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肠经
小肠经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
-
小海
主治病症:小海穴主治肘臂疼痛,癫狂,痫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寒热,风眩头痛,目黄,项痛颊肿,齿龈疼痛,齿龈炎,齿龈肿,颔肿,瘰疬,上肢不举,尺神经痛,肘关节炎,舞蹈病,瘈疭,精神分裂症,项强,颊肿,肘臂痛,网球肘,颈项、肩臂外后侧痛,肩背麻痹,疡肿,颈淋巴结结核等。
-
经络同位素示踪
经络同位素示踪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来显示经、穴与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在小白鼠皮下注射含P32的物质后,分别针刺督脉、小肠经、心经,然后取心、肝、脾,胃、小肠、肺、肾、肌肉、脑、脑干、脊髓及血液等组织匀浆作放射强度计数。
-
木耳菜
70克木耳菜的营养成分:木耳莱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8.3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15.2克、粗纤维3.4克、钙1005毫克、磷142毫克、铁10.8毫克、胡萝卜素22,3毫克、硫胺素0.39毫克、核黄素0.64毫克、尼克酸4.9毫克、维生素C500毫克。2.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食木耳菜。木耳菜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脾、大肠、小肠经;
-
肩后痛
肩后痛证名。指肩后部肌肉、筋脉作痛。由感受风热,手太阳小肠经脉气郁不行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肩背肘臂腕手病源流》:“肩后属小肠经。治宜祛风通络。用羌活、防风、藁本、木通、蔓荆子。心血虚者宜养血,用当归、熟地等药。参见肩痛条。
-
气纳三焦
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金)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水)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木)穴陷谷,庚辰时开大肠经经(火)穴阳溪,壬午时开膀胱经合(土)穴委中(如甲日于甲戌时开胆经井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戊寅时取胃经输穴,庚辰时取大肠经经穴,壬午时取膀胱经合穴,至甲申时重见甲,取三焦经荥(水)穴)。
-
手阳明经络现象
如果针刺一侧手三里或合谷,同时测定两侧大肠经各穴的痛阈,痛阈提高最显著的仍然是本经各穴,对侧大肠经穴及对照穴的痛阈提高很少。并观察到,大肠经在肘髎穴处向外偏曲,在头面部走向对侧迎香,商阳穴与肺经的列缺穴、迎香穴与胃经的承泣穴连接,巨骨穴与小肠经的秉风穴及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
空心菜
属旋花科,一年生蔬菜,其叶及蔓茎可供食用。3.增强体质、洁齿防龋:蕹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其维生素含量高于大白菜,这些物质有助于增强体质,防病抗病。2.空心菜性寒滑利,故体质虚弱,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不宜多食,血压偏低,胃寒者慎内服。可清热凉血,利尿,润肠通便,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等功效;
-
八脉八穴
八脉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八脉八穴。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三角藤
《江西民间草药》·三角藤:三角藤为中药名,出自《江西民间草药》,即《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杠板归之别名。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痄腮,瘰疬,乳痈,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腹泻,痢疾,痔疮,黄疸,带下。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风活络。鲜叶捣敷。
-
五敛子
概述:五敛子为中药名,出自《南方草木状》,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阳桃之别名。别名:五敛子、三敛子、三菍、杨桃、三棱子、酸五棱。性味归经:甘、酸,寒。入肺、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利水通淋。①治热病烦渴,风热咳嗽,咽喉痛,口疮,牙痛,小便不利,石淋,内服:煎汤,15~
-
五爪龙草
概述:五爪龙草为中药名,出自《医学正传》,为《新修本草》记载的乌蔹莓之别名。别名:五爪龙草、五叶藤、五龙草、老鸦眼睛藤、老母猪藤来源及产地: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japonica(Thunb.)Gagn.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尿。2.治咽喉肿痛,黄疸,痢疾,咯血,尿血,淋证,白浊,风湿性关节炎。
-
叶下双桃
概述:叶下双桃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铁苋之别名。别名: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猫眼草、痢疾草、野苦麻、叶下双桃、沙罐草。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铁苋菜AcalyphaaustralisL.的全草。性味归经:苦、涩,平。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白瓜子
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中医大辞典》·白瓜子:白瓜子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新修本草》记载的冬瓜子之别名。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牛肉或猪肉绦虫的中段或后段有麻痹作用,而对其头节及未成熟节片则无此作用,故与槟榔有协同作用。南瓜子氨酸与南瓜子过高剂量对小鼠肝、肾等有影响,停药后可恢复。
-
老鸦眼睛藤
概述:老鸦眼睛藤为中药名,出自《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新修本草》乌蔹莓之别名。别名:五爪龙草、五叶藤、五龙草、老鸦眼睛藤、老母猪藤。入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尿。1.治痈肿,疔疮,乳痈,痄腮,丹毒,蛇虫咬伤,跌打肿痛。2.治咽喉肿痛,黄疸,痢疾,咯血,尿血,淋证,白浊,风湿性关节炎。
-
血珀
概述:血珀为中药名,出自《大明一统志》,为《雷公炮炙论》记载的琥珀之处方名。1.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小便不利,血淋茎痛,尿血,闭经,癥瘕,产后瘀滞腹痛。药理作用:聚酯化合物的分解产物琥珀酸对小鼠有镇静、抗惊厥作用,缓解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对实验性血栓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眼镜蛇毒中毒小鼠有保护作用。
-
纳支补泻
纳支补泻子午流注针法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二地支时间的针法。又称纳子法。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胃经辰时,脾经己时,心经午时,小肠经未时,膀胱经申时,肾经酉时,心包经戌时,三焦经亥时,胆经子时,肝经丑时。经脉流注时刻已过,经气衰退后进针,随而济之,以补充其不足,是为补法,如肺经虚证,应于卯时针刺。
-
丁香楝实丸
《医学发明》卷五:丁香楝实丸:处方:当归(去芦,锉碎)附子(炮制,去皮、脐,锉)川楝子(锉碎)茴香(炒)各30克上四味锉碎,以好酒2升同煮,酒尽为度。烙干作细末,每称药末30克,再入下项药:丁香木香各6克全蝎13个玄胡30克制法:上四味,同为细末,入在前项当归等药末内拌和,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过肩疽
概述:过肩疽:1.无头疽生于肩之后廉;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属小肠经。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肩疽因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筋疽的别名。
-
水葫芦苗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葫芦苗:拼音名:ShuǐH LuMi o来源:毛茛科水葫芦苗Halerpestessarmentosus(Adans)Komar.,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风除湿。原形态:三裂碱毛茛,多年生小草本。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5000m的盐碱性湿草地。性味:味淡;性寒归经:肾;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一见喜
穿心莲又名春莲秋柳、一见喜、榄核莲、斩蛇剑、苦草。1.治细菌性痢疾,肠炎,肺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肺脓疡,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盆腔炎,眼结膜炎。根含穿心莲黄酮苷、穿心莲黄酮、3-O-甲基穿心莲黄酮、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等黄酮类成分。3.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注射液:肌注:1次0.1~
-
风藤草根
《*辞典》:风藤草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FēnɡT nɡCǎoGēn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毛铁线莲的根。原形态:黄毛铁线莲又名:风藤草(《滇南本草》),金毛铁线莲。心皮多数。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边或草地上。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泻小肠经实热,清利水道,消水肿,通利五淋白浊,并治暴发火眼疼痛。
-
甘肃棘豆
《*辞典》:甘肃棘豆: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拼音名:GānS J D u别名:色舍儿(藏名)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肃棘豆的全草。8月采,切段,晒干。托叶卵状披针形,基部连合,与叶柄分离;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有密长柔毛。15厘米,有白色间黑色长柔毛;生境分布:生于干燥草原、山坡、河边或林下。
-
矩镰荚苜蓿
《*辞典》:矩镰荚苜蓿: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拼音名:JǔLi nJi M Xu别名:莫桑河(藏名)来源:为豆科植物矩镰荚苜蓿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直立,高30~生境分布:生于牧区较干燥的山坡及草坝。性味:微苦,微寒。归经:入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消炎,强心利尿。治肺炎咳嗽;外擦创伤。
-
清肝益荣汤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名:清肝益荣汤别名:清肝益营汤组成:柴胡5分,山栀(炒)5分,当归1钱,川芎1钱,芍药(炒)1钱,熟地黄(自制)5分,白术(炒)5分,木瓜(不犯铁器)5分,茯苓5分,甘草3分,龙胆草(酒拌炒黑)5分,薏苡仁5分。肝胆小肠经风热血燥,筋挛结核,或耳项胸乳胁肋作痛,并一切肝火之症。
-
循经性感觉病
循经性感觉病指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两种经络现象的统称。此病在临床上时有发现,1959年肖友山,1964年陈克勤等人均有过报道。此病可出现于各条经脉,以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任脉督脉多见,而脾经、肾经、三焦经、小肠经、带脉、冲脉和阳蹻脉较少出现。
-
二叶葎
二叶葎为中药名,是白花蛇舌草的别名,见《中国药用植物志》。1.治肠痈,痢疾,黄疸,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近用于治疗多种肿瘤。本品含鸡屎藤次苷及其甲脂、车叶草苷酸、去羟栀子苷酸、熊果酸、齐墩果酸、对香豆酸及β-谷甾醇等。本品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
-
舒眠
胶囊剂:每粒0.4g。其中酸枣仁性味甘、酸、平,归肝、胆、心经,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之功效;合欢花、合欢皮性味甘、平,归心、肝经,具疏肝解郁、和血安神之功效,此三者为臣;舒眠的适应证: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苦满或胸膈不畅、口苦目眩、舌边尖略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
异穴
异穴指不同一般、特别有效的穴位。《琼瑶神书·卷四》:“不传异穴:后溪小指小肠经,内关田里厥阴心……”
-
经生经
经生经为子午流注用语。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的所开之穴,即可按穴生穴的原则推算。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
-
三敛子
概述:三敛子为中药名,出自《广东新语》,即《本草纲目》记载的阳桃之别名。别名:五敛子、三敛子、三菍、杨桃、三棱子、酸五棱来源及产地:酢浆草科植物阳桃AverrhoacarambolaL.的果实。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利水通淋。1.治热病烦渴,风热咳嗽,咽喉痛,口疮,牙痛,小便不利,石淋,内服:煎汤,15~
-
三棱子
概述:三棱子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即《本草纲目》记载的阳桃之别名。别名:五敛子、三敛子、三菍、杨桃、三棱子、酸五棱。性味归经:甘、酸,寒。入肺、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利水通淋。①治热病烦渴,风热咳嗽,咽喉痛,口疮,牙痛,小便不利,石淋,内服:煎汤,15~
-
五龙草
概述:五龙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述》,为《新修本草》记载的乌蔹毒之别名。别名:五爪龙草、五叶藤、五龙草、老鸦眼睛藤、老母猪藤来源及产地: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japonica(Thunb.)Gagn.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尿。2.治咽喉肿痛,黄疸,痢疾,咯血,尿血,淋证,白浊,风湿性关节炎。
-
五毒草
概述:五毒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杠板归之别名。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痄腮,瘰疬,乳痈,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腹泻,痢疾,痔疮,黄疸,带下。毒蛇咬伤,捣汁调酒服,并捣敷创口周围。化学成分:全草含山柰酚、槲皮素、香草酸、熊果酸等。
-
手太阳经病
手太阳经病为病证名。即小肠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瓜瓣
概述:瓜瓣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为《新修本草》记载的冬瓜子之别名。别名:白瓜子、瓜瓣。Cogn.的种子。性味归经:甘,凉。入肺、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利湿,排脓。1.治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2.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带下。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脂肪、瓜氨酸、蛋白质等。
-
羊须草
概述:羊须草为中药名,见《广东中药》,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白花蛇舌草之别名。性味归经:苦、甘,寒。1.治肠痈,痢疾,黄疸,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近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化学成分:本品含鸡屎藤次苷及其甲脂、车叶草苷酸、去羟栀子苷酸、熊果酸、齐墩果酸、对香豆酸及β-谷甾醇等。
-
脐痈·脾气虚证
定义:脐痈·脾气虚证(umbilicalabscess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为常见症的脐痈证候。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又名脐痈毒。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经,或脐部搔抓染毒而成。
-
十二经穴
十二经穴指归属十二正经的穴位,即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所属的穴位,单侧309穴。分别为:肺经11穴,大肠经20穴,胃经45穴,脾经21穴,心经9穴,小肠经19穴,膀胱经67穴,肾经27穴,心包经9穴,三焦经23穴,胆经44穴,肝经14穴。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穴数1120452191967279234414
-
流注八穴
流注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是指子午流注纳干法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其中本是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因为“原”穴是十二经出入的门户,故逢输必开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取胃经输穴陷谷,同时取胆经原穴丘墟。
-
丙丁
丙丁为古人用十干以纪日,丙丁即丙日与丁日。丙丁属火,火分阴阳。丙为阳火,内应手太阳小肠经,故小肠经旺于丙日;丁为阴火,内属手少阴心经,故心旺于丁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
郁李仁
概述:郁李仁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蔷薇科植物欧李PrunushumilisBge.、郁李PrunusjaponicaThunb.或长柄扁桃Prunuspedunculata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郁李仁具润燥滑肠、下气、利水的功能。酒浸去皮,汤浸去皮尖麸炒(《圣济总录》)。羰基值:不得过3.0。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
白花蛇舌草
概述: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雄蕊4,生于花冠筒喉部,与裂片互生,花药突出;1.治肠痈,痢疾,黄疸,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近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化学成分:本品含鸡屎藤次苷及其甲脂、车叶草苷酸、去羟栀子苷酸、熊果酸、齐墩果酸、对香豆酸及β-谷甾醇等。
-
川木通
拉丁名:CaulisClematisArmano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armandclematisstem(《中医药学名词(2004)》)别名:白木通、怀木通、山木通来源及产地: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rmtisarnmdiFranch.或绣球藤C.montanaBuch.-Ham的茎藤。治水肿,小便不利,湿热癃闭,热淋,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
星毛羊奶子
叶、果,晒干。单叶互生,叶柄具星状柔毛,长2-4mm;叶纸质,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5.5cm,宽1.5-3cm,先端钝或短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上面幼时被白色星状柔毛,后则无毛,下面密被淡白色星状绒毛,有时具鳞毛或鳞片。性味:味辛;清热利湿。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治跌打损伤、散瘀、清热、痢疾等症。
-
盐
由金属离子和含有可以电离的氢原子的酸根所组成的盐,叫做酸式盐,如NaHCO3和NaH2PO4。它们分别叫碳酸氢钠和磷酸二氢钠。它们分别叫做碱式碳酸铜、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铋(或氯化氧铋)和碱式碳酸铋(或碳酸氧化铋)。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等症。
-
穴生穴
穴生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开何经之穴,即可按经生经的原则推算。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
-
交经八穴
概述: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出《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八脉八穴等。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遥阴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