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气虚
概述:心气虚为证候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阳虚
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
-
心虚
心虚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虚为证候名。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气不足
心气不足为证候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心气不足,邪气人中,则胸满而短气。”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
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之人表现为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多汗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由于“气之根在肾”,因此,补气时可酌加枸杞子、桑椹、蜂蜜等益肾填精之品2.食性平和,宜为平补。白扁豆、粳米洗净,放人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粥成。
-
气虚质
气虚体质之人表现为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多汗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由于“气之根在肾”,因此,补气时可酌加枸杞子、桑椹、蜂蜜等益肾填精之品2.食性平和,宜为平补。白扁豆、粳米洗净,放人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粥成。
-
补心汤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寿世保元》卷五:补心汤:处方:当归1钱2分,川芎7分,白芍(炒)1钱,生地黄1钱2分,白术(去芦)1钱,远志(去心)8分,白茯神1钱2分,酸枣仁(炒)8分,麦门冬(去心)1钱,黄连(姜汁炒)1钱,元参5钱,甘草(炙)3钱。主治:心气不足,心痛惊恐。
-
产后喑
概述:产后喑(postpartumdysphonia)为病证名。病因病机:产后心气不足,气阴两虚,阴虚则咽喉失于濡养,阴无以化气,气不能上达于喉,故发音不出,或因产后心气虚,为外邪所中而致喑。《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八:“产后不语,因心气虚而不能通于舌,则舌强不能言语。”可因证选用归脾汤、八珍竹叶汤等加减。
-
产后不语
辨证论治:败血停心者,症见面色紫黑,心闷,治宜活血开郁,方用芎归汤合七珍散(人参、石菖蒲、生地黄、川芎、细辛、防风、辰砂)。痰热乘心者,兼见喉间有痰声,面热胸高等,治宜清痰热,兼以和胃,方用二陈汤加胆星、钩藤等。因肾脉夹舌本,脾脉连舌本,大肠经散舌下,当这些脏腑有病,亦能出现产后不语。
-
补心气口服液
药渣加水煎煮二次,煎液滤过,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20℃),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5%,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药液备用。另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和黄芪甲苷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人参皂苷Rg10.4mg、黄芪甲苷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用于气短、心悸、乏力、头晕心气虚损型胸痹心痛。
-
参归腰子
《寿亲养老新书》:参归腰子:别名:参归腰子丸(《摄生众妙方》卷七)。处方:人参15克(细切)当归15克(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切)猪腰子1只功能主治:主心气虚损,怔忡,自汗。有吃不尽腰子,同上2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
-
心虚证
心虚证为证候名。不得眠,属心血虚有热;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药典标准:品名:通心络胶囊TongxinluoJiaonang本品系由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制)、酸枣仁(炒)、冰片经加工制成的胶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
宁志膏
《普济方》卷一九○引《如宜方》之宁志膏:组成:人参1两,酸枣仁1两,辰砂半两。各家论述:四物加茯神、枣仁养血安神,佐以丹参生新去旧,丹皮泻火通经,半夏行痰,麦冬清心,竹叶降火,琥珀消瘀破结,郁金入心,专治败血攻心,癫狂错乱,而行以辛温之姜,引以重镇之辰砂、金饰。
-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为证候名,指心血凝滞,脉道瘀塞的证候。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亦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而诱发。症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牵引至臂内侧,尤以左臂为多见。舌质黯红,或见紫色斑点,脉微细或涩。治疗上,急则救阳、通脉,缓则活血化瘀,兼以补气、通阳等。
-
口唇青紫
口唇青紫为症状名,指嘴唇失去红润光泽之感而发青发紫,甚至呈黯紫色的表现。为血瘀所致,多见于心气虚、心阳虚或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人。《金匮要略方论》载有“唇口青”一症,视为危候。
-
心阳不足
心阳不足即心阳虚。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脉痹阻
心脉痹阻为证候名。即心血瘀阻。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亦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而诱发。症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牵引至臂内侧,尤以左臂为多见。病轻者痛势不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治疗上,急则救阳、通脉,缓则活血化瘀,兼以补气、通阳等。
-
心阳
心阳指心的阳气,与心阴相对。心阳是心之兴奋、推动、温煦的一面。心气虚则气短、脉弱、心悸、自汗、精神萎靡。心气大虚则伤及心阳,出现寒象,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证候。
-
心肺气虚
心肺气虚为证候名,心气与肺气俱虚的证候。心肺精气俱虚,心动失常,运血无力,并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的病理变化。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或由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症见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 白,甚或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等。治以补益心肺之气为主。
-
目盳
目,或恶见火光,视见蜚蝇黄黑也。”由风邪痰热引起者,宜疏风清热祛痰,方用银翘散合清气化痰丸加减;由心气虚引起者,宜补益心气,方用补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参见目昏条。
-
脉舍神
脉舍神生理学名词。神居舍于脉。指心神反映于血脉之中。心藏神,主血脉,故脉既为血之府,而神亦舍于其中。《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风惊邪
由体虚风邪伤于心经所见乍惊乍喜之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可用茯神丸、地黄煎丸等。
-
风惊悸
风惊悸为病证名。指心悸因心气不足而风邪乘袭所致者。《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宜用镇心丸、定心防风散等方(见《圣济总录》卷十四)。《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
错语
错语为症状名。又称言语错乱。指语言前后颠倒,错乱无序,语后自知,不能自主的表现。患者神志清醒而言语错乱。但说后又自知讲错。多因心气虚,精神不足所致。
-
黑锡丸
妇人艾醋汤下。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黑铅气味甘寒入足少阴,硫黄气味辛热入右肾命门,舶上茴香气味辛温入肝肾,附子气味辛咸大热入心肾,葫芦巴气味辛温入肾,破故纸气味辛温入脾肾,川楝子性味苦微寒入手足厥阴,肉豆蔻气味辛温入脾,巴戟气味甘温入肝肾,木香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沉香气味辛温入肾。
-
产后狂言谵语
辨证论治:若因心血不足所致者,兼见眩晕心悸,面苍无华等,治宜养血祛风,芎归合华佗愈风汤。败血扰心者,兼见恶露量少,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养血,方用芎归汤。因心气虚者,兼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等,宜兼以补心为治,方用芎归汤加补心丸(炙黄芪、枣仁、远志、茯苓、生地、人参、菖蒲,大枣和丸,朱砂为衣)。
-
镇心散
处方:桂心甘草细辛人参干姜生地茯神远志归身川芎防风功能主治:治产后心气虚损,卒惊狂语,或歌笑骂詈,因虚弱发为风痉者。用法用量:上用纹银300克,水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入药煎至250毫升后,入辰砂末0.3克调匀,空腹时温服。摘录:《宋氏女科秘书》《普济方》卷一四九:方名:镇心散组成:白龙骨(紧者)不拘多少。
-
参芪沙棘合剂
参芪沙棘合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参芪沙棘合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健脾益肾,宁心安神,活血化瘀。适用于心气虚或气虚血瘀证引起的神疲乏力,胸闷心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排尿困难,尿后余沥。患脑血管病患者禁服。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桃奴丸
方出《圣惠》卷四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一:方名:桃奴丸组成:桃奴3两。主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茅先生方:方名:桃奴丸组成:桃奴2-7个,桃胶2钱,乳香(别研)2钱,苦瓠子2-7个,山柏荔子2-7个。主治:小儿心气虚,有热,恍惚不常,言语错乱,尸疰客忤,魇梦不祥,惊痫。
-
乾坤丸
《名家方选》:方名:乾坤丸组成:乾牛20钱,茯苓10钱,薯蓣10钱,大枣40个(去核)。主治:心气虚劳,及劳瘵初发。用法用量:每服20丸。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紫英散
《圣惠》卷四:方名:紫英散组成:紫石英2两(细研如粉),桂心2两,白茯苓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半两,黄耆半两(锉),熟干地黄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主治:心气虚,苦悲恐,惊悸恍惚,谬忘,心中烦闷,面目或赤或黄,羸瘦。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
心厥
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心厥的病因病机:一般发于心脏原有的严重病变,逐渐导致心阳虚衰,运血无力,神失充养,而致阳气外脱的一种厥证。关于心阳虚:心阳虚的症状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气实
概述:心气实:1.病机;2.病证名。即心气盛。治以清心泻火为主。《太平圣惠方》:“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惊,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经疏》:“心实即实火实热五证:谵语,属心家邪热;
-
阳物
概述:阳物:1.阴茎;2.属于阳性的事物。阴茎·阳物:阳物为人体器官名。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事、溺茎。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经筋均聚于阴器。《医学入门·疝》:“筋疝,阴茎肿胀。”《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张志聪注:“龙也,乃龙雷之火游行也。”
-
胎前怔忡
胎前怔忡病证名,见《女科秘要》卷二。亦名胎前恍惚。此证多因孕妇平素血虚气弱,孕后聚血养胎而益虚,以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而致心神恍惚,惊悸怔忡,心烦失眠等。治宜补益气血,养心安神。若惊悸不安,夜卧不宁者,宜大圣散;若血少神虚,心神不宁者,宜养荣汤;若心气虚而神不安者。宜定志丸;若大盛者,宜安神丸。
-
青橘皮丸
别名:青橘丹(《证治准绳·幼科》卷七)。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七《圣惠》卷四十二:方名:青橘皮丸组成:青橘皮1两(酒浸),桂心1两,当归3分,诃黎勒皮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细辛半两,白术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萝卜子半两(微炒),木香3分,蓬莪术3分,槟榔3分。
-
惊生
惊生产科学名词。指孕妇受惊而影响分娩。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又名惊产。产房内人多语声嘈杂,使产妇心情不安而易受惊恐。受惊后心气虚怯,精神疲困,不能顺产。应使产房内的闲人走开,仅留医护人员,使房内安静,则产妇情绪自能安定,胎儿多能顺产。
-
心机图
心机图是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在体表将心血管机械活动的低频振动——颈动脉搏动图、心尖搏动图以及心电图、心音图同步描记下来的一组图。以反映左心室的电、机械活动情况,主要用来了解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目前中医用心机图的一些参数作为心气虚辨证的参考指标,以及用来评价中药对心功能的效应。
-
心阳不振
心阳不振同心阳虚,是指心阳虚弱,鼓动无力,温煦失职,心动失常,心神失养,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心阳虚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白石英汤
《济生》卷二:白石英汤:处方:白石英半两,细辛(洗去土)半两,五味子半两,陈皮(去白)半两,钟乳粉半两,阿胶(锉,蛤粉炒)半两,桂心(不见火)半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紫菀(洗)1两。功能主治:肺气虚弱,恶寒咳嗽,鼻流清涕。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益气安神
益气安神为治法。指用具有补气养心安神作用的方药,治疗心气虚之心神不安的治法。
-
心衰
心衰(heartfailure)是指心气虚衰,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尿少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心虚经闭
心虚经闭为病证名。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为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补心汤(熟地、当归、川芎、茯苓、陈皮、半夏、桔梗、枳壳、前胡、甘草、干葛、苏叶、木香、人参、生姜,大枣引)。”
-
心虚胆怯
心虚胆怯为证候名。指心气虚与胆虚气怯同时并存,心动失常,心神不宁,胆怯易惊的病理变化。多因心血或心气不足,胆气怯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
-
心气虚不得卧
心气虚不得卧为病证名。内伤不得卧证之一种。指心气虚怯,心神失守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二便时滑、目漫神清、气怯倦怠、心战胆寒、时时欲睡、睡中自醒、喜热恶冷,此心气虚不得卧之证也。”宜用人参养荣汤、归脾汤。肝肾脉迟者,八味丸。左关脉弱者,补肝散等方。
-
心掣
属怔忡之类。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属于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火炽者,宜清火宁神,可用安神丸。
-
心阳暴脱
一般发于心脏原有的严重病变,逐渐导致心阳虚衰,运血无力,神失充养,而致阳气外脱的一种厥证。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大定心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大定心汤:处方:人参、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远志(去心)、龙骨、干姜(炮)、当归(切焙)、甘草(炙)、白术、芍药、桂心、紫苑(去苗土)、防风、赤石脂,各二两。主治:《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之大定心汤主治心气虚悸,恍惚多忘,或梦寤惊魇,志少不足。
-
化狂丹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增订验方新编》卷二方之化狂丹主治心气虚,热邪乘,痰气侵,遂成狂证,终年不愈。《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方之化狂丹: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茯神1两,附子1分,半夏3钱,菟丝子3钱,菖蒲3钱,甘草1钱。尤妙微用附子,引补心消痰之品,直入心中,则气易补而痰易消,又何用泻火之多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