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明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时注意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造成内出血。《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
精明之府
“精明”指目,也指人体的精气活动。精明之府指头部。因脏腑经络之精气会聚于此,故名。头面部为眼睛五官所在之处,是人体精气活动表现最明显之所在,观察眼睛及头面部的状态,可以测知精气神的盛衰。见《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
目妄见
目妄见(heteroptics)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类似今之玻璃体混浊或角膜翳。2.《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3.目妄见为狂证证候之一。
-
李嘉应
李嘉应清代医生。字元长,安徽望江人。尝入太医院任医士,后又擢升为太医院吏目,其治病医术精明,效应明显。
-
伏连
可用朱砂丸治疗。《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大都男女传尸之候,心胸满闷,背髆烦疼,两目精明,四肢无力,虽知欲卧,睡常不着,脊膂急痛,膝胫酸疼,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无病,从日午以后,即四体微热,而好颜色。一名转注。因其病变早晚不同,又有痃疟、遁注、骨蒸、伏连、殗殜之称。
-
巫烽
巫烽(1874-1938年)近代医家。字伯荣,四川新繁县人。因病而潜心于医学,深研《内经》、《伤寒论》。医术精明,治病辄效,一时声名远播。于西医医理亦有所研究,后著《中西医略》、《伤寒论广训》。其门人洪家栋继其业。
-
枸杞子粥
处方:枸杞子15~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上3味放入砂锅内,加水500克,用文火烧至沸腾,待米开花,汤稠时,停火焖5分钟即成。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糖尿病以及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用法用量:每日早晚温服,可长期服用。摘录:《本草纲目》
-
水师晶明
《得效》卷十九:组成:大柏皮、泽兰、莽草、荆芥、赤芍药、山大黄、土白芷、土当归、独活各等分。用水1斗,入葱白、大椒、橘叶同煎,熏洗。如已烂,入猪蹄下膝爪骨同煎,可免干痛,净洗为度。附注:本方方名,《东医宝鉴 杂病篇》引作 水师精明、 解毒汤。方中莽草,《东医宝鉴》作 甘草。
-
张伯祖
张伯祖东汉医家。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笃好医方,精明脉证。其疗病每有奇效。仲景闻其名而拜为师,尽得其传,为医中之圣。
-
视惑
定义:视惑(disturbedvision)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
-
邵澍
-1827年)清代医家。字作霖、子雨,浙江平湖人。医术精明,活人无数,求医者甚众。晚年将其所用方剂之有效验者荟为一帙,对药物疏证甚详,以供不谙医术者应用,成《成方辑要》一书;另有《济世外科辑要》,简称《外科辑要》,均有刊本行世。
-
色随气华
色随气华是指色泽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为精气充足。如果重病或久病,脏气已衰,则出现枯槁、晦暗甚至真脏色败露的各种病色(见《四诊抉微》)。
-
刘溥
刘溥明代医生。字元博,号草窗。长洲(今属江苏)人,其父刘观为太医院御医,溥以医术精明,其治病宗李东垣,故亦以医名,并被选入太医院。
-
明目治障汤
处方:枸杞子10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8克,谷精草10克。功能主治:平补肝肾,益精明目。主肾精亏损。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
理石
《*辞典》:理石:出处:《本经》拼音名:LǐSh 别名:立制石(《本经》),肌石(《别录》)。原形态:纤维石膏:为白色纤维状,或针状,而具有绢丝光泽之块,微透明,参见石膏条。性味:辛甘,寐。①《本经》: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注意:《本草经集注》:滑石为主使,恶麻黄。
-
牛骨膏
《济众新编》卷七:组成:黄犍牛骨。功效:补中益气,强筋骨,健行步,益髓填精,气力健壮,肌肤肥泽,益寿延年。用法用量:去油,只取精明者,重汤化为水,入盐少许,量宜饮下,或和五味食之。制备方法:嫩肥黄犍牛(去其肉,取其骨),用大鼎多灌水,煎至1斗许,漉滤,贮器待凝。
-
神仙玉粉丹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张氏家传》:方名:神仙玉粉丹组成:精明舶上硫黄1斤(去砂石尽)。主治:小儿、成人冷积暴泻。又换猪肚、桑白皮,过三伏时,不换白皮,只换猪肚,共煮七伏时,水耗以热汤添,不得用冷水,候满七伏时取出,用温水淘净,研至细,候烈日日中晒极热,再研,煮糯米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益元七宝丹
功效:去五脏杂病,生津液,健体轻身,益精明目,乌发固齿,壮阳增力。用法用量:每服1丸,早晨空心酒送下,午后姜汤送下,临卧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药俱不犯铁器,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陷翳
陷翳证名。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属翳之一种。多肝风内热上干精明所致。因邪气自内而发,深沉凝滞,所以其翳顽固难退,故名陷翳。治法应先轻宣疏散,然后辅助退翳之品。
-
雄珠丸
《普济方》卷三七七:方名:雄珠丸组成:牛黄(研)、珍珠(研末)、丁头、代赭石(为末)、白僵蚕(为末)、蕤仁(汤浸,去皮,为末)1分,雄黄半两(水磨精明者,细研)。功效:利胸膈。主治:小儿食痫。用法用量:每服1-2粒,参汤化下。制备方法:上同拌匀,炼蜜和丸,如芡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