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会穴
概述:交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针灸甲乙经》。简称会穴。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除能治脾经病症外,也能治肾经和肝经病症。又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
带脉
带脉是指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约束冲任督三脉,横行腰腹,绕身一周。侧卧位,章门下1.8寸,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水平线交点处取穴;带脉穴为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带脉主之”,故主治带下、月经不调、经闭、阴挺。胁痛,腰痛,小腹痛,疝气。40mm,足临泣直刺20~
-
阳蹻穴
概述:阳蹻穴:1.阳蹻脉交会穴;配伍: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标准定位: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
-
阴蹻穴
概述:阴蹻穴:1.阴蹻脉交会穴;别名阴蹻。肾炎: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定位:交信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交信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后方→踇长屈肌。
-
阳维穴
《针经指南》载:“外关通阳维”,为八脉八穴之一。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
-
耳后陷者中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 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灸法:可灸。
-
翳风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 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灸法:可灸。
-
听多闻
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听宫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如耳聋、耳鸣、聤耳、耳齿痛、音哑、癫狂。对内耳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听宫穴,对实验性动物的耳聋对对照组比较,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发现针刺组其损伤曲线在第二回,显著减轻,证明针刺能改善实验动物、耳蜗微循环及毛细胞营养供应,能减轻毛细胞坏死。
-
会穴
概述:会穴为经穴分类名。交会穴为经穴分类名。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会通过部位的腧穴。出《针灸甲乙经》。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亦称八会穴,见《难经·四十五难》。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多所闻
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听宫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如耳聋、耳鸣、聤耳、耳齿痛、音哑、癫狂。对内耳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听宫穴,对实验性动物的耳聋对对照组比较,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发现针刺组其损伤曲线在第二回,显著减轻,证明针刺能改善实验动物、耳蜗微循环及毛细胞营养供应,能减轻毛细胞坏死。
-
听宫
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听宫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如耳聋、耳鸣、聤耳、耳齿痛、音哑、癫狂。对内耳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听宫穴,对实验性动物的耳聋对对照组比较,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发现针刺组其损伤曲线在第二回,显著减轻,证明针刺能改善实验动物、耳蜗微循环及毛细胞营养供应,能减轻毛细胞坏死。
-
天髎
天髎穴主要用于颈项部疾患:如颈项强急,落枕,缺盆中痛,肩周炎,寒热汗不出,胸中烦满,肩臂疼痛,颈项强痛,肩关节周围炎,肩臂痛,热病无汗,发热恶寒,冈上肌肌腱炎,颈椎病,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等。天髎穴位于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布有付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
-
耳和髎
耳和髎即和髎。耳和髎穴主要用于头面及耳部疾患:如头重痛,齿痛,口 ,牙关拘急,耳鸣,头痛,牙关紧闭,鼻准肿痛,瘈疭,头痛颊肿,面瘫,流涕,颔颊肿,瘛疭,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耳炎,鼻炎等。髎,深孔义。分布着耳颞神经的分支,当面神经颞支处。
-
冲脉穴
概述:冲脉穴:1.冲脉交会穴;2.公孙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上、下巨虚)”;
-
冲脉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冲脉交会穴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
-
带脉穴
概述:带脉穴:1.带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载,有带脉、五枢、维道等3穴。《针经指南》载:“临泣通带脉”,为八脉八穴之一。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
行痹
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论述颇丰,但概括起来主要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L、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处方:风池、膈俞、血海、大椎随证配穴:循经分部取穴如下:肩部:肩髎、肩髃、臑俞。
-
十二经之海
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也。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病:患冲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气从小腹上冲、腹中胀急疼痛。冲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疝瘕,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
-
内眦外
内眦外为经穴别名。为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
-
气𣅠
^^为经穴别名。即中极穴。膀胱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仰卧取穴。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肾炎、尿路感染、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胞衣不下等。本穴配三阴交、委阳治癃闭;一般直刺0.5~
-
目临泣
概述:目临泣为经穴别名。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功能主治: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
-
白会
白会即百会。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外三阳五会
外三阳五会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一般沿皮刺0.3~
-
玄角
玄角为穴名。又:“玄角,在额两角发际”,所指系头维穴。属足阳明胃经。为足少阳、阳明之交会穴。有疏风泄火、明目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头颞、面目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眩目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眼睑 动、喘逆烦满等。近代又多用以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面神经麻痹、眼 匝肌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
吉本
吉本为穴名。参见舌本、廉泉:舌本为经穴别名。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地苍
地苍即地仓。见《太平圣惠方》。出《针灸甲乙经》。为阳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如口眼斜、口流涎液、中风失语、牙关紧闭、眼睑 动、齿痛颊肿。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1.0寸,或透刺颊车;
-
耳角穴
耳角穴为经穴别名。即角孙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
-
舌下
概述:舌下:1.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穴在喉结上缘,靠近廉泉脉,故名。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肋髎
肋髎即胁髎。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次关
次关为穴名。小肠募穴;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
-
关食
关食即关元。小肠募穴;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
-
米啮
米啮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学》(南京)。悬颅为经穴名(XuánlúCB5)。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等。
-
杨白
杨白即阳白。见《圣济总录》。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有祛风清热、益气明目的作用。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 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沿皮刺0.3~
-
两络命门
两络命门指目内眦旁的睛明穴。为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
-
身道
身道为经穴别名。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暴痦、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②针刺甲亢患者天突穴,可使基础代谢降低,而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后基础代谢可增加。
-
附兮
附兮为穴名。见《琼瑶神书》。“兮”乃“分”之误,即附分。附分为经穴名(FùfēnBL41)。出《针灸甲乙经》。为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如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环铫
环铫即环跳。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注。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一般直刺2~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顶上旋毛
顶上旋毛即顶上回毛。《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苓上
苓上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苓上天满
苓上天满即苓上、天满。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枢合中
枢合中为经穴别名。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板眉
板眉为穴名。《灸法图残卷》:“板眉,在眉上一寸,当眼精(睛)童(瞳)子是。”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 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
季肋端
季肋端即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出《脉经》。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胁廓
胁廓为经穴别名。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肩穴
肩穴为经穴别名。出《理瀹骈文》。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肩尖
概述:肩尖:1.经穴别名;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肩髃奇穴名·肩尖:肩尖为奇穴名。出《医说》。
-
肩隅
肩隅即肩髃。出《灸法图残卷》。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经明
经明即睛明。为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治疗等均是。
-
重浆
重浆为穴名。见《针灸学》(南京)。“重”疑“垂”之误,即垂浆,承浆之别名。垂浆为经穴别名。出《圣济总录》。为足阳明、任脉的交会穴。正坐仰靠取穴。如中风口、口噤、流涎、舌强、面肿、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齿龈肿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遗尿等。本穴配禾髎、牵正、风池治面瘫;配廉泉治流涎。一般直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