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yinandyanginequilibrium)为阴阳学说术语。是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正常状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病机学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根本的病机。《内经》多次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机能活动的基本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协调阴阳
概述:协调阴阳:1.经络的主要功能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言经络的作用是“行血气而营阴阳”。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不断消长中·协调阴阳:协调阴阳是指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不断消长中。《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也叫强身气功,保健气功,简称健身功、强身功、保健功,指用于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气功功法。(3)练功调息,可使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良好,降低氧的消耗量,入静时气体代谢更明显降低;(4)气功锻炼可使胃肠蠕动机能改善,胃张力提高,胃排空速度加快,还可消除胃肠积气,保持大便通畅;
-
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正常脉象:平指正常脉象。气血平和、饱满,阴阳平衡:平指生理学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上工平气。”性味平和的剂型为平剂。古通便、辩(辨)。如平脉法,即辨脉法;平虚实,即辨虚实。
-
精气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
加减归芍地黄汤
处方:生地5钱,萸肉3钱,山药3钱(炒),茯苓1钱半,当归3钱,丹皮1钱半,白芍1钱半(炒),麦冬3钱(去心),五味1钱半。各家论述:阴虚阳浮,经气不固,而经血易动,故交接出血。水煎温服,使阴平阳秘,则经气完固,而经血无妄泄之患,何致交接出血而成阴蚀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
加味甘麦大枣汤
处方:炙甘草9g,麦门冬9g,人参3g,小麦30g,大枣5枚,白芍9g。功能主治: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眼睛赤痛,发止不定,发时白晴淡红,疼痛不重,寒热交作,或有头痛,心烦意乱,脉细数无力,舌淡苔白,舌心粉红;各家论述:方中人参、小麦、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以助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寒热无由生;
-
稳态
研究人体稳态是医学特别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医学的“阴平阳秘”是对人体有序稳态的最早认识,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了“内环境恒定”理论,20世纪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内稳态”理论,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科学又提出了“人体功能态”和“亚稳态”学说。
-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一种学说。这就阐明了开放系统通过耗散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机制和规律。80年代以来,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迅速发展,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引入注目,关于正邪斗争与内外涨落、气化与气化结构,阴平阳秘与有序稳定、熵变与熵病等方面的研究尤显活跃。
-
内稳态
内稳态是人体内部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的一种可变而又稳定的状态。他认为“平衡”概念已用来表达系统内较为简单的理化状态,即是封闭系统内诸种力达成平衡;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科学提出人体功能态学说,认为人的稳定功能态是一种“亚稳态,是可变可凋的,可从一种稳态转入另一种稳态,都是健康的稳定功能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