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囟
囟为人体部位名。囟(xìn信)同顖。指婴儿的左右顶骨与颅盖诸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最易触摸到的是菱形的前囟,亦称额囟、囟门、囟骨,和三角形的后囟,亦称枕囟。囟应在小儿半岁至两岁内闭合,过迟或过早闭合均属病态。
-
后囟
后囟(posteriorfontanel)为人体部位名。是指婴儿出生后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很小或闭合,至迟约于生后2~指婴儿的左右顶骨与颅盖诸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最易触摸到的是菱形的前囟,亦称额囟、囟门、囟骨,和三角形的后囟,亦称枕囟。囟应在小儿半岁至两岁内闭合,过迟或过早闭合均属病态。
-
解凡散
处方:生蟹足半两,白蔹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头骨连囟开作缝者。用法用量:以乳汁和,敷囟上。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三
-
防风柏子散
处方:防风、柏子仁、百合、川乌、朗黎树根皮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囟大不合。用法用量:酒调涂囟上。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三
-
囟骨
囟骨又名囟门,即额囟。婴幼儿两顶骨前内角尚未发育完全所致。两岁以后,额囟闭合而称顶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
-
顖
顖同囟。顶巅前为囟。即现代解剖学上的前囟。婴儿额骨与左右顶骨未闭合时,称作囟门,可触及动脉搏动。已合,称囟骨。督脉所过。
-
甘草摩膏
处方:甘草(炙)1两,防风(去叉)1两,白术3分,桔梗3分,雷丸2两半。制法:上为粗末,用不入水猪脂1斤,锅内火上先炼过,去滓,入诸药末,更煎令成膏,新绵滤去滓,入瓷盒内贮之。功能主治:辟风寒。主小儿新生,肌肤嫩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小儿无病,每日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良。
-
蟹足散
《圣济总录》卷一六七:方名:蟹足散组成:生蟹足骨(焙干)半两,白蔹半两。主治:小儿解颅不合。用法用量:乳汁和,涂囟上,以愈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散。
-
狗脑丸
处方:狗脑1个,豺漆(五加皮也)1分,甘草(炙)1分,白术1分,防风1分,钟乳石1分,干地黄1分,牛黄2分。制法:上以狗脑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小儿脑长,喜摇头,解颅。用法用量:每服1岁2丸,饮送下,1日2次,未知,加之。儿囟常令暖。摘录:《幼幼新书》卷六引《婴孺方》
-
小儿脑髓风
小儿脑髓风为病证名,出自《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七。小儿囟门未合,为风邪所侵,袭于脑髓。症见囟颅开解,皮肉筋脉急胀,骨缝青筋起,面少血色,呕吐痰涎,久则成慢惊风。治宜疏风豁痰之剂。方用涤痰汤加荆芥穗、僵蚕。
-
解颅眼白多
解颅眼白多病证名。小儿解颅黑睛少,白睛多,伴头大,颅缝开解,囟大筋青等。见于脑积水。《小儿药证直诀》:“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光)白,此皆难养,…又肾气不足则下窜。”治宜补肾,六味地黄丸主之。
-
生摩膏
《卫生总微》卷五:组成:甘草1两,防风(去芦并叉枝)1两,白术20铢,雷丸2钱半,桔梗(去芦)20铢。主治:新生儿肌肤幼弱,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手足惊掣。小儿无病,早起常以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之邪。制备方法:上(口父)咀。以猪脂肪1斤,煎油入药,微火上煎之良久,视稠浊得所,膏成,乃去滓为丸,如弹子大。
-
三物细辛敷方
《千金》卷五:方名:三物细辛敷方别名:三辛散、封囟散、桂号散、桂心散、三神散组成:细辛半两,桂心半两,干姜18铢。儿面赤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三辛散(《三因》卷十八)、封囟散(《婴童百问》卷四)、桂号散(《婴童百问》卷四)、桂心散(《普济方》卷三六三)、三神散(《叶氏女科》卷四)。
-
脑疳丸
《幼科指掌》卷四:方名:脑疳丸组成:芦荟功效:杀脑疳虫,止鼻中痒。主治:小儿脑疳。头皮光急,满头生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鼻中。制备方法:上为末。
-
续随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名:续随汤组成:续随子14粒(细研)。主治:血黄。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下血,心间烦闷,腹中有块痛,如虫咬,吐逆喘粗。用法用量:用水1盏,煎至6分,去滓,放冷顿服。看鼻咽及下血,其血鲜者堪医,如齿及鼻黑,发直者死。先烙丹田穴次烙后心囟,如不愈宜服此方。
-
蚯蚓丸
《普济方》卷三六一:方名:蚯蚓丸组成:淡豉、灶中土、蚯蚓粪。主治:小儿客忤。用法用量:摩儿囟上及手足心,并脐上下各7次。制备方法:用醋措为丸,如鸡子大。《永乐大典 医药集》卷九十八引《大方》:方名:蚯蚓丸组成:蚯蚓1条(活者,去泥尽,入腻粉少许)。主治:慢惊风。用法用量:每服3丸,薄荷汤送下。
-
天全散
《温氏经验良方》:组成:天南星1个,全蝎1个。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用法用量:每用少许,以父母津唾调成稀膏,涂于囟上(俗呼为头信子)。移时惊止,不用再涂。否则再涂1-2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牙儿鼻塞
牙儿鼻塞为病证名。小儿肺气通于鼻,气为阳。若气受风寒,停滞鼻间,则成鼻塞。治法:用通关膏敷囟,消风散煎服(《证治准绳》)。
-
涕液不收
涕液不收病证名。指小儿鼻常流涕不收。《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风冷伤于肺经,或冷中囟户,皆因小儿涕液不收。盖肺气通于鼻,脑液下通于鼻故也。”治宜解表散寒,用菊花散。
-
脑疳
脑疳病证名。出《颅囟经》。指疳疾患儿头部生疮,兼见毛发焦枯如穗,甚至脱落光秃,鼻干,心烦,疲倦,困睡,目睛无神,腮肿囟凸,身热汗出不解等。多因气血不足,或风毒侵袭所致。与脑部疾患(如脑炎、大脑发育不全、脑病后遗症等)有别。治宜清热解毒,健脾消疳。用龙胆泻肝汤清解,继用肥儿丸消疳。
-
二物烧发散
处方:人囟上发10茎,儿衣带少许。功能主治:小儿客忤,少小见人来,卒不佳,昏迷,腹中作声者。用法用量:合烧灰,研细末。和乳饮儿。摘录:《千金》卷五
-
熨顶散
《普济方》卷三六三:方名:熨顶散组成:半夏、川乌、川芎、桂心、细辛、百合、白及、柏子仁、朗黎树根(焙)各等分。主治:婴孩长头方面,囟大不合,手足痿小,不能行步,头顶软弱,体瘦面光。用法用量:用煨大蒜和酒,捣成饼子贴之,又用绊绢贴之,用炙手频频熨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手摩丸
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卫生鸿宝》卷三:组成:豉数合。主治:小儿客忤,吐下青黄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侧,喘似痫状,但目不上插、少睡耳,中寒腹中痛。用法用量: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再以丸摩儿心及脐,上下行转摩之。
-
胎怯·肾精薄弱证
胎怯·肾精薄弱证(fetaldebilitywithsyndromeoffeeblekidneyessence)是指胎儿禀受不足,肾精薄弱,以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为常见症的胎怯证候。
-
半夏熨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处方半夏生姜、芎藭各30克细辛90克桂心20克乌头10枚制法上六味,哎咀。用法用量以淳苦酒1升浸一昼夜,煮三沸,绞去滓,以绵一片浸药中,适寒温,以熨囟上,冷更温之,复熨如前,朝暮各三四次,二十日愈。功能主治小儿脑长,解颅不合,羸瘦色黄,至4-5岁不能行。
-
飞雪汤
《圣惠》卷十:飞雪汤:处方:麻黄3两(去根节),石膏3两(杵碎),芫花1两,川大黄2两。功能主治:伤寒衄血数升不住者。主治:体赤热烦闷,口中疮烂,表里如烧,痛不能食。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4升,去滓,纳生鸡子白2枚及芒消,搅令匀,以拭疮上。制备方法:上切。
-
鸡血涂方
《圣济总录》卷一六七:鸡血涂方:别名:固顶散、固囟药处方:丹雄鸡血、赤芍药粉。功能主治:小儿脑长囟不合。用法用量:固顶散(《普济方》卷三六三)、固囟药(《诚书》卷六)。主治:中风口面僻不正。用法用量:上煎热涂之,正则止。或新取血涂之亦佳。涂缓处一边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