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胻
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胻骨为骨骼名。 ^^骨,指小腿胫骨。《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俗名臁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
掣
《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行”即“胻”。胻,指小腿肚。“胻善掣”谓小腿部筋肉抽掣。
-
足胻肿
足胻(héng衡)肿病证名。胻,一作(骨行),与胫同。指小腿连及足背浮肿。为水肿病常见证候,多与脾病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脾脉……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
-
少阳厥
少阳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暴聋,颊肿,胁胻亍拘痛,名少阳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证见暴聋、颊肿、胁胻拘痛。
-
青筋牵
青筋牵古病名。以病发于春季,责之于肝,肝主筋,其色青,其病则呈拘急牵引之状,故名。见《伤寒总病论》卷五。证见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能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合目回侧。治宜清解疫毒,用柴胡地黄汤、石膏竹叶汤等方。
-
脾气盛
出《灵枢·淫邪发梦》。指脾或脾经邪气盛实之证。《诸病源候论》:“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方用胃苓汤加杭芍、木瓜、牛膝。参见脾气实、脾病等条。
-
厥阴厥
厥阴厥证名。六阴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胻热,阴缩,名厥阴逆。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宜于厥阴病手足逆冷治法基础上,加入温通二便之品,当归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枳实等药。参见厥证、六经厥条。
-
水沫疮
水沫疮为病证名。指腿间疱疹,因冷水沫后而加重者。《扁鹊心书》:“小儿腿胻间有疮,若以冷水洗之,寒气浸淫,遂成大片,甚至不能步履”,为水沫疮。可用葱、椒、葱煎水洗后,再以百花散掺之。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
-
腨
腨(shuàn,音涮)又称“腓”,小腿肚。《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灵枢·寒热篇》:“腓者,腨也。”
-
阳明经脚气
概述:阳明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状: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髌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皆痛。辨证论治: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治宜微利之,用大黄左经汤等方。
-
销烁
《素问·气交变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素问·刺要论》:“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烁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楚辞·九辨》:“形销铄而瘀伤。”王逸注:“身体燋枯,被病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