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梁
鼻梁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见《证治准绳·杂病》。也即鼻柱。详见该条。
-
鞍鼻畸形
鞍鼻畸形是指鼻梁外形扁平,或向内塌陷凹入呈马鞍状,称为鞍鼻畸形。治疗多用组织移植充填法或内嵌植皮假体支撑法。2.复杂性者合并鼻外部皮肤,鼻腔内粘膜、鼻骨的缺损或疤痕挛缩,鼻中隔缺损;3.坏疽性口炎者合并鼻小柱、上唇缺损。2.后天性有外伤、感染和鼻中隔手术史;治疗原则1.单纯性鞍鼻:行隆鼻术。
-
邻近皮瓣整复鼻梁穿孔性缺损术
鼻梁穿孔性缺损适应证病人鼻梁缺损一般较大,由于疤痕收缩,鼻尖往往上翘,鼻梁下塌,鼻唇沟角度变大。术前准备参照其他鼻部缺损的整复手术。麻醉局麻。图15鼻梁缺损修复设计图16作翻转皮瓣缝合图17以眶上动脉、额动脉为蒂的斜向皮瓣图18剩余皮管重行缝回原取皮区注意事项在设计带血的皮瓣时,要保护皮瓣的血供。
-
驼峰鼻
驼峰鼻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常见鼻长径过长,下端肥大,和鼻尖呈勾状下垂等畸形。驼峰鼻多由于先天性原因,在发育过程中局部组织生长过度所致,也偶或由于鼻骨外伤扭曲愈合或后期骨痂增生造成。除形态异常外,并无功能障碍,不会影响嗅觉、发音和呼吸功能。3.进行鹰勾鼻尖的修复。3.未愈:驼峰状鼻梁、鹰勾状鼻尖未矫正。
-
内眦赘皮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内眦赘皮是上睑皮肤向下延伸到内眦部的垂直半月状皱褶。少数患者由下睑向上延伸,称为逆向性内眦赘皮。患者的鼻梁低平。本病合并上睑下垂、睑裂缩小、内斜视、眼球向上运动障碍及先天性睑缘内翻。3、超过发育年龄而症状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内眦成形术、上睑下垂矫正术,眶部鼻部整形术等。
-
頞
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頞:頞为古代人体部位名。又名山根、下极、王宫。专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为足阳明经的起点。《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后称山根。《医宗金鉴》:“頞者,鼻梁,即山根也。”整个鼻梁·頞:頞指整个鼻梁。《证治准绳·杂病》:“颊亦作齃…
-
Rubinstein-Taybi氏综合征
概述:又称Rubinstein氏综合征、阔拇指巨趾综合征,为一种独立疾病。面部:不同程度的高眉弓,睑裂低斜,睑下垂,偶有内睑赘皮,眼球突出,斜视,鼻梁宽,鼻膈长,上颌发育不全,耳的大小、形状、位置异常,腭高弓状。可合并有椎骨、胸骨和肋骨异常,先天性心脏畸形,泌尿系统异常等。
-
先天性包涵性皮样囊肿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大多数皮样囊肿起源于沿胚胎融合线的底层上皮细胞。常无任何症状,有些则有痛感。外伤后可发生感染。本病也应与同一部位的脑膨出相鉴别,后者常伴有其下颅骨缺损。治疗方案:单纯切除即可,但鼻部的皮样囊肿切除后复发率很高,因有些损害常波及深部及鼻骨,其下的窦道也应同时切除。
-
腰三点
腰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鼻梁中线上,鼻梁下缘1穴,此穴两侧外下方,近鼻翼上方,左右各1穴,形成等腰三角形。计3穴。主治腰痛、腰酸。一般斜刺0.3~0.5寸。
-
世界人种
世界人种一般指黄、白、黑、棕四大人种。由于人类的性状既由遗传因素决定又受环境条件影响,因此,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群就有着不同的基因频率,从而产生了人种的差别。从生物学观点看,现生人类都属于智人种(Homosapiens),人种相当于亚种水平,因为各个人种虽然形态特征有所差别,但均能彼此婚配,并产生能育的后代。
-
鼻部疤痕增生
鼻部疤痕增生是指鼻梁、鼻背皮肤因烧伤或外伤引起的疤痕增生、挛缩,有时伴有鼻尖、鼻翼和内眥等变形、移位。它使患者容貌发生改变,造成较重心理压力。2.鼻梁、鼻背疤痕挛缩松解,组织重定,采用皮片或皮瓣修复。3.严重者用皮瓣皮管进行部分或全鼻再造术。疗效评价1.治愈:鼻尖、鼻翼、内眦等重定,鼻背外形接近正常。
-
斑龙宴
处方:鹿血。主脱荣,心血少;每用预夜减食,次晨空心以布缚鹿于床,首低尾昂,用三棱针刺眼大眦前毛孔(名天池穴),银管3寸许,插向鼻梁,吮其血,和以药酒(任意,或八珍散加沉香、木香煮者),尽量。各家论述:《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白斑曰斑;宴,饮也,刺血饮之,故曰宴。摘录:《韩氏医通》卷下
-
加减何首乌散
处方:何首乌蔓荆子石菖蒲荆芥穗甘菊花枸杞子威灵仙苦参各15克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治紫白癜风,筋骨疼痛,四肢少力,眼断白人,鼻梁崩塌,皮肤疮疥及手足皲裂,睡卧不稳,步履艰辛。用法用量:每服9克,蜜茶调下,不拘时。摘录:《卫生宝鉴》卷九
-
麋角散
《圣济总录》卷十八:方名:麋角散组成:麋角半斤(先用桑柴灰2斗煎汤淋,取汁3斗,次截麋角入灰汁中慢火煮,尽汁为度,候干,取4两用),芦荟半两,赤箭半两,蝎梢(酒炒)半两,麝香(研)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1分。主治:大风恶疾,滑泄精气。用法用量:每用5钱匕,入好腊茶末7钱匕和匀。
-
全鼻散
《辨证录》卷十三:组成:玄参1两,生甘草3钱,金银花1两,当归1两,麦冬5钱,人参3钱,生丹砂末1钱。主治:杨梅疮因误服轻粉藏毒于内,毒发于鼻,自觉一股臭气冲鼻而出,第2日鼻色变黑,不闻香臭。用法用量:水煎服。先用护鼻散,连服4剂,鼻黑之色去,不必忧鼻梁之烂落矣,更用全鼻散。
-
皂角刺散
《疡科选粹》卷六:别名:皂角散、皂刺散组成:皂角刺1-2斤(蒸,晒)。主治:疠风,眼昏不辨人物,眉发自落,鼻梁崩塌,肌肤生疮如癣。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后大黄汤调下。旬日后眉发再生,肌肤光润,眼目复明。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皂角散(《仙拈集》卷四)、皂刺散(《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
-
纳鼻甘草丸
《圣惠》卷三十七:方名:纳鼻甘草丸别名:细辛丸、甘草丸组成:甘草(生用)1分,木通(锉)1分,细辛1分,附子(生用)1分。主治:痈鼻梁起,疼痛胀闷。用法用量:以绵裹1团,纳鼻中,每日换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以白雄犬胆为丸,如枣核大。《普济方》:一方用羊胆汁为丸。
-
松精散
《医级》卷八:方名:松精散组成:松香(明净者)1块不拘多少。主治:疠风恶症,手足麻木,毛落眉脱,遍身隐疹成疮,有血无脓,肌肉溃烂,鼻梁损坏,面如虫行,甚则声哑指堕足穿,秽臭不堪。服至旬日,或作呕,或嘈杂,或便下诸毒物,此药力盛行也,必须日服,不可中止。并忌食猪首、鹅、菌及湿毒发物,终身忌食。
-
首乌甘菊散
《杏苑》卷八:方名:首乌甘菊散组成:何首乌、蔓荆子、石菖蒲、荆芥穗、甘菊花、枸杞子、威灵仙、苦参各等分。主治:大风,眼断白仁,鼻梁崩塌,皮肤疮疥,手足破裂,睡卧不稳,步履艰辛,筋骨疼痛,四肢少力;及紫白癜风。用法用量:每服3钱,蜜茶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斜视检查
操作名称斜视检查方法及内容遮盖检查法一般需作远近两种距离的检查,分别以5mm及33cm的注视目标进行检查。(1)双眼交替遮盖法:用遮盖板交替遮盖两眼,同时注意观察去遮盖之眼有无运动。在瞳孔缘时,其偏离约为1.5mm,或相当于斜视10°;检查视近斜视角时,使鼻梁置于视野计固定架之中心,嘱注视33cm处视野计弓中心的目标。
-
洗髓金经
呼吸强调自然,鼻吸鼻呼,吸天地之清气补足经绍中之经气。洗髓金经功法:22式依次为:百会运转、循按鼻梁、揉按迎香、揉按眼部、揉按瞳子髎和太阳穴、干擦脸、干梳头,揉按风池、拿玉枕、击天鼓、撑耳孔、揉按听宫、叩齿、颈项活动、指腕活动、肩部活动、展臂宽胸、神龙绞柱、腰胯活动、旋转膝部、足部运动。
-
护鼻散
处方:玄参3两,麦冬2两,生甘草1两,生丹砂末3钱,桔梗5钱,金银花3两,天花粉3钱。功能主治:遍身生杨梅之疮,因误服轻粉,一时收敛,藏毒于内,必至外溃,未几而毒发于鼻,自觉一股臭气冲鼻而出,第二日鼻色变黑,不闻香臭者。用法用量:水煎,调丹砂末服。更用全鼻散。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
洗井灶
洗井灶小儿推拿方法名。用拇指沾葱姜汤擦洗小儿鼻孔及其周围。用治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急慢惊风等症。《小儿推拿秘诀·汗法》:“医者用右手大拇指面蘸葱姜汤,于病者两鼻孔着实擦洗数十。随用两大指再蘸汤,擦鼻两旁数十下。随再由鼻梁,山根、推上印堂数十下。”
-
延年
延年为推拿穴位。出《幼科铁镜》。位于鼻梁骨高耸处,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保赤推拿法·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延年在鼻高骨”。有开窍醒神,止抽搐等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惊厥等症。
-
灌溉中州
灌溉中州导引功法名。《理瀹骈文》:“以中指于鼻梁及鼻翼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浆溉中州,以润于肺也。”即灌浆溉中岳,见该条。
-
颧部褐青色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颧部褐青色痣是中青年开始出现的颧部或眼睑、鼻梁对称分布的黑灰色斑点色素沉着,数个至数十个散在分布。疾病描述:孙啟璟等(1987)首先在台北中国人中描述本病,其临床表现与多数太田痣不同(类似于三岛分类的轻颧骨型)。治疗方案:近来应用染料脉冲激光治疗有效。
-
形如虾座
概述:形如虾座为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病因病机: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非比鱼胞气分之可缓者。症状:《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疗: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还肌煎
处方:杜落崖1秤(亦名克颇草)。制法:上和根茎叶细锉,置锅内,旋入无灰酒5斗,煮令稠,滤去滓,再熬成膏,入新瓷器盛。功能主治:大风耳穴鼻梁倒坏。有患者,与前膏各1匙许,以无灰热酒调下。厚衣被盖出汗,仍于密室内服药,至醉醒后,以温桑枝水洗其坏肉,着锦衣,勿令当风。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
辛字化毒丸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组成:白花蛇3钱,羚羊角3钱,白鲜皮3钱,牛黄5分,钟乳粉1钱,生乳1钱,川山甲1钱5分,月月红1钱5分,乳香1钱5分,朱砂1钱5分,雄黄1钱5分,槐花2钱,神水7分,川贝母2钱,蜂房(炙,净末)1钱。主治:梅毒结于大肠肺经,为喉癣,多作痰唾,久则成天白蚁,渐蚀鼻梁低陷;或传他经,致生别病。
-
神效第一方
《医统》卷九:方名:神效第一方组成:桑枝灰1斗。主治:厉风恶疾,鼻梁崩塌,遍身溃烂。用法用量:热汤淋取汁,洗头面,次用大豆及绿豆浆添热水3日1浴,1日一洗面;却用侧柏叶蒸晒干,白胶香各等分,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5-7粒,温水送下,每日3次。
-
鼻掩穴
鼻掩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鼻梁正中,当鼻骨下缘处。主治鼻痔。—般斜刺0.3~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