有头疽及膻中疽条。
-
胸骨肋断
胸骨肋断病名。即胸、肋骨折伤。出《外科证治准绳》卷六。证治详参胸骨伤条。
-
痢风
痢风①病证名。又名痢后风。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痢疾病后并发之风证。指患痢疾后发生的鹤膝风。见《外科证治准绳》卷四。该病因痢后正气亏损,复因湿热侵袭膝部所致。证见痢止后随即两膝肿痛,足胫软弱,步履艰难,甚至形寒发热,治宜扶正通络,清热祛湿。可用人参败毒散加牛膝、桑枝、秦艽等。
-
疠风二便下血
疠风二便下血证名。麻风病人大小便出血之证。见《外科证治准绳》卷五。证见疠风病人因气虚而致便血、尿血等兼症。除辨证治疗疠风外,宜用四君子汤加升麻、当归以补其气;若属元气下陷而二便下血者,可兼服补中益气汤;若属肾者可用六味地黄丸。
-
黑靥子
黑靥子病名。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五。证见皮肤上呈褐色或淡黑色斑点,形若针头乃至绿豆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以散发于面部为多见,其次亦见于颈或手背等处。治以外治法为主,可用风化石灰30克,花硷15克,共为细末,加水少许调成糊状,以签蘸药点靥子上,数次可蚀去。
-
耳痔
耳痔的病因病机:耳痔多由肝、肾、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生耳孔内,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不作脓,外无壅肿,但耳窍不通。《外科证治准绳》:“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耳痔的治疗:《外科理例》:“治以栀子清肝汤,外以白降丹或线蘸药插入。”
-
耳后毒
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疔疽
疔疽病名。系指鼻下及两腮焮肿生疮。因其症似疔形如无头疽故名。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火毒蕴结而发。证见初起时局部焮肿,疼痛剧烈难忍,质硬如钉着骨不移,严重者全身寒热,口噤如痉状,或恶心呕吐,烦躁谵语,易发邪毒内攻,以致昏迷不省人事者。治参疔疮,不可妄用刀针。
-
疔疮缓候
疔疮缓候证候名。疔肿之临床症状趋于平稳之证候。《外科证治准绳》卷二:“缓者一日,疮顶疱色微白,二日,疱色大白,三日,色微紫,四日,色真紫,皆缓之候也。”泛指出现上述证候则为疔疮趋于平稳之征兆。
-
疔疮急候
疔疮急候证候名。疔肿之出现急而险恶之证候。《外科证治准绳》卷二疔疮:“急者五日色微青小紧,六日色深青大紧,七日色黑其形如鱼脐,或如灸疮之状,皆急之候也。”泛指出现上述症状为疔疮险恶之征兆。
-
暗疔
暗疔病名。发于人体隐蔽部位之肿毒。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二。《外科备要》:“未发之先,腋下忽然坚肿,散漫无头,次肿阴囊,睾丸突兀,状如筋头,身发寒热,筋脉拘急,肿处焮痛。”治不宜针刺,可用汗解。可参见疔疮条。
-
面风毒
面风毒病名。即眉心疔。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二。详眉心疔条。
-
承浆痈
承浆痈的病因病机:颏痈由胃经积热所致。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又称“外痈”。
-
外科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为书名。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肿疡等;卷2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乌白癞、疥、癣、瘿瘤等;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