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壁肌
概述:咽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图2-19)和外膜组成。咽缩肌:咽缩肌包括上、中、下三部,呈叠瓦状排列,即咽下缩肌覆盖于咽中缩肌下部,咽中缩肌覆盖于咽上缩肌下部。咽提肌:咽提肌位于咽缩肌深部,肌纤维纵行,起自茎突(茎突咽肌)、咽鼓管软骨(咽鼓管咽肌)及腭骨(腭咽肌),止于咽壁及甲状软骨上缘。
-
单咽
扁形动物涡虫纲的咽有2种类型:一种是仅食道壁之环肌和辐射状肌较发达;另一种是摄食时该肌性部分能翻出口外摄取食物,而缩回体内时口与该肌性部分(狭义的咽)之间的薄壁部分成为包裹咽之鞘(咽鞘)。前者称为单咽(例:单肠目);
-
食喉
食喉解剖名词,即咽。《喉风论》:“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名食喉。”详参咽条。
-
咽提肌
咽提肌的位置:咽壁肌为骨骼肌,包括咽缩肌和咽提肌。咽提肌位于咽缩肌深部,肌纤维纵行,起自茎突(茎突咽肌)、咽鼓管软骨(咽鼓管咽肌)及腭骨(腭咽肌),止于咽壁及甲状软骨上缘。咽提肌的作用:咽提肌收缩时,上提咽和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食团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食管。
-
咽嗌
咽嗌,为解剖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咽嗌痛不能纳气与食,为地气闭塞。”又清·袁仁贤《喉科金钥全书》卷上:“嗌者,口内总机关,统咽喉言也。”亦指咽喉而言。《喉科约精》认为“咽之低处名嗌。”
-
大附方
处方:大附子1枚(炮令裂,削去皮。乌头亦得)。制法:上切如豆。功能主治:咽喉肿痛极盛,语声不出者,及喉痹毒气,咽门闭不能咽。用法用量:每含1块,咽汁。1方蜜涂炙圻,含之咽汁,甜尽更涂蜜炙,准前含咽之。注意:忌猪肉、冷水。摘录:《普济方》卷六十四
-
喉核
喉核(nodeofthroat;palatinetonsil)为中医解剖部位名,即西医学的腭扁桃体。位于喉腔内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为扁卵圆形组织,与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喉关。
-
胃系
胃系指食管。见《类经》。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现指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共同通路。见《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
-
鳃
位于咽部的两侧,由该处的内胚层外突及外胚层内陷,内外会合、断裂而来,其断处即为鳃裂,相连处为鳃弧,其上着生丝状的结构为鳃丝,富于血管,水流由咽经鳃而流出,即可进行气体交换。鳃的数目,低等的鱼类为数较多可达17,一般的鱼类则仅有5,在胚胎时可有7,从后向前退化,前端2对特化成为捕食摄食的器官,称为颚器。
-
梨状隐窝
在喉口的两侧各有一深窝称梨状隐窝(piriformrecess),常为异物滞留之处。咽腔喉部(喉咽部)咽腔喉部又称喉咽(lauyngopharynx)。位于喉的后方。是咽的最下部,稍狭窄,上起自会厌上缘平面,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喉咽部的前壁上份有喉口通入喉腔。
-
胎食
胎食气功术语。谓漱咽舌下津液。《汉武内传》:“(王真)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肉色光美,力并数人。”《摄生纂录》:“漱其舌下泉咽之,数十息之间一相继,名之曰胎食。”
-
梅药
《杏苑》卷六:方名:梅药组成:黄药、大黄、风化消各等分。主治:喉痛不妨咽物,咽物则微痛。用法用量:时时噙咽即愈。制备方法:用陈霜白梅(去核)杵烂如膏,入药为丸,如芡实大。
-
咽津
咽津气功术语。又作咽液。咽口中津液。《悟真篇》:“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渊鉴内涵·道部养生》:“吞景咽液,饮食自然,身必寿。”咽津有润脏养身之效,又常作为气功内丹术的辅助手段应用。
-
葱汁油
处方:老葱白5根(去皮须,捣汁)。功能主治:虫积暴痛,牙关紧闭欲绝者。用法用量:以匙送入咽,再灌香油1-2两。得下咽即苏,少顷虫皆化黄水下,永不再发。摘录:《仙拈集》卷二
-
腭
腭(palate)为人体部位名。指口腔的上膛,包括硬腭与软腭。硬腭在前,是以骨质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由腭垂向两侧各有两条粘膜皱襞,前方的一条向下连于舌根部,称为腭舌弓;后方的一条向下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两弓之间的窝有腭扁桃体,是淋巴组织,具有防御功能。
-
马痹
马痹为病证名,指咽喉肿痛,水浆难下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马痹与喉痹相似,亦是风热毒气,客于咽颔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其状从颔肿连颊下,应喉内肿痛塞,水浆不下,甚者脓溃,毒若攻心,则心烦懊闷致死。”见于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如热毒人于营血者,宜清营汤加减。
-
滋肾饮
《易氏医案》:方名:滋肾饮组成:厚黄柏3钱,青盐1钱,升麻1钱。主治:齿痛。凡有恼怒,病亦如之。十年前尚轻,十年后殊甚,每发必三五日,呻吟苦状难述,竟绝欲,服补肾丸,清胃饮俱不效。以滋肾饮饵之,药入口,且嗽且咽,下二盏,随觉丹田热气升上,自咽而出,复进二盏,其痛顿止,齿即可叩,遂愈,永不再作。
-
引胃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人参1钱,黄连3钱,吴茱萸3分,菖蒲3分。主治:胃中湿热极盛,腹痛作痢,上吐不食,下痢不止,甚至勺水难饮,胃中闷乱者。用法用量:滚水调入于茯苓末中,大约茯苓须用5钱,1匙1匙调如稀糊者咽之,初时咽下必吐,吐后仍咽,药一受则不吐矣。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
-
栗荴
《*辞典》:栗荴:出处:《纲目》拼音名:L Fū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内果皮。性味:《纲目》:甘,平,涩,无毒。功能主治:治瘰疬,骨鲠。附方: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栗荴),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②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栗荴)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
-
咽门
咽门即咽。咽为进入食管和气管的门户,故称。《灵枢·肠胃》:“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
-
急蛾
急蛾病名。指喉核迅速肿痛,连及耳窍,表面黄白色脓点,疼痛难咽,伴发热恶寒、口臭便秘,苔黄脉数,多由肺胃热壅,火毒上冲咽喉所致。治宜疏风解毒、泻火消肿,方选清咽利膈汤。似今之急性扁桃体炎。
-
风哮
风哮(windwheezing)是指感受风邪,以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止时有如常人,咳嗽痰少或无痰,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或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恶风,汗出;或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舌淡或舌红少津,苔薄白或无苔,脉浮或弦细等为常见症的哮病证候。
-
咽白喉
咽白喉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咽部者,初起常在一侧扁桃体,继而迅速扩展到咽峡部和悬壅垂。常兼见发热,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和轻度咽痛等症。治法详白喉条。
-
王说山人服气法
王说山人服气法为气功功法。结合意引、存想以进行锻炼的一种“食气”方法。见于《云笈七签》卷59中。其功法:1.不拘时节,但觉饥时,即行咽气纳新,不用闭气,不求饱满;2.新气上来,则旧气(浊气)下泄,当任其自出,不得抑秘;4.若于咽气后,觉腹中小有不适,可行气作“小导引”或卧于床,东转西翻,并以意驱逐之使下;
-
收火汤
《辨证录》卷三:组成:熟地3两,山茱萸1两,茯苓5钱,肉桂3钱。功效:大补肾水,引火归脏。主治:少阴肾火上炎咽喉之阴蛾。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自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将涎投入清水中,即时散化为水,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用法用量:水煎,冷服。
-
伤津
伤津为病机。即津液受伤。指由于高热、汗出过多,或感受燥邪而导致的肺、胃津液损伤的病理变化。一般为热性病过程中,由于高热,出汗过多,或感受燥邪,肺胃津液耗伤所致。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干咽燥、喉干痛。胃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咽干口燥等。
-
猛疽
猛疽病名。系指咽喉焮红,浸肿疼痛甚则化脓塞咽的疾病。《外证医案汇编》卷一描述该病“其来势太猛,倘猛不可遏”,故曰猛疽。其原因多由肺肝二经蕴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等加减。该病类似今之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等。参见喉痈条。
-
鼻阈
概述:鼻阈(nasallimen)位于鼻腔(nasalcavity),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鼻阈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向前借鼻孔(nostril)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鼻咽部。
-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 ,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此为三合也。”足阳明、足太阳经别
-
嗌络
嗌络指咽部的脉络。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或作咽(《针灸甲乙经》)。
-
利咽
是指通利咽喉的治法。通过祛邪扶正,以通利咽喉,治疗咽喉病证。利咽药大多具有辛凉通利或甘寒滋润、或清热化痰的属性,适用于急、慢性咽喉肿痛,或咽中如物阻隔,或受痰涎黏稠难咯的不适症状。代表方如利咽解毒汤、利咽散等。
-
喉腔
喉腔是上通咽腔喉部,下通气管。上一对为室襞,两侧室襞间隙称前庭裂;喉腔内粘膜上皮除声带为复层扁平上皮外,其他部分多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向口腔方向摆动,有助喉腔内尘埃清除;固有膜内有许多腺体和淋巴组织;腺体分泌粘液具有润滑声带作用。
-
络石射干汤
处方:络石3分,射干1两半,芍药1两1分,升麻1两1分,露蜂房(炙)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入马牙消1钱匕,搅匀,食后临卧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
咽缩肌
咽缩肌的位置:咽壁肌为骨骼肌,包括咽缩肌和咽提肌。咽缩肌包括上、中、下三部,呈叠瓦状排列,即咽下缩肌覆盖于咽中缩肌下部,咽中缩肌覆盖于咽上缩肌下部。咽缩肌的作用:当吞咽时,各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即将食团推向食管。
-
牢牙石燕子散
处方:石燕子10对(火烧醋淬7遍后,再烧1次,去醋气,细研),青盐(研)1钱,麝香(研)1钱。制法:上药各为细末。功能主治:牙齿龈肉不固,及肾弱齿疏,或血出侵蚀。用法用量:每用药半钱,以指蘸药刷擦牙龈上,合口少时后,用温酒漱咽,如不欲咽,吐出不用无妨,早晨只用1遍。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
化瘀理膈丹
处方:三七2钱(捣细),鸭胆子40粒(去皮)。功能主治:力小任重,努力太过,以致血瘀膈上,常觉短气;若吐血未愈者,多服补药或凉药,或多用诸药炭强止其血,亦可有此病。若嚼破,即味苦不能下咽,强下咽亦多呕出。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关口
关口为解剖名称。即指咽峡部。因咽峡部位于呼吸气流及饮食物之必经之路上,又形似关隘故名。如《喉科指掌》卷三描述双乳蛾之部位时,曾有:“双乳蛾,……生于关口上部两边”的记载。
-
头骨
头骨为骨名。又名项颅,即颅。指头部骨骼,由脑颅骨与面颅骨构成。〔2〕在高等脊椎动物中,来源于咽颅的骨骼参与了除喉头软骨之外的全部脑颅的形成,所以头骨和脑颅可以作相同解释,研究头骨的称头骨学(craniology)。
-
凑肺
凑肺病证名。因恣饮伤肺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诸嗽门》:“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张氏医通》卷四:“如饮冷热酒,伤肺致嗽,谓之凑肺。或兼煎煿伤胃。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急胁痛,不得安卧,改定紫菀茸汤。”
-
膈中
膈中病名。属噎膈病。《内经》分噎膈为上膈、膈中和下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灵枢·本脏》:“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参见噎膈条。
-
扁桃体检查
概述:扁桃体检查用于检查被检者扁桃体是否肥大及程度、有无急性或慢性扁桃体炎。器材:消毒备用的压舌板,额镜,照明灯。方法:被检者取坐位,头略后仰,口张大并发“啊”音,检查者用压舌板轻压被检者舌前2/3处,使舌背低下、软腭上抬,在照明的配合下,检查扁桃体大小、有无充血、陷窝口分泌物、假膜、溃疡等病变。
-
围咽带
围绕海鞘类咽头的超端的2条成环状的隆起,称为围咽嵴(peripharyngealridge),2条围咽嵴之间有纤毛细胞组成的沟,称为围咽沟(periphar-yngealgroove),两者合起来称为围咽带。鳃囊起于围咽带,而上述纤毛沟是与鳃囊背面正中线的鳃上沟和通向腹面正中线的鳃下沟通连。
-
烂沙喉
烂沙喉病名。指喉关内肿烂。多发于伤寒之后。表邪未尽、邪结咽喉所致、治宜清咽散邪、方选清咽利膈汤加减。
-
狗咽
狗咽病名。系指因咽喉疾患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声如狗喘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本病之病因多由风热所致。治宜宣肺清热利咽,可用清咽利膈汤加减。
-
刺烙
刺烙医疗技术名。外治法之一种。用于咽后壁脓肿切开,或熨烙乳蛾体肿大之病证。其法:系用三棱针或其它特制针刀,于灯火上烧灼,使其尖端约有1.5厘米烧红,蘸香油,乘热刺入脓肿,切开引流。或乘热熨其肿大部位,以助其脓肿自溃。
-
白米饮
处方:白米4合(研),春头糠末1两。功能主治:老人咽食,入口即塞涩不下,气壅。用法用量:煮饮熟,下糠米调之,空心服食尤益。摘录:《养老奉亲》
-
百药煎散
处方:百药煎5钱,硼砂1钱5分,甘草2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咽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调,食后细细咽之。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
粉红散
处方:干胭脂1钱,枯矾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白口疮,咽喉恶烂声哑。用法用量:每用1钱,生蜜调如稀糊,扫口疮咽喉内。咽了药,来日大便,退了疮皮为验。摘录:《济生》卷五
-
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产生气溶胶的操作(aerosol-generatingprocedures)是指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例如气管插管及相关操作、心肺复苏、支气管镜检、吸痰、咽拭子采样、尸检以及采用高速设备(如钻、锯、离心等)的操作等。
-
控涎散
处方:辰砂2分,雄黄3分,儿茶5分,川柏5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痘疮,咽中生疮作痛,饮食哽塞而呕哕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之。内服加味鼠粘子汤。摘录:《片玉痘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