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乙经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
黄帝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校正医书局
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是我国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对医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
金匮要略直解
《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著作。清·程林编注。刊于1673年。本书主要征引《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六朝、唐、宋有关著作,对《金匮要略》加以诠解。这种以经解经的注释方法虽避免了以往某些注家囿于主观臆测,但却反映出程氏学术思想趋于保守而很少发挥出个人创见。
-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诊断学著作。宋·施发撰于宋·淳祐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著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分类法,书中还列有审诸病生死脉法。
-
施发
施发南宋医家。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青年时举子业兼攻医学,年长,弃科举专心于医道。博览《灵枢》、《素问》、《甲乙经》、《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取其用之有验者,撰《察病指南》三卷,论述脉象并载各种脉象图。又撰《续易简方论》六卷(1243年)。
-
法制熟艾
处方:陈久黄艾。作艾炷法:凡下火点灸,须令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点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壮数多少法:(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於方数。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者,皆临时消息之。
-
刘廷桢
刘廷桢清代医家。生平履贯不详,尝对人体骨骼、骨度进行研究,以《素问》、《灵枢》及《甲乙经》之内容均有出入,遂以西医之有关著作进行印证,著《中西骨格辨证》,另有《中西骨格图说》,均有刊本行世。
-
伊尹
伊尹为商宰相,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莘(今属山东)人。传说伊尹为奴隶出身,原是有莘氏女的陪嫁厨师,负责鼎俎,以滋味取悦于汤,汤用为“小臣”,后任国政,辅佐汤伐桀。《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伊尹甚明本草药性,古代传说其为汤液之祖,著有《汤液本草》云。
-
筋溜
筋溜“溜”为“瘤”之误字。“筋瘤”,病名。多由筋挛所致,相当于表浅静脉瘤,静脉曲张等。《灵枢·刺节真邪》:“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甲乙经》卷十一“溜”作“瘤”。
-
肩项痛
肩项痛证名。见《甲乙经》卷八。由邪客经脉,或血失濡养所致。《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治宜祛风止痛或养血和络;选用羌活泻白散或圣愈汤。参见肩痛、项痛条。内脏病而痛引肩项者,病多危重。
-
胳
胳“络”的误字。《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得气也。”《太素》、《甲乙经》、《脉经》并作“络”。
-
黄帝三部针经音义
《黄帝三部针经音义》为书名。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撰。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对国内外的针灸学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
疹筋
疹筋病证名。亦作“狐筋”。证见腹痛,两臂筋脉拘急,脉数。《素问·奇病论》:“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按《甲乙经》“疹筋”作“狐筋”。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