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腋窝
腋窝人体部位名。又称腋积,俗称胳肢窝。其皮下有丰富的汗腺、脂肪组织,底部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还有淋巴结群。为手三阴及足少阳经脉所过之处。
-
副乳乳腺癌
副乳乳腺癌发生的前提是副乳腺必须有乳腺腺体组织,单纯有乳头或乳晕,或两者均有而无腺体的副乳腺是不能发生副乳癌的。皮肤亦呈“橘皮样”变或破溃。发生于锁骨下区及腋部的副乳乳腺癌应采取包括相应侧正常乳腺在内的乳癌根治术,而阴区、腹壁发生的副乳乳腺癌可以保留同侧乳房,而仅仅行相应部位的扩大根治术。
-
乳房硅胶囊假体植入法隆乳术
名称:乳房硅胶囊假体植入法隆乳术适应证:乳房硅胶囊假体植入法隆乳术适用于:1.先天乳腺发育不良。准备:1.专科检查确认双乳区及腋窝无炎症包块等疾患,无乳腺增生包块等。方法:1.局部麻醉;静脉复合麻醉或全身麻醉。4.植入假体,确认假体植入形态良好后,缝合胸大肌(腋窝切口除外)、乳腺(乳晕切口)、皮下及皮肤。
-
乳癌简化根治术
乳癌简化根治术即单纯切除乳房皮肤、皮下脂肪组织、乳房,清除腋窝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注意保护腋静脉、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如果触及锁骨下可疑转移淋巴结,应同时切断胸大、小肌,使其翻转向下,细致小心分离锁骨下淋巴结和脂肪组织,操作与乳癌根治术相同。然后冲洗,吻合胸大肌。胸小肌不需吻合。
-
腋痈·风温阻络证
定义:腋痈·风温阻络证(axillaryabscesswithpatternofwind-warmobstructingcollaterals)是指风温阻络,以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便,伴恶寒发热、纳呆,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腋痈证候。又称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多由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有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结于腋窝所致;
-
腋痈·热毒壅滞证
定义:腋痈·热毒壅滞证(axillaryabscesswithpatternofheat-toxincongestionandstagnation),热毒壅滞,以局部肿痛日增,肿块皮色转红中间变软,按之波动明显,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恶寒发热,四肢酸楚,口渴溲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滑为常见症的腋痈证候。出《外科正宗》卷四。又称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
-
体温
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由于血液不断循环,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会经常趋于一致。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但由于腋窝不是密闭体腔,易受环境温度、出汗和测量姿势的影响,不易正确测定。食管中央部分的温度与右心的温度大致相等,而且体温调节反应的时间过程与食管温度变化过程一致。
-
颈部囊状水瘤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肿瘤科疾病概述:囊状水瘤为源于淋巴组织的先天性疾病。胚胎时期,颈囊发育成淋巴系统的过程中,部分淋巴组织发生迷走,并形成囊状水瘤。囊肿质柔软,有弹性,多为多房性,囊壁甚薄,囊内为清亮液体,透光试验阳性。尽管囊肿很大,除出现头颈部活动略受限外,很少出现压迫症状。
-
假性黑棘皮症
概述:假性黑棘皮病(pseudoacanthosisNigricans)是一种良性黑棘皮病样疾病,较常发生于肥胖人群。假性黑棘皮病的病因中肥胖是重要因素,药物如雌激素、糖皮质类固醇也可诱发本病。假性黑棘皮症;假性黑色棘皮症分类:皮肤科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ICD号:L85.8流行病学:25岁到60岁之内过度肥胖的人最常受累。
-
高木氏压反射
高木氏压反射是针刺作用研究方法之一。他在1947年通过自家观察发现,由于侧卧位的体位不同对体表发汗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侧腋窝点(即腋窝线上平乳高处)时,便在非压迫侧(即对侧)出现半侧发汗现象,因而命名为压半侧发汗(preSSurehemihidroticreflex)。压刺激对内脏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去除压迫时蠕动便立即恢复。
-
假性黑色棘皮症
概述:假性黑棘皮病(pseudoacanthosisNigricans)是一种良性黑棘皮病样疾病,较常发生于肥胖人群。假性黑棘皮病的病因中肥胖是重要因素,药物如雌激素、糖皮质类固醇也可诱发本病。假性黑棘皮症;假性黑色棘皮症分类:皮肤科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ICD号:L85.8流行病学:25岁到60岁之内过度肥胖的人最常受累。
-
外置式自动除颤仪
适应证:外置式自动除颤器适用于:1.心肌梗死患者。自动除颤的原理是仪器自动识别心电图,判断是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然后根据预先设置的程序释放电能进行自动除颤。因心电信号<0.7mV(该仪器规定心电信号振幅<0.7mV时不能使用自动除颤功能),此时应只用其心电监测和手动除颤的功能。
-
假性黑棘皮病
概述:假性黑棘皮病(pseudoacanthosisNigricans)是一种良性黑棘皮病样疾病,较常发生于肥胖人群。假性黑棘皮病的病因中肥胖是重要因素,药物如雌激素、糖皮质类固醇也可诱发本病。假性黑棘皮症;假性黑色棘皮症分类:皮肤科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ICD号:L85.8流行病学:25岁到60岁之内过度肥胖的人最常受累。
-
假黑棘皮病
概述:假性黑棘皮病(pseudoacanthosisNigricans)是一种良性黑棘皮病样疾病,较常发生于肥胖人群。假性黑棘皮病的病因中肥胖是重要因素,药物如雌激素、糖皮质类固醇也可诱发本病。假性黑棘皮症;假性黑色棘皮症分类:皮肤科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ICD号:L85.8流行病学:25岁到60岁之内过度肥胖的人最常受累。
-
出汗
人的汗腺最发达,人的出汗可分为两种:(1)温热性出汗(thermalsweating),是由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肤都可出汗。(2)精神性发汗(mentalsweating),是由精神兴奋或痛觉刺激等原因所引起,发汗主要见于手掌、足趾和腋窝3个部位。汗腺的分泌神经是交感神经,是胆碱能神经纤维。
-
双环法乳房肥大缩小术
名称:双环法乳房肥大缩小术适应证:双环法乳房肥大缩小术适用于轻、中度乳房肥大伴轻、中度下垂。方法:1.做局部麻醉,高位硬膜外麻醉,静脉麻醉或气管内插管麻醉。切除外环多余皮肤后,切缘行真皮内褥式连续荷包缝合缩小外环,与乳晕缘接近,然后间断缝合皮下和皮肤。4.乳头、乳晕感觉减退或丧失多数可逐渐代偿恢复。
-
多乳头、多乳房畸形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多乳房、多乳头畸形并不少见,一般位于正常乳房的下内侧,即在正常乳房与脐之间,或在正常乳房上方近腋窝处,但发生于臀部的多乳房畸形未见报告,本病例较为罕见。未退化或退化不全即出现多乳头和(或)多乳房,临床也称副乳。疾病病因:胚胎期自腋窝至腹股沟连线上,由外胚层的上皮组织发生6~
-
胁堂
胁堂为经外奇穴名。主治肝脏病、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肌痉挛、喘逆、目黄、远视。一般斜刺0.3~《外台秘要》:“胁堂,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犭屯),噫哕,喘逆,瞻视目黄。近代《中国针灸学》则定位在“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
-
神经瘤
神经瘤临床上通常指来自神经鞘组织的神经鞘瘤,多数位于肢体、腋窝,也可位于锁骨上,颈等部位。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切除后一般无复发。2.位于肢体上瘤全呈梭形,其神经干支配的肢体远侧常有麻木,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辅助检查诊断本病主要依据症状和体症,手术时可作基本检查。
-
胸壁静脉炎
疾病别名Mandor病疾病代码ICD:J98.8疾病分类胸外科症状体征多见于中年女性,一般无严重临床症状,有侧胸壁及腋窝部疼痛,经侧胸壁到腋窝部可触到一条索状物,向下可延及脐部上方。疾病病因由于胸壁静脉及胸腹壁静脉交通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周围炎而引起,也称为Mandor病。局部湿热敷和应用抗生素可加快治愈过程。
-
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源,由于化脓菌侵淋巴管侵犯淋巴结所引起的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初期尚可推动,到后期往往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而不易推动,使表面皮肤红肿,压痛明显,严重时常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右手进针,直刺至淋巴结上,针矣通过淋巴结皮质到达髓质。10次,不留针。
-
始素
始素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当腋中线上,腋窝下2寸处。主治胁下支满、腰痛引腹、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0.5寸;可灸。
-
扛抬法
扛抬法为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位的整复。令助手一人站于患者背后,持木杠放于患者腋窝内,并使后端稍高于患肩。前端由医者一手握住向上抬起,同时令患肢屈肘成直角,它手紧握患肘向外下方牵引,至杠两端抬平,并将木杠外展,同时内收患侧肘关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整复即成功。
-
胳肢窝
胳肢窝即腋窝。《伤科补要》:“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肐(胳)肢窝。”
-
恩肤霜
药品说明书:别名: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作用与用途:皮质激素类药。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银屑病、盘状红斑狼疮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等。用法:外用涂于患处。注意事项:本品不宜用于面部,腋窝和腹股沟,孕妇及小儿慎用。规格:10g/支。
-
丁氯倍他松
药品说明书:别名:丁氯倍他松,丁氯倍氟松外文名:ClobetasoneButyrate适应症:局部外用治疗先天性过敏性皮炎,面部、颈部、腋窝、会阴部湿疹等疾患。注意事项:1.可引起局部刺激、瘙痒、痤疮、汗疹、白癣等,应及时停用。2.大量或长期大面积应用,可出现糖皮质激素类的不良反应。规格:软膏:0.05%。
-
丁氯倍氟松
药品说明书:别名:丁氯倍他松,丁氯倍氟松外文名:ClobetasoneButyrate适应症:局部外用治疗先天性过敏性皮炎,面部、颈部、腋窝、会阴部湿疹等疾患。注意事项:1.可引起局部刺激、瘙痒、痤疮、汗疹、白癣等,应及时停用。2.大量或长期大面积应用,可出现糖皮质激素类的不良反应。规格:软膏:0.05%。
-
HBV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
药品说明书:别名:HBV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适应症: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变。用量用法:皮注:每周注射2~4mg,注射于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周围,3个月为1疗程。注意事项:无明显副反应,少数患者治疗第6~规格:粉针剂:1mg、2mg、3mg。
-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
药品说明书:别名:HBV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适应症: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变。用量用法:皮注:每周注射2~4mg,注射于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周围,3个月为1疗程。注意事项:无明显副反应,少数患者治疗第6~规格:粉针剂:1mg、2mg、3mg。
-
顶泌汗腺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单纯顶泌汗腺痣很少见,多合并发生于皮脂腺痣及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内。皮损见于头皮、腋窝及胸骨部,为单个小的结节或多发性坚实的丘疹。真皮内或皮下局限性成熟的顶泌汗腺聚集,肿瘤主要由分泌腺的分泌部分及萎缩扩张部分组成,也见导管。诊断检查:组织学检查确诊。
-
导管状顶泌汗腺腺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导管状顶泌汁腺腺瘤极罕见,好发于顶泌汗腺分布区,例如肛周和腋窝,也见于体表其它部位,肿瘤表现为结节。腔细胞形成乳头状突起伸人管腔内,有时很明显,类似于顶泌汗腺癌。相关出处:《内科学第五版》、《外科学第五版》、《儿科学第六版》、《内科学第六版》
-
稀痘膏
方出《万氏女科》卷一,名见《仙拈集》卷三:方名:稀痘膏组成:大麻子(去壳,取肉,拣肥者)36粒,朱砂1钱(为极细末,须逗红劈砂为妙),麝香5厘。再次年端午遇时又搽1次,痘永不出。如未过周岁儿,于7月7日,9月9日亦依前法搽之更妙。制备方法:将朱砂、麝香2味共为细末,然后入大麻,3味共研一处极细成膏子。
-
腋部、肘部、腕部烧伤疤痕挛缩畸形
腋部、肘部、腕部烧伤疤痕挛缩畸形是指烧伤后腋部、肘部、腕部出现的该部位疤痕挛缩畸形,可伴随有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2.康复治疗为辅:理疗、体疗等。2.大面积疤痕切除修复,有并发症时,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疗效评价1.治愈:各部位挛缩解除,创面愈合好,功能活动良好。
-
乳腺纤维瘤
乳腺纤维瘤是乳腺的常见良性肿瘤。2.肿块常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呈球形或卵园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好。3.腋窝淋巴结无肿大。2.针吸细胞学或活组织切片检查可确诊。辅助检查乳腺纤维腺瘤一般诊断容易,最后确诊靠病理,因此,术前后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疗效评价治愈:肿瘤切除,切口愈合。
-
九曲中府
概述:九曲中府为经外奇穴名。出处:《备急千金要方》:“九曲中府:在旁廷(疰市),下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壮,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瘀血。”九曲中府位于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直下3寸处。九曲中府主治胸胁疼痛,腹痛等。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肩痛点
肩痛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胛部,肩胛骨腋窝缘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痛、上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腋灵
腋灵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前部,在左右腋窝前皱襞直上0.5寸,胸大肌之下缘处。垂臂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痴呆等。一般直刺0.3~0.5寸。
-
单侧擒拿法
另一手拇指按住患者同侧锁骨上缘肩关节处(肩髃穴),食、中、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以治疗急性咽喉疾病咽喉肿胀、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口噤难开等病症的治法。单侧擒拿法的操作方法:一手紧按患者鱼际背部(合谷穴),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患者拇指罗纹面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
-
腋下穴
腋下穴经外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腋下穴。定位在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腋下
概述:腋下:1.经外奇穴名;2.人体部位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5寸处。主治狐臭、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指胳肢窝及其下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
(疒其)疡疬
(疒其)疡疬病名。指生于腋窝及腹股沟部的瘰疬。《外科大成》卷二:“生乳旁、两胯软肉等处,名(疒其)疡疬。”该病如延之数年,仍按之能动、且既不破溃,也不长大的,其病较轻,反之,则较重。证治参见瘰疬条。
-
腋气
概述:腋气:1.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腋窝腋毛中点。主治腋臭。一般灸3壮。腋部分泌物奇臭之病证。出《外科大成》卷二。
-
体气
体气病证名。人体局部汗腺分泌一种有特异气味之病证。该证多因遗传或湿热内郁所致。所发多见于腋窝,其他如脐窝、外阴、肛围、腹股沟或乳晕等处亦有所见。证见局部之汗腺分泌物带有特有之汗臭味,或如狐臭,严重者可在较远处即可闻知。治宜常以五香散(《外科正宗》方)擦之,或用枯矾粉干扑,或密陀僧散加枯矾粉外扑。
-
太阳阴
太阳阴为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掖门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千金翼方》作腋门。位于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或艾条灸5~
-
手支法
手支法为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健肩侧,双手环抱患者腋下,医者外展患臂与助手对抗牵引,待收缩的肌肉拉展,肱骨头拉至肩胛盂下时,再屈患肘成直角,医者转向患者背后,但肘部仍继续牵引,一手拇指伸至腋窝,向外支肱骨头,同时牵引肘部之手配合内收肘部,感到肱骨头滑动声,即已复位。
-
手太阳之正
手太阳之正即手太阳经别的原称。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小肠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
手太阳经别
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太阳之正。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小肠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语译: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进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联系小肠。
-
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少阴心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从本经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属于心脏,上行到喉咙,并上出于面,与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会合,为六合中的第四合。
-
淋巴结刺激疗法
概述:淋巴结刺激疗法亦称零号疗法。是以热针、冷针、注射、刮髓、穿线等方法刺激淋巴结,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起到消炎、抗感染作用的一种疗法。它是在祖国医学火针治疗瘰疠的经验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目前应用于各种急性炎症有一定效果。治疗期间,淋巴结必须 换使用,一个淋巴结一周内针刺不宜超过两次。
-
天灵
天灵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胸部,在左右腋窝皱襞前端直上1寸,向内旁开0.5寸处。垂臂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狂躁不安、伤人自伤、口中唱骂不休、痴呆症。一般稍向外斜刺1~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