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气凌心
水气凌心为病机,即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指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水液泛溢,上凌于心,抑遏心阳,导致心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气、宁心涤饮。
-
半表半里热不得卧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得眠,少阳经半表半里热也…阳明者,竹叶石膏汤合知母葛根汤。”治宜补益心脾。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
-
血热不得卧
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
-
少瞑
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
-
水克火
水克火为五行理论。水克火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水气凌心为病机。指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气、宁心涤饮。
-
半夏麻黄丸
概述:半夏麻黄丸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方解:方中麻黄通太阳以泄水气;各家论述:1.《伤寒补正》:《伤寒论》心下悸用桂枝以宣心阳、用茯芩以利水邪,此用半夏、麻黄非故歧而二之也。2.《伤寒论注》:徐彬曰,阴邪者,痰饮也,故以半夏主之,而合麻黄,老痰非麻黄不去也。
-
心下坚筑
心下坚筑为症状名。指脘部痞闷而悸动有力。多因水气凌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尤在泾注云:“坚筑,悸动有力,筑筑然也。”
-
小儿心悸·水气凌心证
小儿心悸·水气凌心证(infantile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waterqiinvadingheart)是指水气凌心,心阳不振,以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少尿,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为常见症的小儿心悸证候。
-
心跳心慌
心跳心慌为症状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茯苓饮子、简要济众方等。因气滞血瘀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黯,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水停气阻
水停气阻指水液停贮体内,进而阻碍脏腑气化升降的病机。临床症状随水停部位及相关脏腑而不同,如水停胸胁,可致肺气失于肃降,出现胸胁苦满,咳嗽气喘不得平卧;水气凌心则心悸、气促、头晕,动则喘甚;阻于中焦,脾胃失于健运则口淡、恶心欲吐、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水停下焦,则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
-
心气不宁
心气不宁为证候名。常见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等症状。可因劳神过度,或心血不足,或因惊恐损伤心气而致,多兼见神疲怠倦,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若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则兼见湿痰、瘀血或水气过盛之证脉。故必须审证求因以治其本,并辅以养心安神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