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骨
医学分科·正骨:正骨为专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的一门医学分科。“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镞科”,所以《世医得效方》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镞科”一栏。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见《伤科汇纂》。
-
疮肿科
疮肿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外科。早在唐代,太医署就将医科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科。疮肿科主要负责跌打损伤、疔疮肿疡等方面疾病的医疗任务,因此,大致相当于现在外科(包括正骨、皮肤科)的医疗任务。此时正骨和外科的部分功能转移至正骨和金镞科。
-
正骨范
《正骨范》为书名。一名《中国接骨图说》。日本·二宫彦可撰。刊于1808年。作者鉴于近代西医正骨惟重器械而不讲手法,遂据吉原杏荫之正骨手法,结合自家经验,编纂而成。上卷收正骨总论、脉症治法、用药法、夹缚固定法等;下卷载正骨手法,并详论母法15则,子法36则,收医方66首。方论有序,文图并茂。建国后有排印本。
-
伤寒科
伤寒科为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早在北宋时,伤寒课程就列入医学生学习科目。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包玛沙
包玛沙(1889~1969)为蒙医骨科医生。世医出身。其祖母娜仁·阿柏系著名蒙医正骨医家。父包达日玛亦精于蒙医。曾将蒙医正骨手法归纳为:牵拉、转压、拿压、捏拿、钩拉、掐压、按压、提推、拿推、折顶等十种。其法一直为蒙医临床所应用。
-
妇人科
自北宋以来,妇科包括在产科之中。清代沿袭明代设科经验,仍将产科包括在妇人科之中。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杜自明
愈跌打损伤患者甚众。其疗骨伤有独特经验,有手法八种“卡抵(扌崩)碰忍摁闪凝”,另有弹筋拨络,分筋理筋等多种独特手法,尚用点穴按摩、滚摆升降等种种手法,最善于治疗软组织损伤证及骨关节病,除提倡“筋骨并治”外,尚以功能锻炼以促使愈合。其经验由门人整理成《杜自明正骨经验概说》、《扭挫伤治疗常规》等问世。
-
祝由科
祝由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元代及明代早期用祷告等心理疗法治病的医学专科。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九科
九科是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口齿科
口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口腔牙齿疾病的医学专科。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杉篱
杉篱医疗器械名。用于四肢骨折正骨复位后作固定之器具。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九。其制作选用杉木,按伤处之长短宽窄、曲直凹突之形状,做成若干长条形之小板,每一小板之两端各钻一小孔,用绳穿贯联结而成。中西医结合正骨医师改进为富有坚韧挺直特点之木质作成适应各骨折部位需要的各种小夹板,使固定更加可靠。
-
杂医科
概述:杂医科为元代治疗杂病的医学专科。该科学生除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外,还要加习《圣济总录》八十三卷及《伤寒论》等。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
十一科
明代太医院在大部分时期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将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嘉庆以后至清末,医学分科又有九科、八科、七科、五科之变化。
-
按摩博士
按摩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授考核,官阶在从九品下。按摩博士,隋代设二人,品位不详。唐代设一人,官阶为从九品下。按摩博士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学,下设按摩师、按摩工等作为助手。参见按摩科条。
-
白马分鬃
白马分鬃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躬腰,两手交叉于膝前,挺腰,两臂随之上举至头前方,然后掌心向外,两上肢左右分开作回旋运动。适用于治疗肩部疾患。
-
白鹤展翅
白鹤展翅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弓箭步,两肩放松,两手交叉,一手搁于对侧肩上,另一手搁于对侧腋下,然后两手张开呈侧平举状,两手一上一下,交替进行。适用于肩部疾患。
-
外科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为书名。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肿疡等;卷2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乌白癞、疥、癣、瘿瘤等;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外科证治准绳
《外科证治准绳》即《疡医证治准绳》。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肿疡等;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乌白癞、疥、癣、瘿瘤等;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包达日玛
包达日玛(1835~其母娜仁·阿柏为著名蒙医正骨医家。继承其母技术而有所发挥。创用“羊瑟博素法”治疗陈旧性骨折,即以刚杀死之羊胃热敷包裹患处,兼用酒泡牛皮固定患肢关节,配以牛奶、动物肉汤治疗,以加速愈合,每奏奇效。
-
夹板
夹裹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局部外固定。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目前,选用塑性好、韧性强、弹性大及质量轻柔的木材或塑料,并粘有绒毡,按肢体不同部位塑型的各式夹板,由工厂成批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
过胸通臂
过胸通臂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手按于对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证。
-
阴阳反掌
阴阳反掌为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又称滚筋。两臂前平举,取阳掌(掌心向上)或阴掌(掌心向下)势,迅速翻掌,反复行之。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
阴阳磨势
阴阳磨势为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分开比肩略宽,两手撑腰,拇指点压脊旁痛点,稳缓地左右转动上体。适用于腰部疾患。
-
小梯
小梯为医疗器械名。如梯状的正骨器械,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系用于整复肩关节脱臼之器械。整复时,先用小梯两具相对而立,以木棒一根从相对两梯间架起,其架起位置约与患者肩关节同高,并于木棒中间处用棉垫包裹垫好,置于患者病侧肩关节之腋下,医者紧握患臂拔伸捺下即复其位。
-
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法医学著作。简称《洗冤录》又称《宋提刑洗冤集录》。宋·宋慈撰。刊于1247年。明代以后只有四卷本流传,并有不少的注释本和增补本。作者在继承前代我国法医学著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总结了我国宋以前法医学检验、鉴别中毒、急救措施等方面的经验。也反映了有关解剖、生理、病理、正骨及外科手术方面的成就。
-
膝顶法
膝顶法正骨法之一。该法为肩关节脱臼的常用整复手法之一。《伤科汇纂》卷六:“令患人安坐于凳上,医者侧立其旁,一足亦踏于凳上,以膝顶于胁肋之上,两手将患肩之臂膊擒住,往外拉之,以膝往里顶之,骤然用力,一拉一顶,则入臼矣。”
-
疡医证治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外科著作。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外科》,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二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五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包白癞、疥、癣、瘿瘤等;卷六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压垫
压垫为正骨辅助器械。为夹缚固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防止骨折复位后再移位和矫正成角、侧方移位的骨折。取材要求质地柔韧,有一定形状和支持力,以能吸水的毛边纸或棉花为宜。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的压垫。常用的有平垫、塔形垫、梯形垫、分骨垫、葫芦垫、横垫等。
-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以腋部夹紧患肢的腕部向后牵拉,一手托住患肘鹰嘴部,另一手挟置患肩并缓稳柔和地向前推。适用于肘部疾患。
-
升降法
升降法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对肢体关节进行上下屈伸活动的一类手法。有滑利关节,舒展筋脉,解除粘连,帮助复位等作用。
-
上举通臂
上举通臂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该法一手按于病人肩后部,另一手握住肘上部,提臂上举。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攀索叠砖
攀索叠砖正骨方法之一。方法为:用绳横结挂于高处,下左右各叠砖三块,使患者立于砖上,双手攀绳,医者按扶患部,助手抽患者足下一砖,令患者直身挺胸,少顷再各抽一砖,如法三次,最后其足着地,之后,外加竹帘围裹固定,仰卧,腰以下以枕垫之,勿左右移动,该法可使气舒瘀散,椎骨陷者能起,曲者复直。
-
夹裹
夹裹为正骨器械。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条下注有《肘后方》云:“小品方…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近数十年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在总结提高夹裹,发展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方面成绩卓著,使夹裹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复苏汤
处方:三七6克龙骨9克珍珠粉0.6克厚朴6克朱砂3克琥珀6克血竭9克枳壳6克麝香0.6克菖蒲6克功能主治:治重伤之后,人事不省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林如高正骨经验》
-
大运转
大运转为练功方法名,适用于治疗腰背酸痛等疾患。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微倾其腰,两臂伸直,随上体作运转运动,以活动腰部。
-
大圆手
大圆手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上身不动,两手自胸前向内上外下方翻转,左起右落,相继而行。适用于治疗肩肘腕部疾患。
-
大鹏展翅
大鹏展翅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臂向左右分开,翘掌用力推向两翼,然后钩掌收回,贴于腰际。
-
万字车轮功
万字车 功为练功方法名。取骑马势,左手钩掌,左臂后伸,右臂掌心向上伸向左前方,上身微向左转,继之右臂自左前方旋向右前方,掌心朝外,随即钩掌,右臂后伸,左臂随之掌心朝上伸向右前方,上身微向右转,顺势躬腰,左手下压并拉回,左侧钩掌后伸,右手自身后升至左前方,掌心朝上,回复初势,如此数便。
-
子午拳势
子午拳势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手握拳置于腰际,一拳翻转用力向前击前,瞬时开掌抢拿后,收回原处,两手交替进行。
-
反转子午拳
反转子午拳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上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肘外展,使肘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行之。
-
反盖六合掌
反盖六合掌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上体左转,左臂微屈,手心朝上,在转身的同时拦成侧平举状,再迅速收回腰间,右手自右向左上方迅速压下,左手顺势翘掌推出,左右同姿,交替进行。
-
风拳势
风拳势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并立,迅速蹲下,不要起踵,同时握拳屈肘,并肘并拳夹于胸股之间,以两膝反弹之力起立,同时两拳翻转,拳心朝下,向两侧弹出,再迅速蹲下如初,反复行之。
-
一指鞭法
一指鞭法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手握拳,食指伸直,屈肘交臂于胸前,用力伸向两侧,再迅速收回。
-
振挺
振挺正骨器械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十七。为一直径半寸,长尺半之光滑木棒,使用时可将其在伤处上下、左右轻轻敲击。该器械具有疏通气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可用于外伤后气血凝聚、疼痛肿硬而无骨碎筋断者。
-
通木
通木正骨器械之一。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具体用法为:用宽三寸,厚二寸,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之木板,板之外面平整,向脊背面刻成凹形,务与脊骨皮肉吻合,并按其长度划分为五分:第一分自左、右两侧面各斜钻二孔;第一条带由肩上腋下交叉紧缚于患者胸前,余可平行紧缚于腹部。此器具类似今日之腰背支架。
-
太极磨子手
太极磨子手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即将肩关节作左右旋转滚动的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理筋
理筋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用手指顺着筋脉缓缓地进行按压推移,反复多次。有舒理筋脉、畅通气血等作用。
-
神效接骨奇方
《跌损妙方》:方名:神效接骨奇方组成:当归3钱,白芷3钱,草乌3钱(上为末,先以酒调服2钱,1觉麻,揣正骨断处,再以糯米粥、牡蛎粉调涂患处),乳香5钱,没药5钱,当归5钱,白芍5钱,川椒5钱,自然铜2钱。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将黄蜡2两溶化,入前末搅匀,为丸。
-
祝尧民
祝尧民明代医生。字巢夫,号薛衣道人。河南洛阳人。诸生,有文名。明亡,弃儒业医。曾得疡科秘方,擅疗恶疮及正骨。后入山修道。
-
镇定
镇定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在使用分筋或理筋等手法结束名,保持手法的短暂静止状态,以巩固和加强其展筋定痛等作用的手法。操作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手指和手掌静压在患处片刻。一是用手握住患部肢体的远端,将患部固定在有利于恢复的姿势,停留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