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学》
《针灸学》针灸著作。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治疗、参考六篇。系统整理了古代针灸学的主要成就。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②上海中医学院编。分经络篇、穴位篇、刺灸法篇、治疗篇。此书除较系统地整理了古代针灸学文献外,并记载了1974年以前中西结合的部分资料。取材广泛,是针灸临床教学等常用的参考书。
-
疝气灸
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或温灸10~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疝气灸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灸法:艾炷灸5~
-
针灸学
概述:针灸学:1.中医学的学科之一;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及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以及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
-
颈夹脊
概述:颈夹脊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位于颈部正中线两侧,第1~主治头面部疾病,颈项部疾病。别名:夹脊(颈)(《经外奇穴》)。取穴方法: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在第1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主治病证:头面部疾病,颈项部疾病。刺灸法:直刺0.3~
-
胰俞
概述:胰俞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胃管下俞(胃脘下俞)。又称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呕吐,咽喉干燥,腹痛呕逆,肋间神经痛等。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胰俞穴的配伍:胃脘下俞配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治糖尿病。
-
脐旁穴
脐旁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脐旁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疝气穴
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疝气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三角灸
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三角灸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内眦外
内眦外为经穴别名。为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
-
手之下廉
手之下廉即下廉。见《针灸学》(南京)。下廉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如头痛、眩晕、目痛、唇干涎出、饮食不化、腹满痛、泄泻、便血、溺血、乳痈、狂、肘臂痛。配合谷、上巨虚、会阳治肠炎;配长强治便血;一般直刺0.5~
-
手之上廉
手之上廉即上廉。见《针灸学》(南京)。上廉为经穴名(ShàngliánLI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如肠炎、腹痛、腹泻、小便黄赤、头痛、眩晕、半身不遂、上肢神经痛及麻痹等。配天枢、足三里治肠鸣、腹痛;配下廉治小便难;一般直刺0.5~
-
长䪼
^^疑为长频之误,口禾髎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心之俞
心之俞即心俞。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丘虚
丘虚即丘墟。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针灸学》(南京)作坵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原穴。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等。现代研究:①针刺丘墟等穴,可显著提高头面与腰部的皮肤痛阈。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夹白
夹白即侠白。见《针灸学》(南京)。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为手太阴之别。正坐或仰卧垂臂取穴。有宣肺通络作用。如咳逆上气、哮喘、支气管炎、心痛短气、神经性心悸、干呕烦满、上臂前外廉痛及紫白癜风、鼻出血等。本穴配内关,通里治心绞痛、胸痛;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治正中神经痛。一般直刺0.5~
-
夹溪
夹溪即侠溪。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溪:沟溪。伸足取穴。如头痛目眩、颌痛、外眦红肿、迎风流泪、耳鸣耳聋、颊肿、腋下肿、胸胁痛、瘰疬、乳痈、气喘、咳逆、疟疾、偏风、狂疾、足背红肿、五趾拘急、趾隙湿烂、足心发热、四肢浮肿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偏头痛、高血压、咯血、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下肢麻痹等。
-
曲䐐内
^^内为经穴别名。四总穴之一。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现代研究:①针刺委中对膀胱压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
伍焦之间
伍焦之间指心俞。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血府
血府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学》(上海)。参见积聚痞块穴:积聚痞块穴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一般直刺0.5~
-
肋髎
肋髎即胁髎。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关吉多
关吉多为现代针灸学家。辽宁辽阳市人。受业于天津名医陈泽东,后专攻针灸,善用指针治病,并创制“无烟灸条”。曾参与《针灸学》等的编撰。
-
米啮
米啮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学》(南京)。悬颅为经穴名(XuánlúCB5)。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等。
-
孙国杰
孙国杰为现代针灸学家。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针灸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针灸》、《针灸学(英文版)》、《针灸学》(国家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校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学习指导》等。
-
阴白
阴白即隐白。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李鼎
李鼎为现代针灸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进上海市公费医疗中医门诊所,后转上海中医学院,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著作有《中国针灸学概要》、审订《中国针灸学》及《新编中国针灸学》等。主编《经络学》和国际针灸水平考试《针灸学》等。以《针灸学释难》一书更具卓见。
-
含口
含口为经穴别名。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本穴配列缺、外关治感冒头痛;配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斜;一般直刺0.5~②针刺合谷对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消化及内分泌系统有调整作用,并可增加机体的防卫免疫能力。
-
肝募
肝募为经穴别名。为肝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会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等。
-
龟尾长疆
龟尾长疆为长强之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
-
尾骨下空
尾骨下空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学》(南京)。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②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
陆昌
陆昌即陆瘦燕。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出身于针灸世家,幼随父侧,耳闻目濡,立志学医。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临床辨证施治,脉候三部,重在调理脾肾,手法娴熟,匠心独具,名噪当时。曾主持编写《针灸学》教材、《针灸学习丛书》,为继承和发扬针灸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
苓上
苓上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苓上天满
苓上天满即苓上、天满。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枢合中
枢合中为经穴别名。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肾募
肾募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学》(南京)。京门为经穴名(JīngménGB25)。出《脉经》。穴为肾募,肾主一身之原气,此为原气募集之处,故名。侧卧取穴。有和胃温肾、化气利水的作用。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等。
-
周谷
周谷见《针灸学》(南京)。“周”,疑“间”之误,即间谷,二间之别名。间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
-
治喘穴
治喘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学》(上海)。即喘息穴。出《北京中医》,别名定喘、治喘。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旁开0.5~1.0寸间,压痛明显处。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荨麻疹等。一般直刺0.5~
-
承扶皮部
承扶皮部指承扶。见《针灸学》(南京)。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一般直刺1~
-
重浆
重浆为穴名。见《针灸学》(南京)。“重”疑“垂”之误,即垂浆,承浆之别名。垂浆为经穴别名。出《圣济总录》。为足阳明、任脉的交会穴。正坐仰靠取穴。如中风口、口噤、流涎、舌强、面肿、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齿龈肿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遗尿等。本穴配禾髎、牵正、风池治面瘫;配廉泉治流涎。一般直刺0.3~
-
前章门
前章门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学》(南京)。冲门为经穴名(ChōngménSP12)。为是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有调下焦、理气机的作用。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疝气、癃闭、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子宫内膜炎、子痫等。一般直刺0.5~
-
脐中四边
脐中四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针灸学》(南京)列作奇穴。位于脐中及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共5穴。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消化不良、水肿等。一般脐周四穴直刺0.5~0.8寸,可灸,脐中用隔盐灸或温灸。
-
腕劳
腕劳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龈缝筋中
龈缝筋中为经穴别名。见《针灸学》。层次解剖:上唇系带与牙龈之移行处→口 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及癫狂、项强等。本穴配迎香、上星、合谷、风池治一切鼻病;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
谿谷
谿谷为经穴别名。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和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仰卧取穴。有调血室,温下焦之作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阳痿、奔豚等。现代多用以治疗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子宫下垂、腹股沟斜疝等。一般直刺0.5~或温灸10~
-
髋关
髋关为经穴别名。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太祖
概述:太祖为经外奇穴别名。《中国针灸学》:“椎顶又名太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作崇骨别名。椎顶即崇骨。出《针灸集成》。位置: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缘。功能主治: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支气管炎,癫痫等。刺灸法:直刺0.5~7壮,或艾条灸5~
-
膝内
出《针灸大成》(《针灸大成》作百虫窠),《中国针灸全书》、《针灸学》作百虫窝,《中医药名词(2004)》名膝内,《针灸集成》名血郄。主治风湿痒疹,下部生疮,风疹,荨麻疹,虫积,蛔虫病等。膝内穴的配伍:配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大陵、合谷、后溪、委中、足三里、阳辅、昆仑、行间、三阴交,治疥癣疮。
-
丹增彭措
丹增彭措为清代藏医药学家。全名帝玛尔·丹增彭措。出身于世医家庭,父亲多吉扎喜亦是著名藏医学家,从小受家庭影响,幼时就学于八郅经院。一生著书立说,著有《晶珠本草》、《药方集要》、《丸药配方》、《针灸学》、《医药异名释要》等40余部。其药物分类法,对今之药物分类及药物学研究仍有参考价值。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内至阴
概述:内至阴为经外奇穴名,出自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位置:位于足小趾内侧,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与至阴穴内外相对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惊风、晕厥、脏躁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l~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