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腋
腋为人体部位名。指肩下胁上之陷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腋即俗称胳肢窝,肩臂内侧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转谷
转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定位于“腋旁两肋间”;《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于侧胸部,腋前皱襞直下,当第三肋间隙处。主治胸胁支满、食欲不振、呕吐、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5壮,或温灸5~
-
山橙属
中文名山橙属拼音名shanchengshu拉丁名Melodinus中国植物志63:17描述MelodinusJ.R.etG.Forst.山橙属,夹竹桃科,约53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大洋洲,我国有山橙M.suaveolensChamp.exBenth.等11种,产西南、华南及台湾等省区。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管圆柱形,在雄蕊着生处膨大,裂片狭镰刀状,广展,喉部有小鳞片5-10;
-
手少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即手少阴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为“贲”),下系于脐。”向上结于肘节内侧,上行进入腋部,与手太阴经筋相交,伏行乳内,结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
掖
掖通“腋”:腋窝,肩下胁上空隙处。《素问·气府论》:“掖下三寸,胁下至胠。”
-
肱三头肌(长头)运动点
肱三头肌(长头)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上臂伸侧尺侧线,腋后皱襞下3寸,或上臂中、上1/3交点近腋后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
-
腹脐草属
中文名腹脐草属拼音名fuqicaoshu拉丁名Gastrocotyle中国植物志64(2):71描述GastrocotyleBunge腹脐草属,紫草科,2种,分布于地中海区至亚洲中部和印度西北部,我国有1种,产新疆、甘肃。叶互生,狭窄;花冠有明显的附属物,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钝,扩展;雄蕊5,着生于冠管中部,内藏;子房4裂,花柱短,柱头全缘;
-
箭药藤属
中文名箭药藤属拼音名jianyaotengshu拉丁名Belostemma中国植物志63:559描述BelostemmaWall.exWight.箭药藤属,萝藦科,有箭药藤B.hirsutumWall.exWight等2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我国云南南部及四川。副花冠着生于雄蕊背面,5裂,裂片肉质,镰刀状,呈星状水平张开;雌蕊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柱头扁平,呈盘状五角形。
-
蕉木属
中文名蕉木属拼音名jiaomushu拉丁名Oncodostigma中国植物志30(2):80描述OncodostigmaDiels蕉木属,番荔枝科,约4种,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仅有蕉木O.hainanense(Merr.)TsiangetP.T.Li.1种,产广东(海南岛)和广西。萼片3,基部合生;心皮2-12个,有胚珠约10颗,2排,柱头卵圆状,基部缢缩;属下物种蕉木
-
微花藤属
中文名微花藤属拼音名weihuatengshu拉丁名Iodes中国植物志46:54描述IodesBl.微花藤属,茶茱萸科,14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非洲,我国有小果微花藤I.ovalisBl.var.vitiginea(Hance)Gagnep.等3种,产西南部和南部。雄蕊3-5,花丝极短,雌花的萼与雄花的相似,花瓣4-5,下部合生成一管无退化雄蕊,子房1室,有胚珠2颗;
-
心电图导联
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心电图,对导联作了统一规定。Ⅰ导联将两个电极分别放在右臂和左臂;Ⅲ导联放在左臂和左腿。单极胸导联将探查电极放置在心前的胸壁上记录心电图,称单极胸导联。V2导联放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4导联放在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3导联放在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V5导联放在左腋前线第五肋间;
-
丝瓜叶膏
《疡医大全》卷十九:组成:丝瓜叶、韭菜叶、连须葱各等分。主治:脉骨疔。以滓,病在左手敷左腋,病在右手敷右腋,胁下亦敷。病在左足敷左胯,病在右足敷右胯,病在中敷心脐,并用布缚,候红丝皆白为安。如有潮热,亦用此法,令人抱住,不可放手,恐毒气颠倒难救,病人发颤跌倒,亦难救。
-
刺茉莉属
中文名刺茉莉属拼音名cimolishu拉丁名Azima中国植物志46:15描述AzimaLam.刺茉莉属,刺茉莉科,4种,分布于南非至菲律宾,其中刺茉莉A.sarmentosa(Bl.)Benth.etHook.f.我国海南亦产之。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或有时部分为两性,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或密伞花序;花瓣4,分离;雄蕊4,与花瓣互生;
-
肩内陵
肩内陵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部腋前皱襞之上方肩锁关节内侧凹陷与腋前皱襞连线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上臂内侧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尖花藤属
中文名尖花藤属拼音名jianhuatengshu拉丁名Richella中国植物志30(2):128描述RichellaA.Gray尖花藤属,番荔枝科,约56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只有尖花藤R.hainanensis(TsiangetP.T.Li)TsiangetP.T.Li1种,产广东海南岛。花单朵与叶对生或腋外生或腋上生;雄蕊多数;心皮多数,有胚珠1-2颗,成熟时球状或椭圆状,具柄。
-
漆姑草属
中文名漆姑草属拼音名qigucaoshu拉丁名Sagina中国植物志26:254描述SaginaL.漆姑草属,石竹科,约30种,分布于北温带,其中漆姑草S.japonica(SW.)Ohwi等4种,我国南北均有分布。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腋生;花小,白色,生于腋生的长花柄上,稀排成聚伞花序;属下物种根叶漆姑草、漆姑草、无毛漆姑草、仰卧漆姑草
-
肩后
概述:肩后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腋后皱襞直上1.5寸处。肩后与肩前、肩髃合称肩三针,用于肩凝症、肩背痛等。肩后在腋后皱襞头上1.5寸。肩后穴主治病证:肩后穴主治肩背痛,肩凝症,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刺灸法:直刺0.8~
-
强肘
强肘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上臂屈侧尺侧线,腋前皱襞与肘横纹尺侧端连线之中点(或肘横纹上4.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伸屈肘无力)。一般直刺0.5~1.0寸。
-
臂宁
臂宁为经外奇穴名。出《青海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上臂近端伸侧面,腋前皱襞外开一横指,再向下一横指处。主治肘臂神经痛,肘臂厥冷、痉挛,上肢瘫痪,指端知觉异常,一般直刺1.0~
-
臂畅
臂畅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肩部,腋后皱襞直上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多发性神经炎、偏瘫。一般直刺0.5~1.0寸。
-
肱中
肱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上臂屈侧正中线,腋前皱襞下4.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抬肩困难、腕下垂。一般直刺0.5~1.0寸。
-
痰毒·湿热蕴结证
定义:痰毒·湿热蕴结证(phlegmatictoxinwithdampness-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湿热蕴结,以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舌苔黄腻,脉数为常见症的痰毒证候。关于痰毒:痰毒(phlegmatictoxin)是指发于颈、腋、胯腹部淋巴结的痈。
-
痰毒·余毒凝滞证
定义:痰毒·余毒凝滞证(phlegmatictoxinwithpatternofremnanttoxincoagulationandstagnation)是指余毒凝滞,以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为常见症的痰毒证候。关于痰毒:痰毒(phlegmatictoxin)是指发于颈、腋、胯腹部淋巴结的痈。
-
肱三头肌(外侧头)运动点
肱三头肌(外侧头)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上臂伸侧桡侧线,腋后皱襞下3寸或上臂中、上1/3交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
-
针灸穴位别名速查手册
《针灸穴位别名速查手册》为书名。李顺保,王立群编著。200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针灸穴位别名于一册,共收入穴位别名1057个,均采集于众多中医典籍,集腋成裘。所收录穴位别名量为各相关医籍之最,并标明出处。有一穴一名者,有一穴多名者,皆列于正名条中,其别名又分条单列,另附穴位图。
-
左右开弓
左右开弓为自我推拿方法。一手侧平举,一手向胸前屈曲如拉弓状,两目注视屈曲之手。左右手 作。《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左右开弓:…将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状,以两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泻三焦火,可以去臂腋风邪积气。”
-
极泉上
极泉上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研究通讯》。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2寸,稍向内0.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臂痛。一般直刺1.0~1.5寸。
-
始素
始素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当腋中线上,腋窝下2寸处。主治胁下支满、腰痛引腹、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0.5寸;可灸。
-
后腋下穴
后腋下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腋后皱襞尽头处。主治肩背挛急不举、颈项瘰疬、喉痹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疬串
疬串病名。瘰疬之一种。马刀挟瘿的俗称。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六:“马刀蛤蛎之属,痈形似之,挟瘿者发于结瘿之处,大迎之下,颈侧也。二痈一在腋,一在颈,常相连络,故俗名疬串。”可参见马刀挟瘿条。
-
核瘟
核瘟病名。即鼠疫。以其腋、胯部有结核,肿痛红热,故名。《鼠疫抉微》:“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见结核也。”详鼠疫条。
-
胳肢窝
胳肢窝即腋窝。《伤科补要》:“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肐(胳)肢窝。”
-
苡仁赤小豆汤
《外科集腋》卷二:组成:苡仁、赤小豆、防风、甘草。主治:脾胃感受风邪,内虚不能收摄之唇瞤动。
-
面消散
《外科集腋》卷五:方名:面消散组成:面。主治:上、中、下发。用法用量:上调匀,围住疮根,将黄蜡薄片铺平圈内,勿使渗漏,以炭火熏变青黑色,乃毒气出也。如法行3-5次,俟蜡不变青色,内即消失。
-
消痈益志丹
《外科集腋》卷一:方名:消痈益志丹组成:远志肉(米泔浸洗、晒、炒)。主治:痈疽,未溃即散,已溃即敛。用法用量:每服3钱,热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大汗腺
大汗腺指人的顶浆分泌的汗腺。形态与小汗腺相似,分泌物虽然与各大汗腺有所不同,但是都与汗无关。有腋腺(glandulaeaxillares)、耳垢腺(glandulaeceruminosae)、乳晕腺(glandulaeareolares)、肛周腺(glandulaecircumanales)、睫毛腺(glandulaeciliares)、鼻翼汗腺(glandulaesuboriferaenasales)等。
-
驳骨草属
中文名驳骨草属拼音名bogucaoshu拉丁名Gendarussa中国植物志70:299描述GendarussaNees驳骨草属,爵床科,约2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其中小驳骨G.vulgarisNees广布于我国西南部、南部,东至台湾省。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冠二唇形,上唇有柱槽,下唇具喉凸;属下物种驳骨草属、黑叶小驳骨、小驳骨
-
龙舌
龙舌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杂志》。位于上臂近侧端,屈侧正中线,腋前皱襞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头面、手指部诸疗。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外龙舌
外龙舌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杂志》。位于上臂近侧端伸侧正中线,腋后皱襞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鼻环疔、颧骨疔、面岩疗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治痒
治痒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上臂外侧近端,肩峰直下,与腋前皱襞相平处。左右计2穴。主治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一般直刺0.5~1.0寸。
-
四根岔
四根岔为经外奇穴名。肩前部腋前皱襞直上1.5寸,左右计2穴;加环跳2穴,共4穴。主治四肢瘫痪、四肢疼痛。肩前部穴可直刺1寸,环跳针2~3寸,针感向指、趾端放射。
-
喇嘛穴
喇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位于肩胛部,在天宗与腋后皱襞尽端连线上,距天宗1.5寸处。主治咽喉炎。一般直刺0.5~1.0寸。
-
肩根
肩根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1寸,再外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或麻木、小儿麻痹后遗症、末梢神经炎、肩肘关节痛等。一般向外斜刺1.5~2.0寸。
-
补血顺气汤
处方:归身、生地、白芍、红花、白术、五加皮、香附、青皮、枳壳、陈皮、甘草、大枣。功能主治:骨伤。摘录:《外科集腋》卷八
-
喉症开关散
处方:牙皂、巴豆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喉痹。用法用量:米汤调刷纸上晒干作拈子,以火点着烟熏鼻孔。立即开口。摘录:《外科集腋》卷三
-
凶风
凶风为病因学名词。系八风之一。指从东北方来的风邪。《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
安龙花属
中文名安龙花属拼音名anlonghuashu拉丁名Dyschoriste中国植物志70:78描述DyschoristeNees安龙花属,爵床科,约1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产中南美洲和非洲,亚洲较少,我国有1种,产贵州和湖南,花腋生;花冠二唇形,冠檐裂片螺旋排列;雄蕊4,药室平排;子房每室有2颗胚珠。属下物种安龙花
-
倒挂金钟属
中文名倒挂金钟属拼音名daoguajinzhongshu拉丁名Fuchsia中国植物志53(2):40描述FuchsiaL.倒挂金钟属,柳叶菜科,约100种,大部产热带美洲,我国引入栽培的有数种,供庭园观赏用。灌木至小乔木;叶对生、互生或 生,单叶;花美丽,腋生或有时为总状花序;子房下位,4室,有胚珠极多数;花柱长突出;属下物种倒挂金钟
-
牛奶树子
《*辞典》:牛奶树子: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Ni NǎiSh Zǐ来源:为桑种植物对叶榕的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性味:《岭南采药录》:味酸,性寒。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治腋疮,捣其子及叶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