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令
暑令指暑热之气的行布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寒清数举,暑令乃薄。”
-
暑痿
概述:暑痿:1.暑令患阳痿者;指暑令患阳痿者。《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痿者,暑天膏粱之人,阳事顿痿,此不可全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宜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肢弱无力,筋弛不收的痿证·暑痿:暑痿(summerheatflaccidity)为病证名。《类证治裁·痿症》:“长夏暑湿成痿,清暑益气汤加减。”
-
中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冒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感暑眩晕
概述:感暑眩晕为病证名,即中暑眩晕。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薷苓汤
处方:香薷黄连(姜汁炒)厚朴(姜炒)扁豆(炒)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各等分制法:上药哎咀。主治:暑令泄泻,呕吐,烦渴饮水。小儿阳暑脉虚。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幼幼集成》本方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灯心十茎为引,水煎服。《痘疹传心录》卷十七:方名:薷苓汤组成:二陈汤合香薷饮加麦芽、车前子。
-
生脉补中汤
《伤寒大白》卷四:别名:麦味补中汤组成: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功效:润津液,助气化。主治:误汗太过,津液外亡而小便不利者;中气不足,暑令多汗,燥渴脉弱。附注:麦味补中汤(《医级》卷八)。家秘加车前子,其效更速。
-
眩晕·外感暑湿证
眩晕·外感暑湿证(vertigowithsyndromeofexogenoussummerheat-damp)又称外感暑湿眩晕,是指暑令感受湿邪,以身热,微恶风寒,头晕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
-
妊娠暑泻
妊娠暑泻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妇女妊娠期间适逢暑令,摄生不慎,内伤生冷之湿,外受暑热之邪,湿热损及肠胃,症见泄泻如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等。由于耗伤津液,易于伤胎。治宜清暑去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并宜注意安胎。
-
夏痿
夏痿症名。脾胃虚弱,感受暑令湿热之气所致倦怠不能食之证。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证治准绳·杂病》:“痿发于夏,俗名注夏。”证见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等。治宜清暑益气,健脾扶胃,清暑益气汤。参疰夏条。